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鱣鱣(鳣)Zhān

历史上罕见姓氏。《姓氏考略》收载,其据《姓考》注云: “黄帝臣鳣先之后。” (按:或当音shàn。)

鱣zhān

即鰉魚。《漢書》賈誼《弔屈原賦》:“横江湖之鱣鯨兮,固將制於螻螘。”

“鳣”的繁体字。

上一条: 下一条:

“鳣”的繁体字。

上一条: 下一条:
{}7502见「鳣鲔」

鱣鳣

(1次) 一种大鱼名。相传长一丈二尺。横江湖之~鲸兮《吊》

鯉也。《詩經·小雅·四月》: “匪鱣匪鮪,潛逃于淵。” 鄭玄箋: “鱣,鯉也。”陸德明《經典釋文》: “鱣,張連反。” 《詩經·周頌·潛》: “有鱣有鮪,鰷鱨鰋鯉。”鄭玄箋: “鱣,大鯉也。” 陸德明 《經典釋文》: “鱣,張連反。”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鱗蟲禽獸部 > 鱗 > 鱣
鱣  zhān

亦稱“黄魚”、“蠟魚”、“玉版魚”。鱘魚科動物鰉魚之肉。以其肥而不善游,若邅如之象,故名。功能利五臟,肥美人。始載於先秦典籍。《詩·衛風·碩人》:“鱣鮪發發。”《爾雅·釋魚》:“鯉、鱣。”晉·郭璞注:“鱣,大魚似鱏而短鼻,口在頷下,體有邪行甲,無鱗,肉黄,大者長二三丈,今江東呼爲黄魚。”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四·鱣魚》:“〔釋名〕蠟魚、玉版魚。”


古代名物 > 水族類 > 脊椎部 > 無鱗 > 鱘鰉 > 鱣2
2  zhān

亦稱“黄魚”、“含光”、“阿八兒忽魚”。“鱘鰉魚”之古稱。體呈圓筒狀,吻突出,前端扁平,尾鰭上葉較長,背部緑褐色,腹部白色。《詩·周頌·潛》:“有鱣有鮪,鰷鱨鰋鯉。”陸璣疏:“鱣,身形似龍,銳頭,口在頷下,背上腹下皆有甲,縱廣四五尺……大者千餘斤。”《爾雅·釋魚》:“鱣。”郭璞注:“鱣,大魚,似鱏而短,鼻口在頷下,體有邪行甲,無鱗,内黄,大者長二、三丈,今江東呼爲黄魚。”漢·賈誼《弔屈原賦》:“横江湖之鱣鱏兮,固將制於螻蟻。”明·李時珍《本草綱目·鱗四·鱣魚》:“鱣出江、淮、黄河、遼海深水處,無鱗,大魚也。其狀似鱘,其色灰白,其背有骨甲三行,其鼻長有鬚,其口近頷下,其尾歧……其小者近百斤,其大者長二三丈,至一二千斤。”《正字通·魚部》:“鱣,《異物志》謂之含光,言脂肉夜有光。《飲膳正要》云:‘遼人名阿八兒忽魚。”


古代名物 > 水族類 > 脊椎部 > 無鱗 > 鱓1 > 鱣1
1  shàn

通“鱓”。即鱔魚。《韓非子·說林下》:“鱣似蛇,蠶似蠋。”按:《說苑·談叢》“鱣”作“鱓”。《後漢書·楊震傳》:“後有冠雀銜三鱣魚飛集講堂前,都講取魚進曰:‘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李賢注:“《續漢》及謝承書鱣字皆作鱓。”

F767
㈠zhan“鳣”的繁体。
㈡shan“鳣”的繁体。

鱣zhān

Z074
“鳣”的繁体。

鱣()


賈玄贊墓誌,隋
或敷訓鱣庭, 𨏦前脩而傳代業。
按: 鱣庭,又稱鱣堂。《後漢書·楊震傳》: “後有冠雀銜三鱣魚,飛集講堂前,都講取鱼進曰: ‘蛇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數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 後稱講學之所爲“鱣堂” 。

孔桃𣐍墓誌, 唐
才摽千古,庭落三鱣。

楊客僧墓誌,唐
鱣服凝暉,顯公侯之盛烈。
《説文》: “鱣, 鯉也。 从魚亶聲。 , 籀文鱣。 ”

☚ 鯉   魴 ☛
0000377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