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高原适应不全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高原适应不全症

见“高山病”。

高原适应不全症unacclimatization to high altitude

即高山病。

高原适应不全症

高原适应不全症

高原适应不全症(高山病)是指人体对海拔3000m以上高原环境、主要是低氧环境适应能力不0足,而引起某些临床症候群的总称。多系初到高原者患病。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型包括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与高原脑水肿(高原昏迷); 慢性型包括高原心脏病、高原血压异常、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与混合型。急性型中有少数病情持续,呈慢性经过;慢性型中也有少数呈急性发作。无论急性或慢性型都常因劳累、受寒、呼吸道感染等诱发或加重,在高原上行军、作业时,须采取适当预防措施。
高原反应 初上高原而未能适应,机体某些生理功能暂时受到影响,体液平衡失调,导致有关症状而体征较少者,称高原反应。这些症状多在1~2周内因适应能力逐步建立而消失,个别有持续时间较久者。
临床表现为上高原后短期内出现头痛、头昏、失眠、倦怠、心慌、气促、胸闷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脉速(少数脉缓)、呼吸增快、紫绀、血压轻度升高(个别降低),手,足和面部浮肿,肺动脉瓣第二音亢进和分裂。此时需与晕车、上感、急性胃肠炎、神经官能症等鉴别。
本病主要对症处理,头痛可用索米痛或针灸;失眠、心慌、气短可用镇静剂;恶心、呕吐可用灭吐灵;浮肿用噻嗪类药物;脉速可用心得安10~20mg,每日3次。重者卧床休息,间断吸氧。
高原肺水肿 初入或重返高原的某些人员,由于急性缺氧、肺小动脉收缩,致肺循环障碍,肺血管血流量和压力急速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微血管内液外渗,引起相应的症状。
❶多在进入高原1~7天内发病。初为疲乏、头昏、头痛、胸闷、干咳或伴少量粘痰。随后病情加重,连续短咳,咯出大量粉红色血性泡沫痰。个别患者咳嗽轻,痰量少,尚能继续行军、作业,需及时恰当处理。
❷口唇、颜面等发绀明显,可伴面部或手足浮肿,偶有出冷汗、四肢发凉,脉速弱等周围循环衰竭体征。早期或轻症者只在局部肺区有中、细湿罗音,典型者则两肺可听到广泛的粗、中、细湿罗音。心界多无增大,胸骨左缘和心前区有轻度收缩期杂音,偶有奔马律、颈静脉怒张、肝大等。
❸X线检查:早期仅有肺门影增多,纹理模糊。典型者在两侧肺中下部(有时可在肺上部)满布点片状或云絮状阴影,有时融合成大片。治疗后多在1~7天完全吸收。此外可见肺动脉段隆突,右室和(或)左室增大,病愈后心脏多能恢复。
❹应排除肺炎或其他原因所致肺水肿。
早期或轻症治疗: 绝对卧床,间断吸氧,肌注青霉素,酚妥拉明5 ~10mg稀释后静滴,每日2次。或用山莨菪碱(65 4-2)20~30mg稀释后静滴。重症或经以上治疗效果不佳者,加用地塞米松、速尿、维生素C等静注或静滴。加大吸氧浓度或加压吸氧。如有条件用高压氧舱,可收到更好效果。如伴有心衰,休克、昏迷或高热、毒血症,应分别给予相应处理。发病两次以上者宜调往低地。
高原脑水肿 严重缺氧致脑血流量显著增加,同时脑细胞受缺氧影响,ATP产生不足,钠泵失调,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升高,因而引起脑水肿。临床表现为头部剧痛、淡漠、朦胧思睡、不愿答话或欣快多语、躁动不安,渐入不同程度的昏迷。呼吸深快,颈稍抵抗或强直,肌张力增强。巴彬斯基征、膑阵挛和踝阵挛可阳性,偶有肢体或脑神经瘫痪征。经适当治疗后,多数患者2~3天内即恢复,个别患者持续较久。脑脊液压力升高,可有少数红细胞,蛋白轻度增加。眼底静脉充盈,视乳头水肿,少数病员有眼底出血。诊断此病需排除脑血管意外和流脑等。
治疗宜绝对卧床,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躁动、抽搐者需用镇静剂、如肌注安定等。高浓度吸氧,清醒后尚需继续吸氧一段时间以免再度昏迷或发生后遗症。用青霉素等控制继发感染。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和恢复脑细胞功能可用高渗葡萄糖、甘露醇、速尿等。酌用维生素C、维生素B6、细胞色素C、辅酶A、ATP、克脑迷、地塞米松等。注意肺炎、肺水肿、休克、心功能不全、播散性血管内凝血、失明、肢体瘫痪等并发症的处理。
高原心脏病 由于急性或慢性缺氧导致肺小动脉收缩、血管壁增厚变硬、右心负荷加重,或缺氧直接对心肌的损害,或回心血量增多以及外周阻力加大等,引起右心或以右心为主的全心改变,患者静息时出现心慌、气促,活动后更明显而持久;咳嗽、心前区闷痛、腹胀、浮肿、尿少等。早期可无明显体征,活动后可见紫绀。心前区和胸骨左缘有Ⅱ级以上收缩期杂音,可因休息或向低处转移而减轻。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和分裂。心率多增快(部分患者心率如常或变慢),并可有早搏等心律失常。晚期或重症可出现以右心为主的全心衰竭。少数患者以左心衰竭明显。X线检查常见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负荷增加的改变。少数患者以左室改变为主。心电图检查可见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双束支阻滞、右室或双室肥大或左室肥大、不同程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肌劳损、早搏等各类心律失常。超声心动图检查见右肺动脉、右室流出道和右室内径显著增宽,肺动脉后瓣可见典型肺动脉高压图形。部分患者左室内径增大,射血分数明显下降。
治疗:
❶降低肺动脉压: 口服或静注氨茶碱或酚妥拉明静滴。低流量吸氧。
❷改善冠脉循环、减轻心肌缺氧:可用扩张冠状动脉制剂,复方丹参液肌注或静滴。
❸纠正早搏等心律失常: 可用氯化钾、β受体阻滞剂、苯妥英钠等。心率快可用心得安、心率<50次/分时用阿托品等。
❹心衰者应抗心衰处理。
高原血压异常 患者在平原时血压正常,到高原后由于缺氧影响某些神经体液平衡,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导致血压持续升高或降低,并伴有相应症状,返回平原即可自行恢复。凡青中年血压超过140/90mmHg中之一项或两项(常是舒张压超过90mmHg)为高原高血压;⪕90/50mmHg(常是收缩压<90mmHg)为高原低血压。由于舒张压显著升高,而收缩压升高较少甚至降低,故脉压差<20mmHg者较常见。高血压较低血压多见,低血压者血压波动较大,时而稍高于正常,时而偏低,少有持续降低者。
高原高血压患者在平原时血压正常,到高原后血压持续升高,超过正常标准,虽经两周休息仍未恢复正常,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血压升高。常伴有头昏、头痛、失眠、疲困等症状。眼底改变轻微而少见。甚少并发冠心病、脑血管病,即使舒张压在120mmHg以上,长期观察,预后良好。返回平原则血压可立降,绝大多数在一个月左右回复正常。高原低血压:到高原后血压<90/50mmHg,持续两周以上,同时伴有头昏、乏力、失眠、昏倒等,并能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血压降低者。回到平原血压可在短期内恢复正常,症状也随之消失。
高原高血压治疗:轻者(舒张压在100mmHg以下)经适当休息、低盐饮食或用镇静剂,血压可逐渐降到正常。如病情较长或较重者,可选用降压药。血压正常后常需用一段时间维持量。高原低血压,一般无需治疗,如症状明显,低血压持续较久者可选用参麦片、甘草制剂、小量麻黄素等。
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进高原后,由于缺氧刺激骨髓致红细胞生成素增加,红细胞增生活跃,如增生过多,超过该高度正常数值,并伴有相应症状和体征,即为高原红细胞增多症。
临床表现:
❶海拔3,000m处红细胞计数超过650万/μl,血红蛋白超过18.5g/dl,红细胞比积超过61%(以后海拔每升高500m,则红细胞增加20万/μl,血红蛋白增加0.5g/dl,红细胞比积增加1%),其中两项超过此数值,并伴有相应症状。转到平原后常在两个月左右转为正常。
❷常有头昏、头胀痛、疲乏、手足麻木、皮肤粘膜出血、多血面容、休息时颜面、口唇等发绀明显,结合膜充血。转平原后症状常比血象恢复更快。
治疗:口服路丁、维生素C,病情重者予氧吸入。乙烯雌酚1~2mg,每天2~3次,疗程1月,近期疗效较好,如出现呕吐等副作用,可减量或停药。静脉放血,每次100~200ml,放血后输入生理盐水或10%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行气活血中药或龙胆泻肝汤有一定疗效。
高原适应不全症混合型 本型是指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高血压、高原心脏病三型中有两型以上并存者。常见的混合型有:红细胞增多症+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心脏病;红细胞增多症+高血压+心脏病等。症状都较重,可针对具体情况同时进行治疗。如混有红细胞增多,进行放血治疗,对心脏扩大、高血压也有短暂疗效。各慢性型长期不愈或反复发病者需转往低地。

☚ 急性放射病   中署 ☛
0000935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0: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