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季风研究
主要完成人员: 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所汤懋苍、Reater、沈志宝、陈有虞。本项研究成果用现代气象资料对流场、海平面气压场、高原及其邻近环流场和降水变率进行了大量的天气学和气候统计学的分析研究, 进一步阐述了青藏高原确实存在“高原季风”,同时对高原季风的结构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中得到不少新观点,指出了“高原季风” 的存在及其主要结构特征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学研究都是十分有意义的。本项研究设计了一个适用于复杂地形的月平均气压场的分析方法, 精度比以前的方法提高很多; 利用此方法分析出青藏高原和美国西部高原的近地层冬季为冷高压, 夏季为热低压,冬,夏之间气压梯度方向相反;根据与气压场相应盛行风和合成风场都有相反性年变化, 划出了高原季风的水平和垂直结构; 指出了高原季风风速的地理分布是不均匀的, 在地形陡坡外约300~500km处存在在一低空强风带—即“水汽通道”,并有明显的日变化,夜间比白天强;高原夏季风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季风强年降水是东多西少,弱年是东少西多, 这使得高原东西两半降水的年际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反相关;高原的降水表现为:东部和高原内部是夏湿冬干,高原西部以外是冬湿夏干,雨季自南向北逐渐推移,秋季开始后,随着高原夏季风的撤退,雨区也向南退,表现为 “秋雨绵绵”;青藏高原夏季风的准两周振荡, 与印度SW季风振荡的位相几乎刚好相反。高原季风中断时间的长短与高原下垫面的热力参数(如反照率、土壤湿度等)密切相关。该项成果获198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