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俅发迹
无论怎么说,高俅在 《水浒全传》 中也只是一个陪衬人物。然而,这个人物 “称锤虽小压千斤”——从结构上看,作者把他安排在全书之首,“乱自上作”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从思想内容上来看,他不仅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恶德,同时也是北宋王朝腐朽没落的生动写照; 从人物塑造来看,他又不失为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作者是怎样把如此丰富的内容巧妙地概括于高俅一身的呢?
高俅发迹,关键就在“发迹”二字。从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摇身一变而为气焰熏天、 掌握北宋王朝军事大权的“高太尉”, 这里面确实有极大的偶然性。《水浒全传》的作者正是紧紧地抓住了一系列富有特殊意义的偶然事件来做文章的。本来,高俅教唆王员外的儿子“使钱”,发配出界,罪有应得。谁知高俅却因祸得福,不仅很快“遇赦”,而且还被董将士推荐到了小苏学士府内,平地里连升三级,是为一重偶然也。本来,小苏学士见高俅是个浮浪帮闲之人,不愿安顿,眼看高俅就没什么指望了,可谁又想到他又不便驳回董将士面皮,直把高俅推荐到小王都太尉处,使高俅 “更上一层楼”,是为二重偶然也。 本来, 高俅在小王都太尉家中颇得宠爱, 可谓得其所矣, 可谁又想到,他又因会“踢得一脚好毬”得到了游手好闲的端王的赏识,几乎来到了天子身边,是为三重偶然也。本来,即便是被端王留下,也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仆从罢了,可谁又能想到端王偏偏被 “册立”为天子,他爱的就是高俅这样的人,因此,“忽一日”,他便想起来提拔高俅,使他一举而成为“殿帅府太尉职事”,是为四重偶然也。在这四重偶然性中,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高俅那种趋炎附势。善于巴结逢迎的个性特征也深深地印在读者心中了。
表面上看来, 高俅之所以会一步一步地爬上来, 似乎全是靠“王八走鳖运”,其实,用偶然性来表现必然性,正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规律之一,只不过《水浒全传》的作者在“高俅发迹”的问题上特别强调了这一点而已。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为高俅安排的第一、二次“好运气”。从高俅本身来看,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仁义礼智、信行忠良”的贼配军,这种人在任何社会里都应该是没有价值的。因此,虽然董将士、小苏学士把他一层一层地向上举荐了,但这种“举荐”本身就是一种扬弃,他们都是把高俅当做一堆避之唯恐不及的臭垃圾扔掉的,生怕让他玷污了自己的门楣。应该说,这才是社会对高俅这种人的正确评价。所以尽管表面上高俅走了运,然而这却是“明褒实贬”,被贬得一钱不值。我们再来看作者为高俅安排的第三、四次好运气。按理说,中下层社会——甚至“开生药铺”的小商人都瞧不起高俅,风流高雅的上层社会更应该对高俅嗤之以鼻了吧?可事实恰恰相反,小王都太尉一见送高俅这等人来,“拜见了,便喜”,立刻就留了下来,收做心腹。更有甚者,离皇帝宝座仅有一步之遥的端王见了高俅更是如获至宝,“那里肯放高俅回府去,就留在宫中过了一夜”。后来没半年之间,“直抬举高俅做到殿帅太尉职事”。这样,作者无非就等于用最简练的文字把当时的上层社会与中下层社会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一个把高俅看得一钱不值,避之唯恐不及;一个却把高俅看成是难得的人才,或收做心腹,或委以军国重任;一个弃高俅如敝履,一个惜高俅如至宝;前者高俅的命运是“明褒实贬”,后者高俅真正是时来运转,福星高照。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中,作者通过“高俅发迹”的偶然性事件深刻地揭露了北宋皇帝昏庸无道、任人唯亲的丑行,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沉溺于声色犬马的无耻嘴脸,同时也说明了封建社会中所谓的“封疆大吏”,无非也就是一些象高俅一样不学无术、丧尽廉耻的奸佞小人。这样,作者虽然在“高俅发迹”的问题上着墨不多,但“乱自上作”的创作意图却十分鲜明地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