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古今字的产生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字义转移 由于文字字义转移,可造成古今同词异字,即为表同一字义,先后应用不同字形,字义从一个字形转移到另一个字形上。古人是以 “古今用字不同”来表述的。其类有三:❶先后使用,即先用甲字,后用乙字。如呕吐义,古籍多用欧。《说文·欠部》: “欧,吐也。”后来才用呕字。麻风病,古用疠字表示,后来用癞字,今天疠只保留疫疠一义,癞只保留疥癞一义。❷交替使用,即一时用甲字,一时用乙字,一时用丙字。例如甲骨文、小篆已有朝向的“” (卯) 字, 但古人却把 “”(卯) 的字义转移到 “乡” (鄉) 字上,用 “乡”表朝向、方向义,后来又用 “向” 字,而 “向”是北向的窗子,引申才有朝向、方向义。又如赐与义,甲骨文本有 “易”字,但古籍多以“锡”为 “赐”,后来才用 “赐”字表赐与义。❸循环递用,即初用本字,继用他字,后来又用本字。例如甲骨文、小篆本有尿字, 甲骨文作 “”, 小篆作 “ ”。但周秦古籍不用 “尿”表小便义,却把尿义转移到 “溺”字或 “弱”字上。一般古籍多用“溺水” 的 “溺”表小便义,而出土文物 《五十二病方》则用“弱”表小便义,后来才用 “尿”字表小便义。又如甲骨文本有帛字作 “”, 但古籍多以白为帛, 后来才用 “帛”字表丝织品义。《说文·糸部》: “帛,缯也。”2.字义分化与文字孳乳 由于古代字少,兼职较多,人们为了更确切地表达思想,交流经验,不得不在古字的基础上更造新字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字有本义、引申义,从字的本义或引申义出发,通过添加偏旁或改换偏旁可产生古今字。黄侃说:“凡字于形、音、义三者相当,谓之本义。” (黄焯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 本义具有原始性,由本义所形成的古今字,例如 “灸”字,据詹鄞鑫考证,甲骨文作 “久”,像铜烙的侧视形。本义是火灼,是 “灸” 的初文。马王堆帛书 《阴阳十一脉灸经》: “少阴之脉,久则强食产肉”。“产肉” 即生肉。《本草纲目》第二十八:“芝,本作之,篆文像草生地上之形。后人借 ‘之’ 字为语辞,遂加草以别之也。” “之”是 “芝” 的初文,本义是灵芝。《说文·部》谓之神草。 再如 “要”加 “月”为腰, “莫”加日为暮,“县”加 “心”作悬等,都是由本义而产生的古今字。与本义相关而衍生出的新义便是引申义。字义通过有规律、有系统地引申,可发展成另一个或多个与之相关的新义项,便可孳乳出新字 (今字)。《灵枢·胀论》: “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脏,古本作藏,“脏”是藏义 (脏主藏精) 的引申。“腑”是连及之词,主要指 “脏”而言。不过 “腑”也是府库 (官府收发文书及财物者) 义的引申。腑,古本作府,“腑”有 “传化物而不藏” (《素问·五藏别论》) 的特点,这是一种相似引申。又如 《说文·角部》: “解,判也。” 本义是解剖,由解剖肢体可引申为精神涣散。《汉书 ·陈余传》: “恐天下解也。”颜师古注:“谓离散其心也。” 由精神涣散可引申为懈怠。《素间 ·上古天真论》: “筋骨解惰。”后来写作懈。《说文 ·心部》: “懈,怠也。”这是一种相关引申。再如 《说文 · 日部》:“景,光也。”有日光则有阴影,日光和阴影义正相对,这是一种反向引申。晋时字形分化,光景字作景,阴影字作影。字义分化孳生古今字,除由本义、引申义孳生外,还可由词的组合同化产生,例如 《礼记·檀弓上》: “见若覆夏屋者矣。”“夏屋” 即大屋。 《说文·部》: “夏, 中国之人也。”本义是古代汉族人自称,也称华夏,读 “下” (xià)。“夏”之有大屋义是因 “夏屋”组合成词,“屋” 的房子义同化了 “夏”。《楚辞·哀郢》: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王逸注:“夏,大殿也。”后来写作厦,读 “啥” (shà)。《太玄·三疆》: “大厦微。”3.文字的兼并与消亡 文字的兼并与消亡是历时逐渐发生的, 故可形成古今字。 例如 《说文·攴部》: “, 列也。”段玉裁注:“后人借陈为之, 陈行而废矣。”“” 的本义是陈列, 战阵之义由此而生,但古籍多以陈为阵。“陈”本古国名,“陈”字兼并了 “”字, “”字消亡, 后来写作阵。 又如 “矜与鳏古今字。” (《诗·小雅·何草不黄》孔颖达疏) 鳏,古作矜。矜由矜、矜二字误合为一而来。《方言》卷九:“矛……其柄谓之矜。”《方言》卷一:“矜,哀也。” 宋本 “矜” 字作矜,《石经论语残碑》: “哀矜而勿喜。” “矝”字,今本 《说文》及后世字书不载,矜字兼并了矜字。 而鳏的本字是𧤩。 《曹全碑》: “抚育𧤩寡。”清顾蔼吉 《隶辨·山韵》: “𧤩即鳏字, 变鱼从角。”鳏本鱼名, 后人附以 “老而无妻”之义, 鳏字兼并了𧤩字。异体字的古今之变,是甲字废用而代之以乙字,实际上是后者兼并了前者。古医籍见到的如下例:毉医 蛕蚘蛔 耎软胗 (𤵜)疹 鬀鬄剃 䜣忻欣上述古今字,前者是古异体字,后者是今字。由于两者同音同义,实际上是一字,所以在今字通行以后,这类古异体字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谓废用是指它在后世的功能丧失而言,但这类古异体字死而不葬,在古书和字典中仍然可以看到。4. 由假借形成 戴震说:“况古字多假借,后人始增偏旁。”上古时代,文字尚不完备,而新生事物和新概念不断产生,当人们要记述这个新事物和新概念时,又无现成的字可用,于是就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尚未产生的字,后来为了改造假借字以区别字义,又加注偏旁,使原来同形、同音异词的一个字成为同音或异音、异义、异形的两个字,并由此而引起文字孳乳。有时一个字可借用为多个字 (词),形成一组组形、音、义不同的新字。《说文·厂部》: “厭,笮也。”段玉裁注:“此义今人字作压,乃古今字之殊。”徐灏说:“厭,古压字,读若剡,音转为压。” (《说文解字注笺》) 厭,今简化作厌,本义是压,假借为“吃饱”、 “满足”义。 字本作, 《说文·甘部》: “, 饱也。”后来加食旁写作餍。又假借为黑色的瘢痣义,而写作黡,《诸病源候论·伤寒登豆疮灭瘢候》: “故疮痂虽落,其瘢犹黡。”又假借为梦魇义, 古字作厭。 《山海经·西山经》: “(𫛬) 服之, 使人不厭。”郭璞注:“不厭,不厭梦也。”后来写作魇。《诸病源候论·养生导引 ·卒魇候》: “人魇,忽然明之,魇死不疑。” 这是由假借而造的一组形声字。又如古假“女” 为汝 (第二人称),汝本水名, 形成了双重假借关系。 女汝用字有先后之分, 故应当古今字看待。“汝”作为第二人称已成固定词义,不是临时性的同音替代,故不能看做通假。由此可以看出古今字的假借关系比较复杂。古今字的假借与通假是不同的。古今字的假借首先是借形表音义,后来必然在古字的基础上另造新字,或另用新字。通假字是在同一历史时期使用的,而古今字是历时使用的。通假字是临时性的同音替代,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它就恢复了本来面目。如果借用的同音字最终取代了被借用的字,成为社会上通行的记录那个词的正字,那么被借用的同音字与借用的同音字就构成了古今字的关系。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