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结核护理
骨关节结核、多继发于肺结核或肠结核,可分为单纯骨或关节结核、单纯滑膜结核及全关节结核三型。脊柱结核最多见,膝关节、髋关节次之。
一般护理 (1)改善病人全身情况:阳光、新鲜空气、良好的营养(必要时输血),均有利于改善病人的全身情况。病情稳定的骨关节结核病人,可适当作床上操,以改善心肺功能,增进食欲,促进代谢,减少骨质脱钙和肌肉萎缩。床上操包括:
❶抬头及转头(颈椎及胸椎病人免做)反复四次;
❷两臂伸直上举,并做伸屈活动;
❸两臂外展,扩胸反复四次;
❹腹式呼吸运动,反复四次;
❺两腿伸屈及直腿抬高反复四次(腰或腰骶结核者免做)。
(2) 病变部位局部制动:可减轻疼痛、解除肌肉痉挛,利于病变修复。骨关节结核病人一般需卧木板床,局部制动方法有石膏、夹板、小夹板围腰、支架及皮牵引等。
(3)全身或局部使用抗痨药物: 首选的抗痨药有异烟肼、链霉素、对氨柳酸。对上述药物产生抗药性者可考虑利福平、乙胺丁醇等。为增加疗效,避免产生抗药性,一般将两种抗痨药联合应用。使用期间要注意观察药物的过敏反应及中毒反应。局部用药多采取关节腔内注射。如肘关节滑膜结核,在制动期间先抽尽寒性脓肿内脓液或关节腔渗出液,再向病灶内每周注射一次异烟肼100mg,链霉素0.5g,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以防感染。在使用抗痨药物的同时,对一些营养较差的病人,可以补给鱼肝油、维生素B和C,贫血者可给铁剂、维生素B12或间断输血,如合并感染可给广谱抗生素。
骨关节结核手术护理 凡病灶或其周围有死骨、脓肿、经久不愈的窦道及有脊髓压迫症状者,需作病灶清除术。
术前准备
❶改善营养状况,纠正贫血,增强病人体力、改善心、肾、肝、肺功能;
❷需做经胸病灶清除术的病人,术前锻炼吹瓶法,以增加肺活量;
❸作环椎前弓和枢椎齿状突病灶清除术者,因手术须经口腔进入病灶,故术前三天开始清洁口腔,并用广谱抗生素进行咽部喷雾;
❹进行有效抗痨治疗2~4周,有慢性窦道者给敏感抗生素3~7天。
术后护理
❶脊柱及髋关节结核手术较大,在手术当天输血,输液常为4000ml左右,应严密观察病情,防止产生休克。
❷截瘫或全麻病人要定时翻身,鼓励咳嗽,做好截瘫护理,防止褥疮及尿路感染。
❸术中胸膜如有损伤,应作胸腔穿刺抽气,一般需抽2~3次才能将气体抽净,必要时作闭式引流。凡经胸病灶清除者,术后需作胸腔闭式引流。
❹脊柱结核病灶清除,病人翻身时要稳而轻,以防脊柱脱位、扭转。脊柱后方或侧前方减压术后,3周内禁止仰卧以免脊髓受压。
❺颈椎结核稳定性差而又需作病灶清除术者,术前需用布带牵引或行颅骨牵引。术中作前路植骨者,术后应牵引4~6周,需注意预防枕骨结节产生褥疮。脊椎病灶清除术后卧床时间: 颈椎为3个月,胸椎为4个月,腰椎为5个月。
❻膝关节滑膜次全切除术者,为防止与减少粘连,镇痛、消炎可采用关节腔内灌注方法进行治疗,即在缝合伤口前将一条塑料管放在膝关节内,在髌骨外侧另做一切口,从此引出,并以丝线固定,作为术后灌注药物用。护士在严格无菌操作下,将灌注药液 (1%普鲁卡因100ml、氢化可的松100mg、链霉素1g、异烟肼200mg)装于静脉输液瓶内,瓶盖上用无菌纱布包好,以免污染。静脉输液瓶上的橡胶管与膝内的塑料管相接,并固定,以免脱落。一般术后灌注3~5天,每6小时灌注一次,每次灌药5~10ml,以药液不致从伤口漏出为度。灌药后,夹管。停止灌注时,拔除塑料管,盖以无菌敷料。
❼对晚期膝、踝全关节结核病灶清除术后,常需作关节加压融合术,每日检查关节夹的松紧,观察针眼处有无感染,骨圆针的两端应以胶布包好,勿伤及对侧皮肤,4周后拔针。若临床愈合,不用任何外固定,便可扶双拐下地活动;若愈合不坚固,踝关节融合者用短腿石膏靴加走铁,再固定3个月;膝关节融合者用小腿石膏管型可负重下地,再固定3个月,使骨端保持压力,促进骨性融合。
凡有关节结核瘘道及开放性结核病人的排泄物、使用过的器皿、被服、以及敷料等均应严格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结核菌(参见“隔离技术”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