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驼山石窟造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驼山石窟造像 驼山石窟造像北周至唐石窟造像。位于青州市城西南5公里王家庄前驼山主峰的东南崖,共有石窟五座,小佛龛一座,摩崖造像群一处,葬窟一座。五窟造像自北至南,第一、二窟为方型平顶三面有坛基的小型窟,第三窟为摩崖的尖拱龛,第四、五窟为方形平顶的中型窟。以第三窟为最大,窟深2.5米。驼山石窟计有圆雕、高浮雕大小石刻造像638尊。以第三窟的阿弥陀佛为最大,高5米,底座1米。在造像布置上,可分作三种类型:一佛、二菩萨像,一佛、二菩萨、二力士像;一佛、二僧、二菩萨、二力僧士像。在装饰作风上,阿弥陀佛像头作珠髻或肉髻;身著僧祗支,有的披袈裟;手作施无畏印和与愿印,或双手平托于腹前;均为坐像,结跏趺坐或双膝下垂,跣足踩莲台。菩萨像头作高髻或戴宝瓶状花冠,冠旁飘带下垂,披帛,着裙;有的颈下有连珠状项练,胸前有复杂、细致的缨络;有的袒上身,裙外腰间裹以袜肚。力士像,袒上身,着裙,赤足。供养人像,着翻领、窄袖大衣,腰间束带,下着尖形软底皮靴。造像年代依据造像的作风、特征和题记,可分为二期:第三窟有“大像主青州总管柱国平(桑)公”题记,青州总管封平桑郡公者,应是北周到隋的韦操,青州设总管府,自北周末至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造像装饰作风、风格也是这一时期的特征。因此,这一窟应属北周至隋代开凿。第二、五窟造像作风与第三窟同,也应属同一时期。第一窟西壁小龛造像,有“长安二年”(公元702年)、“长安三年”题记,应是唐初开凿。第四窟造像装饰、作风与第一窟同,应与一窟同时。造像雕刻精细,仪态端庄,雍容华贵,为山东佛教艺术珍品。为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始皇廿六年陶量 绎史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