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下) > 成藥部 > 丸 > 駐車丸 駐車丸 zhùchēwán 丸藥。由黄連、乾薑、當歸、阿膠組成。主治久痢傷陰,赤痢腹痛,裏急後重。參閲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脾臟·駐車丸》。 驻车丸《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方。黄连六两,干姜二两,当归、阿胶各三两。为细末,以醋烊阿胶为丸,大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送下,日三次。功能滋阴清热。治阴虚发热,肠滑下痢脓血,日夜无节,腹痛难忍者。 驻车丸 《千金要方》卷十五【组方药物】 黄连180克 干姜60克 当归 阿胶各90克 【制剂用法】 上药4味,前3味为细末,取醋适量加温,烊化阿胶为丸,大豆大。每服30丸,米饮送下,1日3次。 【主要功效】 清肠温脾,养血止痢。 【适应病证】 久痢不愈,下痢脓血,日夜无度,腹痛难忍,或兼发热,舌红苔薄,脉沉细数。 【方义分析】 此为治痢名方之一。方名驻车,指停其下痢之义。方中黄连清化湿热,厚肠止痢,故为主药;配阿胶止血养阴,当归补血和血;少加干姜,温中和脾,以防黄连苦寒太过,亦是苦辛合化之意。后世改用炮姜,则可加强止血止痢之功,亦甚得当。 传统认为,此方用于久痢阴血受损者。其实,不但痢久阴伤可用,即使湿热痢疾初起,若无积滞,亦可应用。因黄连擅于治痢,阿胶护肠解毒,止血止痢。《日华子本草》云:“(阿胶)治血痢”,《本草纲目》更指出:“痢疾多因伏暑伏热而成,阿胶乃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者,则能疏导,无热毒留滞者,则能平安。”此论颇有创见,用于本方的解释,亦颇贴切。可见阿胶之用,非专为阴血耗伤而设。 驻车丸zhù chē wán方剂名。《本草纲目》土部第7卷百草霜 。 【方源】《全幼心鉴》。 【组成、用法】百草霜二钱,巴豆煨去油一钱,研匀,以飞罗面糊和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米饮下,红白姜汤下。 【功用主治】小儿积痢。 驻车丸zhùchēwán《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方。黄连六两, 干姜二两, 当归、阿胶各三两。为末, 醋煮阿胶为丸, 黄豆大, 每服三十丸。治阴虚发热, 下痢脓血, 日夜无节, 腹痛难忍者。 驻车丸 驻车丸本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由《深师方》治痢疾的黄连汤加减而成。方由黄连六两,干姜二两,当归、阿胶各三两组成。上四味,为末,以醋八合烊胶和匀,并手丸如大豆许,晾干。大人饮服三十丸,小儿百日以内三丸,周岁儿五丸,余以意加减,日三服。现用法为作汤剂,水煎服;制成丸剂,共研细末,以醋烊阿胶和丸,每服6~9克,一日2~3次,空腹时用米汤或温开水吞下。功能清热化湿,养阴止痢。主治痢久阴伤,湿热未尽,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心中烦热;亦治休息痢。 本方所治证属痢疾延久阴分已伤,肠中湿热未尽者,故用清热燥湿、养阴止痢之法。方中重用黄连清热化湿,以祛肠中致痢之湿热;阿胶、当归滋阴和血,以养机体因痢而伤之阴液;用少量干姜温中燥湿,黄连得干姜,温清并用,清热化湿而不伤脾胃之阳,阿胶、当归得干姜,滋燥兼行,滋阴和血而不嫌滋腻。药虽四味,配伍殊有深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所载此方将干姜炮黑应用,辛味稍减,并兼有摄血之功。临床用于痢久阴伤而湿热未尽者,以久痢赤白相杂,稠粘如冻,腹痛绵绵,里急后重,心烦口干,午后低热,体瘦无力,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黄连汤(《深师方》,录自《外台秘要》卷二十五) 黄连、黄柏、干姜、石榴皮、阿胶(炙)各三两,甘草(炙)一两。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为三服,日二服。功能清热化湿,养阴止痢。主治湿热蕴结肠中,伤阴耗血,下痢赤白。 阿胶丸(《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九) 阿胶(捣碎,炒令黄燥)一两,干姜(炮裂,锉)一两,木香一两,龙骨二两,赤石脂二两,黄连(去须,微炒)一两,当归(锉,微炒)一两,黄芩一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一两半。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三十丸。功能养阴清肠,寒热并调。主治阴虚之体,冷热不调,湿热内阻,下痢脓血不止,腹痛不可忍。 阿胶梅连丸(《卫生宝鉴》卷十六) 阿胶(净草灰炒透,研,如研不细者,再炒研细尽)、乌梅肉(炒)、黄柏(炒)、黄连、当归(炒)、赤芍药、干姜(炮)、赤茯苓(去皮)各等分。上八味为末,入阿胶末和匀,水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温米饮送下。功能养阴和血,清肠止痢。主治素体阴虚,湿热内蕴,下痢五色,腹中疼痛,至夜发热。 ☚ 白头翁汤 清热导滞汤 ☛ 000040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