驷
[原文]
驷驖孔阜,(三家驷作四,驖
六辔在手。亦作臷。)
公之媚子,
从公于狩。
(阜、手、狩,幽部。)
奉时辰牡,
辰牡孔硕。
公曰左之,
舍拔则获。
(牡、硕、获,鱼部。)
游于北园,
四马既闲。
輶车鸾镳,
载猃歇骄。(鲁、齐歇作猲,骄作。)
(园、闲,寒部。镳、骄,宵部。)
[译文]
狩猎的车出发了。驾车的是四匹铁青色的马,肥壮又高大,赶车的人手挽六根马缰绳,马儿跑得快,车子走得稳。秦君亲近的人,也跟随着秦君一起出发了。
那看管山林的人驱赶着那些应时的公兽,它们一只只膘肥体壮。“车向左转!”秦君下了令。说时迟,那时快,一箭刚离弦,野兽应声倒下了。
狩猎结束时,游乐在北园里,那四匹铁青马,真是既轻快,又熟练。轻车慢行,马衔嚼子,鸾铃叮当响着。那长嘴猎狗和短嘴猎狗,都被装载在后车上。他们满载而归了。
[评介]
这是一首叙述描写秦君田猎之事的诗,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方玉润说:“此诗《序》谓 ‘美襄公始命,有田狩之事,园囿之乐。’然时代无可考,诗词亦不露‘始命’意,惟既曰公,则必襄公以后诗也。田猎亦时君恒有事,奚足异?” (《诗经原始》) 说不一定是写襄公是可以的,但也不一定不是襄公。因此我们笼统地以秦君称之是没有问题的。
中国古代诗歌,绝大部分是抒情诗,叙事诗较少;而叙事诗真正登上诗坛,一般认为要从汉乐府民歌开始。但这并非是说汉以前绝对没有叙事诗。《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绝大部分都是抒情诗,但其中有的篇章有较强的叙事性,如《卫风·氓》,但由于作品以第一人称出现,而且抒情性很浓,仍然只能说是具有叙事性的抒情诗。而本篇则可以说是一首以第三人称的方式写出的较完整的记叙性质的叙事诗。因此,我们可以将此诗视为中国叙事诗的滥觞。
由于本诗重在叙事的特点,因此本诗三章不再是像《诗经》中的一般篇章那样,循环反复,重章迭唱,而是按照事情发展过程,以时间先后顺序去写。第一章四句写狩猎出发之时。前两句“驷驖孔阜,六辔在手”,写驾车的是膘肥体壮的青一色的铁青马,而赶车的人则是六辔在手,运用自如的优秀的御手。极写车马之盛。后两句 “公之媚子,从公于狩”,写秦君爱幸的人,前呼后拥,紧紧相随,队伍严整,声势浩大。极写阵容之盛。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写秦君,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那位英武雄健的秦君不是很自然就会在我们的想象中浮现出来吗?次章写打猎的场面。那些管理园林山泽的人员,已驱赶出来了那些应时的野兽,是麋鹿呢?是野猪呢?是豺狼呢?甚至是虎豹呢?诗中没有具体写出,但是“辰牡孔硕”,表明这些兽是肥壮的,是矫健的,要猎获它们是不容易的。“公曰左之,舍拔则获”,写秦君判断准确,指挥恰当,射技精湛,往往是一箭射出,野兽则应弦而获。田猎的收获是巨大的。应该说,这里还有兽奔犬逐,人群围猎时的吆喝,左右赞扬时的呼叫,诗中虽没有直接写出,但我们完全可以从诗句字缝里找到。就是在这个紧张、激烈的田猎场面中,那位英武高大的秦君的形象突显出来了。末章写狩猎结束时的情景。一场扣人心弦的紧张战斗结束了,他们满载而归。轻车慢行,马迈着轻快而娴熟的步子,口衔嚼子,鸾铃声有节奏地响着,连猎犬也被载于车后而自由自在地休息了。秦君及其左右人员紧张之后的轻松悠闲、胜利与满足的样子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全诗以秦君为中心,正面着笔虽然不多,但由于侧面渲染烘托,人物形象却很突出,而且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秦君的赞美之情。因而有一定的感染力。
诗在叙事中,突出地叙写了三个场面,虽然结构上谈不上复杂精巧,但层次清楚,集中突出,能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