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马连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马连良1901—1966

回族,北京人
民盟成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自成一家,世称“马派”。曾任北京京剧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委员、北京分会副主席,北京市戏曲学校校长,北京市政协委员等职。出版有《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集》。
字:温如
号:古历轩主
别名:扶风馆主

马连良

马连良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家协会北
京市分会马派艺
术研究小组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版451页
马连良南来种种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追悼会在京举
易金*联合报1962年10月14、15日
北京日报1979年4月12日
识才爱才扶才——怀念马连良先生
回忆和马连良先生相处的日子
马连良离港返京记
马连良论
马连良独树一帜(上、下)
马连良挑班二十年
马连良剧艺评介(上、下)
马连良少年时
寄心于业精艺常青——纪念马连良先生
继承、革新、创造——马连良先生对京剧艺术的
贡献
袁世海
马长礼
岑范
伯乐
丁秉鐩
丁秉鐩
丁秉鐩
包缉庭
李慕良
张梦庚
人民日报1985年3月4日
农民日报1985年3月11日
人民政协报1985年5月17日
风云1943年2期
*传记文学1977年31卷2、3期
*传记文学1977年31卷4期
*传记文学1977年31卷5、6期
*大成1977年39期
人民戏剧1979年9期
人民戏剧1980年5期,中国戏剧年鉴
(1981)第67页
马连良先生来昆前后
善于识才用才的马连良先生
马连良(1901-1966)
梁次珊
袁世海
关志昌
春城戏剧1981年2期
人民戏剧1981年12期
*传记文学1982年40卷6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5册第212页
怀念我的老师马连良
忆马连良老师
面面俱到的马连良
几回梦幻与师逢——忆回族表演艺术家马连良
马连良(1901-1966)
马连良
马连良(1900-1966)
马连良与马派
申凤梅
李世济
翁偶虹
王和霖
张梦庚
孙老乙主编
甘丽珍
迟金声
戏曲艺术1984年1期
*大成1984年1期
戏剧报1984年8期
宁夏艺术1985年1期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第238页
当代名伶传
*环华百科全书第2册第268页
京剧谈往录第232页

马连良

市文化局召开大会,宣布撤销对曹禺、赵起扬、
江枫、胡沙等同志的错误结论,为马连良、李
再雯、荀慧生、叶盛章、侯喜瑞、秦仲文等老艺
术家平反昭雪
 北京日报1978年9月6日
马连良与马最良
每念伯仁总含悲——马连良先生纪念
忆与马连良先生配戏的二三事
京剧“四大须生”简介: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
言菊朋
张梦亭
吴晓铃
袁世海
陈国卿
河北日报1981年1月4日
新港1979年9期
上海戏剧1980年2期
人民戏剧1982年2期
马连良与同台合作者
著名回族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先生——艺术
生活片断
张君秋
马少亭
戏剧报1984年5期
宁夏艺术1987年3期
马派艺术的和谐美——简谈马连良的创新成就
马连良与架子花
回忆马连良之死
记名伶马连良两次在香港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重播他教唱京剧《借东风》录音
孙克辛
袁世海等
王吟秋
沈苇窗
李方诗等主编
长江戏剧1987年4期
中国戏剧1990年3期
*传记文学1994年65卷2期
*传记文学1996年69卷3期
中国人物年鉴(1990)第12页
20世纪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马连良(1901—
1966)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53页
马连良(1901—1966)京声 溪泉新中国名人录第241页

马连良1901—1966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北京人。回族。字温如。自幼学艺于京剧科班,博采贾洪林、余叔岩名家之长,形成了一种圆润酣畅、潇洒传神的风格,世称“马派”。为30年代“四大须生”之一。解放后曾任北京京剧团团长、北京市戏曲专科学校校长、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擅演《借东风》、《群英会》、《甘露寺》、《四进士》、《海瑞罢官》等剧目。常演剧目编为《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集》。

马连良1901—1966

京剧表演艺术家。北京市人。回族。字温如。幼年学艺于著名京剧科班喜连成社(后改名富连成)二科。初习武生, 后改老生。出科后,根据本身条件,博采贾洪林、余叔岩诸家之长, 为三十年代“四大须生”之一。唱腔甜润酣畅、念白清晰传神、做派潇洒飘逸,并对京剧生脚传统技艺作了较大改革,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马派”。是京剧老生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1951年由香港返回北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慰问演出。曾任北京京剧团团长、北京市戏曲专科学校校长、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擅长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十老安刘》、《四进士》、《海瑞罢官》等。1963年中国戏剧家协会曾编辑出版《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集》。

马连良

马连良

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须生”之一。1901年2月28日生,1966年12月16日去世。北京人,回族。幼入“喜连成”科班,先习武生,后改老生。艺术上博采众长,最终自成一家,世称“马派”。唱腔甜润酣畅,做派潇洒飘逸。代表剧目有《群英会·借东风》、《甘露寺》、《四进士》等。曾任北京京剧团团长。1962年任北京市戏曲学校校长。

马连良

243 马连良1901—1966

京剧演员。字温如,号古历轩主,北京人,回族。自幼入“喜连成”科班,受业于茹莱卿、萧长华、雷喜福、叶春善、蔡荣贵等。先习武生,后改老生。10岁登台,演出 《定军山》、《打棍出箱》等剧。出科后向孙菊仙、贾洪林、刘景然等名家学习,并博采余(叔岩)派艺术,独辟蹊径,形成一种华丽圆熟、潇洒风流的 “马派”艺术。跻入京剧 “老四大须生”和“新四大须生”之列。马派的特点是善于全面而和谐地运用唱、念、做、舞以及髯口、水袖、服饰、身段、台步等综合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达到维妙维肖“以形写神”的境地。嗓音柔润甜净,唱腔俏丽新颖,念白节奏鲜明,富有生活气息,做工潇洒飘逸,具有一种清雅和谐之美。1951年由香港返回北京,曾赴朝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慰问演出。其表演代表作有《群英会》、《借东风》、《甘露寺》、《四进士》、《清风亭》、《范仲禹》、《一捧雪》。马连良革新传统剧目,并排演了大量新编历史剧,如《十老安刘》、《串龙球》、《将相和》、《赵氏孤儿》等。历任北京京剧团团长、北京市戏曲专科学校校长、中国戏剧家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等。今存《马连良舞台艺术》、《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集》。弟子有李慕良、王和霖、言少朋、周啸天、迟金声、马长礼、张学津、王金璐、冯志孝等。

☚ 尚小云   唐韵笙 ☛

马连良1901—1966

京剧演员。字温如,北京人。回族。幼入喜连成科班,先习武生,后改老生。出科后,博采贾洪林、余叔岩等各派艺术,形成做工潇洒飘逸、唱腔甜润酣畅的“马派”艺术。革新了不少传统剧目,并排演了大量新戏。曾任北京京剧团团长。

马连良1901—1966

京剧表演艺术家。字温如,号古历轩主。北京人。回族。清宣统元年(1909),入“喜连成”(后改名富连成)科班。先习武生,后习老生。1917年出科拜名老生孙菊仙为师,并向贾洪林、刘景然诸名家学艺。与尚小云、朱琴心等名家联班,享誉京城。1930年组成扶风社,于京、津、沪等地演出。吸收余(叔岩)派艺术精华,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和改进,发展成独树一帜、风格卓异的“马派”艺术。为余叔岩以后京剧老生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与周信芳齐名,有“南麒北马”之誉。时称“四大须生”之一。不仅唱、念、做全面发展,武功根底亦深厚。嗓音清朗、唱腔委婉,酣畅中见俏丽,细腻中见洒脱,做工潇洒飘逸。重视角色之间的协调合作,并对生角传统技艺不断改进。对服装、化妆、盔头、髯口等,均有革新创造。解放后,1951年组建“马连良京剧团”,曾参加赴朝慰问团演出。1955年与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等组成北京京剧团,任团长。1963年赴港澳演出《赵氏狐儿》、《海瑞罢官》等新编历史剧,轰动一时。1964年参加演出京剧现代戏《杜鹃山》、《年年有余》。历任中国戏剧艺委会委员和福利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文联常委、北京剧协副主席、北京市回民协会理事、中国民盟盟员、北京市戏剧专科学校校长、北京市京剧团长等职。代表剧目有《清官册》、《四进士》、《十老安刘》、《赵氏孤儿》、《赤壁之战》等等,所演《群英会》、《借东风》、《铡美案》等已拍成电影。著有《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9: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