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宗融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马宗融1882—1949回族,四川成都人 马宗融
马宗融
马宗融 马宗融?——1949.4四川成都人。1914年赴日留学,1918年归国;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7年回国;1929年再度赴法,并在里昂与罗淑结婚。1933年归国后,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广西大学、四川大学等处任教。著有杂文集《拾荒》,内容多是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亦介绍了海外的民情风俗。文笔平实流畅,长于析理,很有热情。此外,他尚有文言论著《法国革命史》及翻译著作两种:屠格涅夫的《春潮》和米尔博的《仓库里的男子》等。 ☚ 马国亮 马叙伦 ☛ 马宗融1890~1949教授,文学翻译家。回族,成都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入里昂大学习文学。毕业后在里昂中法大学任秘书。1931年 “九一八” 事变后归国,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广西大学任教。1937年抗战爆发回成都,先后任四川大学、北碚复旦大学教授。投入抗敌宣传活动,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重庆伊斯兰救国协会副会长。抗战胜利后随复旦大学回迁上海,参加大学教授联谊会。1947年受聘在台湾大学文学院任教。译著有俄国屠格涅夫的 《春潮》,著有 《法国革命史》等。 马宗融1882—1949现代文学家。四川成都人。回族。早年曾留学日本东京,1915年因参加留日学生反对袁世凯的示威游行,被驱逐回国。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参加创办《工余》杂志,并担任国际联盟和中法大学秘书等职。1933年回国,先后在上海复旦大学、广西大学任教,并为《太白》、《文学》等刊物编译外国文学评介和短篇小说。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参加进步文化活动,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和重庆回教救国协会副理事长。1946年加入“大学教授联谊会”,投身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一度在台湾大学任教。主要译著有屠格涅夫的《春潮》、左拉的《梦》(与李劼人合作)及《法国革命史》等。 马宗融1892—1949现代作家、翻译家。四川成都人。回族。出身小贩。1931年前后入成都德文学校学习,1914年东渡日本求学;1918年因参加抗议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签订卖国密约的示威游行,被驱逐回国,在上海参加留日学生救国会及《救国日报》发行工作。1919年赴法半工半读,就学于里昂大学。参与创办《工余》杂志。1927年回国。1929年在中法大学任学监,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翻译介绍法国文学,先后发表《红与黑》、《巴黎圣母院》等名著。1933年回国在复旦大学任教,并从事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发表译著四十余篇。1936年月与鲁迅、茅盾、巴金等人发起重组“中国文艺家协会”并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同年冬迁桂林,在广西大学任教。1937年又迁成都,任教于四川大学,1939年迁往重庆,任教于复旦大学。1939年1月与李劼人、朱光潜等发起成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曾当选为理事。注意回族文艺事业的发展,提出“回族文化”的命题,并为之奔走,撰写发表文章多篇。宣扬回汉团结,铲除汉奸和内奸,一致抗日。1939年在复旦大学开办垦殖专修班、回民先修班,招收回族青年入学。先后创作有散文集《拾荒》,译作有屠洛涅夫的《春潮》、米博尔的《仓库里的男子》,与李劼人合译左拉的《梦》等。抗战胜利后,与老舍一道参加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支持学生运动。1946年随复旦大学迁回上海,加入“大学教授联谊会”,积极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斗争,被复旦大学解聘,迫于生计携家去台北,在台湾大学任教。1948年秋回上海,次年,病逝。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