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只墓碑
位于昆阳镇月山西坡上,是郑和于明永乐三年(1405)为他父亲马哈只立的墓碑。碑高1.6米,宽0.93米,额呈半圆形,上篆题“故马公墓志铭”。红砂石质,四周刻卷草纹饰,下为沙石龟座。碑文系明代大学士李至刚撰写,记述马哈只生平身世。“哈只”一译哈字,不是名字,而是回族对朝觐过圣地麦加者的尊称。碑前立有石狮,正碑两侧立有青石碑,上刻后人所撰《郑和传》和《郑和太公墓志铭跋》。郑和(1371—1435),明代著名航海家。回族。本姓马,小字三保,马哈只次子,云南昆阳(今晋宁)人。明初入宫为太监,赐姓郑。自永乐三年(1405)起,先后七次率船队出使西洋。马哈只墓碑,就是他出使前回乡祭立的。今月山已辟为郑和公园,内有“明三宝太监郑和故里碑”及陈列室。
☚ 3. 晋宁县 天王石刻像 ☛
回族墓碑。地在云南晋宁县昆阳城西郊月山坡之西侧。明永乐三年(1405),回族航海家郑和(原名马和)为父马哈只所立。红砂石质,高6尺,宽2.7尺,碑额呈半圆形。碑首镌刻篆文“故马公墓志铭”6字。铭文13行,计282字。碑文记叙马哈只生平事迹,由大学士李至刚撰文。碑周刻卷草纹饰,下为沙石龟蚨座,长约3尺。与墓碑同向西立。正碑两侧立有后人所刻二碑,均为大理石质,左侧碑石,刻有《明史郑和传》;右侧碑石,刻有《郑和太公墓志铭跋》,为云南会泽史家夏光南撰写,记述马公墓碑发现和保存下来的经过,颇有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