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竹林七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竹林七贤典源出处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 注引 《魏氏春秋》(晋·孙盛撰) 曰:“ (嵇) 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 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注引 《晋阳秋》 曰:“于时风誉扇于海内,至于今咏之。”《晋书·嵇康传》亦载。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魏晋间作家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之合称。七人相与友善,崇尚老庄,纵酒放荡,以清高自许。《三国志·魏志·嵇康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称七人“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 曹刘 大小阮 ☛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魏晋间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的合称。晋孙盛《魏氏春秋》:“(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今河南焦作市东),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误,当作‘内’)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注引)他们生活在司马氏加紧向曹魏统治集团争夺政权的黑暗时期,崇尚老庄,倡导自然,集结于山水竹林间,纵酒酣歌,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王瑶说:“他们都同时嗜酒耽音,笃信老庄,实在是因为有他们共同认识的必然理由。对于他们的任真自然,饮酒实在是一种很好的寄托和表现的方法。”“饮酒之风的盛行虽始于汉末,但一直到竹林名士,酒才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生活中最主要的特征。不只在量上他们饮得多,沉湎的情形加深,而且流风所被,竞相效仿,影响也是很大的。”(《中古文学史论·文人与酒》,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但竹林七贤的志趣品格并不相同,当司马氏兄弟相继执政后,他们的政治态度发生了变化,有的被司马氏所杀害,有的仍纵酒放诞,以避害全身,有的依附于司马氏,为时人所轻视。他们的文学成就也各不相同。阮咸、山涛、王戎三人都无诗歌传世。向秀存《思旧赋》一篇,抒发对亡友的怀念之情,清凄悲怆,向称名篇。刘伶仅存诗一首,其《酒德颂》,风格与阮籍《大人先生传》相近。嵇康、阮籍是“七贤”中诗文大家,“嵇康师心以遣论,阮籍使气以命诗,殊声而合响,异翮而同飞”(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成就最高,影响亦大,是正始文学的杰出代表。 ☚ 二阮 三张 ☛ 竹林七贤典源出处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 注引 《魏氏春秋》(晋·孙盛撰) 曰:“ (嵇) 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 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注引 《晋阳秋》 曰:“于时风誉扇于海内,至于今咏之。”《晋书·嵇康传》亦载。 释义用法 阮籍、嵇康等七人志同道合,互相友善,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纵情欢饮,世称之为“竹林七贤”。后用此典表现文人聚会饮宴; 也用以指志趣相投的友人。 用典形式 【七贤】 唐·李商隐:“七贤宁占竹,三品且饶松。” 【竹林】 北周 ·庾信:“但令逢秋菊,何须就竹林。”唐·李白:“何时竹林下,更与步兵邻。”宋·晁补之:“竹林高晋阮,阿咸潇散,犹愧风期。”元·萨都拉:“径造竹林忘是客,横拖藜杖去寻僧。” 【七子风】 唐·孟郊:“时吟五君咏,再举七子风。” 【山阳宴】 南朝齐·陆厥:“愧兹山阳宴,空此河阳别。” 【林下客】 宋·苏辙:“应怪籍咸林下客,相看不饮作除书。” 【竹林人】 唐·骆宾王:“时有桃源客,来访竹林人。”清·赵执信:“他年应笑竹林人,黄垆自近公自远。” 【竹林会】 唐·骆宾王:“人追竹林会,酒献菊花秋。”宋 ·苏轼:“共为竹林会,身与孤鸿轻。” 【竹林交】 宋·陈与义:“遥知竹林交,未肯一时数。 【竹林欢】 明 ·高启:“偶趋兰省召,不预竹林欢。” 【竹林贤】 宋·张元干:“飘零河朔饮,怅望竹林贤。” 【竹林宴】 唐·李白:“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竹林期】 唐·韩翃:“平津东阁在,别是竹林期。” 【竹林游】 清·汪琬:“何时复相见,与续竹林游。” 【竹林七子】 唐·李白:“竹林七子去道赊,兰亭雄笔安足夸。” 【竹林社友】 宋·苏轼:“寄语竹林社友,同书桂籍天伦。” 【竹林胜侣】 清 ·赵执信:“竹林胜侣冲泥来,永日歌呼杂嘲弄。” 【竹林高会】 宋·苏轼:“诗酒暮年犹足用,竹林高会许时攀。”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三国魏末文学家、辞赋家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刘伶、王戎七人之合称。《三国志·嵇康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曰:“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七人的思想倾向略有不同,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始终服膺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在政治态度上后期则有明显分歧,阮籍、嵇康、刘伶仕魏而与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后被迫出仕;阮咸入晋为散骑侍郎,但不为统治者所重;山涛40岁后出仕,历任尚书吏部郎、侍中、司徒等高官;王戎为人鄙吝,功名心最盛,入晋后长期为侍中、吏部尚书、司徒等高官,至八王之乱起,仍优游暇豫,不失其位。七人的文学成就也不一,以阮籍、嵇康为最高。阮籍的五言诗,嵇康的散文,在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辞赋方面,阮籍今存《东平赋》、《首阳山赋》、《鸠赋》、《猕猴赋》、《清思赋》、《元父赋》、《大人先生传》等七篇,均为抒情咏物小赋。其中《鸠赋》、《猕猴赋》运用托喻写法,意象生动,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是阮赋中之佳作。嵇康赋存目5篇,完整的只有《琴赋》、《卜疑》,其余仅存残句或序言。向秀唯存《思旧赋》1篇,为悼念亡友嵇康、吕安而作,情辞沉痛,言简意深,被萧统登入《文选》。刘伶《酒德颂》1篇,颇有名。 ☚ 吊伤 后七子 ☛ 竹林七贤【出处】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注引《魏氏春秋》:“(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之游者,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竹林七贤魏晋时七位文人名士的总称。陈留阮籍、阮咸叔侄,谯国嵇康,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常宴集于竹林之下,时人遂号之为竹林七贤。见《三国志·魏书·嵇康传》裴松之注引。 竹林七贤常聚集于竹林中的七位贤达之士。用作咏雅士宴游交往的典故。魏晋之际,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都是志节高尚、旷达遨游之人。他们志同道合,性情放达不羁,常喜欢聚集在竹林之下宴游,肆意酣畅,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见《世说新语·任诞》) 竹林七贤魏晋间七位文人名士的总称。据《晋书·嵇康传》、《世说新语·任诞》等书记载,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但七人遭遇及思想实有不同。其中嵇康、阮籍强调“自然”,反对“名教”,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释私论》)。对当时及后世影响较大。 竹林七贤 351 竹林七贤指魏晋时期的稽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说,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们的作品大都表现不满现实的情绪和彷徨苦闷的心情。尤以嵇康、阮籍文学成就显著。 ☚ 正始体 永明体 ☛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zhulin qixian三国魏末七位名士的合称。指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他们曾经相互友善,聚集在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生逢魏晋易代的乱世,以名士风度相互推许。事迹多见于《世说新语》。但聚会时间很短,各自的思想倾向、政治态度不尽相同。嵇康被誉为“风姿特秀”,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因拒不作司马氏的官,与山涛绝交。后被司马氏杀害。阮籍、刘伶以放浪饮酒、不拘礼法著称。但阮籍不得不与司马氏委曲周旋。向秀注《庄子》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嵇康被害后便被迫出仕。山涛40岁后投靠司马氏。阮咸、王戎入晋后都曾任官职。 ☚ 三国志 太康体 ☛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魏晋间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三国志·嵇康传》 注引 《魏氏春秋》,嵇氏等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 ☚ 曹植 嵇康 ☛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zhulin qixian魏晋时期7个文人名士的总称。包括嵇康(224—263)、阮籍(210—263)、山涛(205—283)、向秀(约227—272)、王戎(234—305)、刘伶及阮咸。此7人志趣相投,皆不满于当时掌权的司马氏。在哲学上鄙视儒法,崇尚老庄。其中嵇康、阮籍、向秀皆为著名的玄学家。在生活方式上,他们放荡不羁,愤世嫉俗,常会游竹林,故名。 ☚ 吴大帝孙权 王羲之 ☛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魏晋时期七个狂放的饱学之士。他们分别是陈留的阮籍、谯国的嵇康、河内的山涛、沛国的刘伶、陈留的阮咸、河内的向秀、琅邪的王戎。他们年岁不同,经历不同,性情各异。其中阮籍善于长啸,好作青白眼;嵇康善弹古琴,且喜欢打铁;山涛为官好推举人才,因为想引荐嵇康做官,嵇康致书与他绝交;刘伶嗜酒如命;阮咸是阮籍兄长的儿子,善弹琵琶;向秀曾为《庄子》作注;王戎善清谈,且十分贪名。但是他们都信奉老、庄的道家思想,崇尚自然、任意、酒脱的生活方式。为此,他们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三国志·魏志·嵇康传》),诵诗抚琴,酣饮高歌,世人称他们为“竹林七贤”。 ☚ 西泠十子 花间词派 ☛ 竹林七贤见“文学”中的“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七人。史载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皆能文,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参见“嵇康”、“阮籍”、“正始体”。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魏晋间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人。由于他们相互交往,而且曾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士人在文学创作上成就不一。其中阮籍的五言诗、嵇康的散文成就最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南北朝乐府民歌 建安七子 ☛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魏晋时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七人。他们身处魏晋易代之际,因不满于现实,便肆意畅饮酣歌,寄情竹林山水。《魏氏春秋》:“嵇康寓居河内之山阳县,……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邪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以文学论,阮籍、嵇康最著名。阮籍长于五言诗,文思极其高远,嵇康长于散文,亦善诗,笔力极其峻切。 ☚ 三曹七子 初唐四杰 ☛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魏晋间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学家的特称。《魏氏春秋》称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七人均崇尚老庄,纵酒放浪,以清高自许。其中以阮籍和嵇康二人成就最高。阮籍的代表作是 《咏怀诗》八十二首。嵇康擅长散文,代表作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王戎、阮咸三人无作品传世; 刘伶除了《酒德颂》,只有五言《北芒客舍诗》一首流传主世; 向秀仅有《思旧赋》一篇。成就皆不及阮、嵇二人。 ☚ 企业行为 仰韶文化 ☛ 竹林七贤三国魏晋时代七位名士的合称。即谯国嵇康(233~263,字叔夜,今安徽宿县人); 陈留阮籍 (210~263,字嗣宗,今河南尉氏人) ; 河内山涛 (205~283,字巨源,今河南武陟人) ; 河内向秀 (227~272,字子期,今河南武陟人) ; 沛国刘伶 (字伯伦,今安徽宿县人) ; 陈留阮咸 (字仲容,今河南尉氏人) ; 琅邪王戎 (234~305,字濬沖,今山东临沂人) 。他们互有交往,并曾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尽情畅饮,纵谈文章,故世称竹林七贤。七人虽政治思想倾向略有不同,但在文学创作上都有较高成就,其中阮籍的五言诗、嵇康的散文、向秀的赋等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竹林七贤zhu lin qi xian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 (namely Ruan Ji,Ji Kang,Shan Tao,Xiang Xiu,Liu Ling,Ruan Xian and Wang Rong in Wei and Jin) 竹林七贤魏晋间文人名士总称。谯国铚县(安徽宿县西南)的嵇康、陈留尉氏(今属河南)的阮籍和阮咸、河内怀县(河南武陟西)的山涛和向秀、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的王戎、沛国(治今安徽濉溪西北)的刘伶这七人志趣相投,均好老、庄,善清淡,名闻当世,常作竹林之游。时号竹林七贤。(参考图250) 竹林七贤zhú lín qī xián晋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七人,崇尚老庄虚无之学,常集于竹林之中,肆意酣饮、空谈,世称“竹林七贤”。《晋书·嵇康传》:“康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