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兜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莖葉花實 > 馬兜鈴 馬兜鈴 mǎdōulíng 亦稱“兜鈴”、“玉皇瓜”、“三百兩銀藥”。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或馬兜鈴的乾燥成熟果實。卵圓形或長圓形,長約一至二寸,表面暗緑色或褐色。主治肺熱咳嗽,聲音嘶啞,咯血,痔漏腫痛。唐·甄權《藥性論·草木類·馬兜鈴》:“能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宋·唐慎微《證類本草·草部·馬兜鈴》:“治肺氣喘嗽,兜鈴二兩,只用裏面,子去却。”明·盧子頤《本草乘雅半偈·第十帙·馬兜鈴》:“《事物異名》名玉皇瓜,《綱目》名三百兩銀藥。” 马兜铃【同义】总目录 马兜铃土青木香独行根 马兜铃fructus aristolochiae止咳平喘药。出《药性论》。见《蕃牧纂验方》。又名水马香果、葫芦罐、臭铃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 或马兜铃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的成熟果实。9~10月果实由绿变黄时连柄摘下搓碎去筋,筛净泥土晒干用或蜜炙用。主产河北、山东、陕西、辽宁、山西、河南、黑龙江等地。苦, 寒。入肺经。功能清肺降气, 止咳平喘。主治: ❶肺热咳嗽, 痰多喘促, 与桑白皮、黄芩、杏仁等配伍。 马兜铃药名。出 《药性论》。又名葫芦罐、臭铃铛、水马香果。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 或马兜铃A. debilisSieb. et Zucc. 的果实。主产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苦、微辛,寒。入肺、大肠经。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治肺热咳喘,咯血失音,痔疮肿痛,水肿。煎服: 4.5~9g。马兜铃果实含马兜铃酸及马兜铃次酸 (Aris-tolochinic acid) 等。煎剂口服对麻醉兔有弱的祛痰作用; 对离体豚鼠支气管有一定的解痉作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菌作用。马兜铃次酸能抗动物肿瘤及增强免疫作用。 马兜铃slender dutchmanspipeAristolochia debilisSieb.et Zucc.,又称土木香,天仙藤。马兜铃科,马兜铃属。多年生攀援草本。生于山谷、山沟、路旁及山坡灌丛中。分布黄河以南至长江流域,南至广西。日本也产。根能产生不定芽而向地面形成根出条。茎、叶有臭气。叶互生,三角状心形,或近卵形,叶端渐尖或钝,基部心形,两侧呈耳垂状。花单生叶腋,两性;花被喇叭状,暗紫绿色,基部呈球形膨大,上部向一侧展延为阔披针形侧片,先端细长而稍卷曲;雄蕊6枚,贴生于花柱周围;子房下位,6室。蒴果近球形,6瓣开裂。种子有膜质翅。用分根和种子繁殖。全草药用。根称土青木香,治高血压,消食顺气,解蛇虫毒。茎、叶称天仙藤,能疏风活血。果实称马兜铃,有清肺热、降气喘、止咳血的功效。 马兜铃mǎ dōu líng《本草纲目》草部第18卷马兜铃(28)。药名。 马兜铃mǎdōulínɡ中药名。出唐·甄权《药性论》。别名葫芦罐、臭铃铛、水马香果。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contorta Bge. 或马兜铃A. debilis Sieb. et Zucc.的果实。主产于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苦、微辛, 寒。入肺、大肠经。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治肺热咳喘、咯血、声音嘶哑、肠热痔血, 煎服: 4. 5 ~ 9 克。本品含挥发油, 种子含马兜铃碱、马兜铃酸、马兜铃子酸及木兰花碱等。煎剂口服对麻醉兔有弱的祛痰作用, 对离体豚鼠支气管有一定的解痉作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马兜铃 马兜铃 马兜铃马兜铃,又名兜铃、水马香果、臭铃铛。始载于《药性论》。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Bunge及马兜铃A. debilis Sieb. et Zucc.的成熟果实。秋季待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收,连果柄剪下,晒干。要适时采收,过早易皱缩,过晚易裂开色变成灰白,晒时注意翻动,防止霉烂变色。 ☚ 鼠曲草 百部 ☛ 马兜铃 马兜铃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contorta Bge.和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 et.Z.的干燥果实。秋季果实白绿变黄时采摘,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 全蝎 橡实 ☛ 马兜铃ma dou lingbirthwort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