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马兜铃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莖葉花實 > 馬兜鈴
馬兜鈴  mǎdōulíng

亦稱“兜鈴”、“玉皇瓜”、“三百兩銀藥”。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或馬兜鈴的乾燥成熟果實。卵圓形或長圓形,長約一至二寸,表面暗緑色或褐色。主治肺熱咳嗽,聲音嘶啞,咯血,痔漏腫痛。唐·甄權《藥性論·草木類·馬兜鈴》:“能主肺氣上急,坐息不得。”宋·唐慎微《證類本草·草部·馬兜鈴》:“治肺氣喘嗽,兜鈴二兩,只用裏面,子去却。”明·盧子頤《本草乘雅半偈·第十帙·馬兜鈴》:“《事物異名》名玉皇瓜,《綱目》名三百兩銀藥。”

马兜铃【同义】总目录


马兜铃土青木香独行根

马兜铃fructus aristolochiae

止咳平喘药。出《药性论》。见《蕃牧纂验方》。又名水马香果、葫芦罐、臭铃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 或马兜铃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的成熟果实。9~10月果实由绿变黄时连柄摘下搓碎去筋,筛净泥土晒干用或蜜炙用。主产河北、山东、陕西、辽宁、山西、河南、黑龙江等地。苦, 寒。入肺经。功能清肺降气, 止咳平喘。主治: ❶肺热咳嗽, 痰多喘促, 与桑白皮、黄芩、杏仁等配伍。
❷阴虚久咳, 与牛蒡子、杏仁等配伍。
❸肺燥咳嗽, 与蛤蚧、苏子、知母、贝母、白药子等配伍。牛、马15~30克; 猪、羊3~12克。为末或煎汤灌服。马兜铃果实含挥发油。马兜铃种子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及马兜铃次酸(aristolochinic acid)。煎剂口服对麻醉兔有微弱祛痰作用, 用1%浸剂对离体豚鼠支气管—肺灌流试验可使其舒张, 并能对抗毛果芸香碱、乙酰胆碱及组织胺所致的支气管痉挛。浸剂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菌作用。

马兜铃

药名。出 《药性论》。又名葫芦罐、臭铃铛、水马香果。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 或马兜铃A. debilisSieb. et Zucc. 的果实。主产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苦、微辛,寒。入肺、大肠经。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治肺热咳喘,咯血失音,痔疮肿痛,水肿。煎服: 4.5~9g。马兜铃果实含马兜铃酸及马兜铃次酸 (Aris-tolochinic acid) 等。煎剂口服对麻醉兔有弱的祛痰作用; 对离体豚鼠支气管有一定的解痉作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菌作用。马兜铃次酸能抗动物肿瘤及增强免疫作用。

马兜铃slender dutchmanspipe

Aristolochia debilisSieb.et Zucc.,又称土木香,天仙藤。马兜铃科,马兜铃属。多年生攀援草本。生于山谷、山沟、路旁及山坡灌丛中。分布黄河以南至长江流域,南至广西。日本也产。根能产生不定芽而向地面形成根出条。茎、叶有臭气。叶互生,三角状心形,或近卵形,叶端渐尖或钝,基部心形,两侧呈耳垂状。花单生叶腋,两性;花被喇叭状,暗紫绿色,基部呈球形膨大,上部向一侧展延为阔披针形侧片,先端细长而稍卷曲;雄蕊6枚,贴生于花柱周围;子房下位,6室。蒴果近球形,6瓣开裂。种子有膜质翅。用分根和种子繁殖。全草药用。根称土青木香,治高血压,消食顺气,解蛇虫毒。茎、叶称天仙藤,能疏风活血。果实称马兜铃,有清肺热、降气喘、止咳血的功效。

马兜铃mǎ dōu líng

《本草纲目》草部第18卷马兜铃(28)。药名。
【基原】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 Bge.( 又名:圆叶马兜铃)或马兜铃 Aristolochia debi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
【别名】马兜零(《蜀本草》),马兜苓(《珍珠囊》),兜铃(《本草述钩元》),水马香果(《江苏植药志》),葫芦罐(《东北药植志》),臭铃铛(《河北药材》),蛇参果(《四川中药志》)。
【性味】苦,寒。
❶《药性论》:“平。”
❷《开宝本草》:“味苦,寒,无毒。”
【归经】入肺经。
❶李杲:“入手少阴经。”
❷《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经。”
【功用主治】清肺降气,化痰止咳。治肺热咳喘,咯血,失音,痔瘘肿痛。
❶《药性论》:“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可。”
❷《日华子本草》:“治痔瘘疮,以药于瓶中,烧熏病处。”
❸《开宝本草》:“主肺热咳嗽,痰结喘促,血痔瘘疮。”
❹《珍珠囊》:“利小便。主肺热,安肺气,补肺。”
❺《本草求原》:“治肺中湿热,声音不清,痰喘咳嗽。小儿麻疹内陷,喘满声喑,宜加用之。”
❻《现代实用中药》:“治咯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一至三钱。
【成分】马兜铃种子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和一种季铵盐的生物碱。根中含有季铵盐生物碱木兰花碱(Magnoflorine)。
【药理】
❶对呼吸系统的作用:用测定麻醉兔呼吸道黏液分泌的方法证明口服马兜铃煎剂(1 g/kg)有一定的祛痰作用,效果不如紫菀及天南星。体外豚鼠支气管肺灌流试验证明1%浸剂可使其舒张,并能对抗毛果芸香碱、乙酰胆碱及组织胺所致的支气管痉挛,但不能对抗氯化钡引起的痉挛。
❷抗菌:体外试验马兜铃水浸剂对常见皮肤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鲜北马兜铃果实及叶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果实的作用比叶强,除去鞣质后仍然有效,加热后抗菌作用减低或丧失,对绿脓杆菌无作用。
❸抗生育:绵毛马兜铃醇提取物37 g(生药)/kg灌胃给药对小鼠有明显抗着床作用。

马兜铃mǎdōulínɡ

中药名。出唐·甄权《药性论》。别名葫芦罐、臭铃铛、水马香果。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contorta Bge. 或马兜铃A. debilis Sieb. et Zucc.的果实。主产于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苦、微辛, 寒。入肺、大肠经。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治肺热咳喘、咯血、声音嘶哑、肠热痔血, 煎服: 4. 5 ~ 9 克。本品含挥发油, 种子含马兜铃碱、马兜铃酸、马兜铃子酸及木兰花碱等。煎剂口服对麻醉兔有弱的祛痰作用, 对离体豚鼠支气管有一定的解痉作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马兜铃

马兜铃

马兜铃

马兜铃,又名兜铃、水马香果、臭铃铛。始载于《药性论》。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Bunge及马兜铃A. debilis Sieb. et Zucc.的成熟果实。秋季待果实由绿变黄时采收,连果柄剪下,晒干。要适时采收,过早易皱缩,过晚易裂开色变成灰白,晒时注意翻动,防止霉烂变色。
北马兜铃蒴果呈广卵形或长球形,长3~7cm,直径2~4cm。表面黄绿色或棕褐色,有纵棱线12条,6条为波状弯曲的背缝线,6条为平直的腹缝线,以棱线处分出多数横走的平行波状细脉纹,有的则不明显。果实成熟时,沿腹线从基部开裂成6果瓣,果柄也裂成6条细线状,每条线与果瓣的背缝线相连。顶端平截,中央微凹,留有花柱残痕。果皮质脆,易破裂,分6瓣。种子多数,扁平,层层平迭,四边延伸成薄翅,呈三角形、梯形或扇形,边缘淡棕色,中央棕色。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微,味微苦。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山东、江西、河南、陕西等省。
马兜铃与北马兜铃相似,但果实较小而稍圆。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甘肃、山东、四川、贵州等省。
本品味苦、微辛,性寒。归肺、大肠经。功能清肺降气,化痰止咳。主治肺热咳喘、咯血、失音、以及痔瘘肿痛。本品既清肺热,亦开肺气,欲清肺热,可配黄芩、山栀; 欲开肺气,可佐紫菀、桔梗; 化痰宜合贝母、瓜蒌; 降气应伍杏仁、桑皮; 肺热久嗽阴虚,痰中带血者,又可与麦冬、生地、阿胶、藕节、白茅根等同用,并疗肺热痰结之喉中如窒。如治血痔肿痛,可配地榆、槐花、枳壳、黄芩等内服,或水煎乘热熏洗肛门。现代临床用本品醇浸剂或流浸膏、水煎剂,治疗较早期的高血压病,有温和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又用马兜铃配百部、大蒜头,加水蒸,取汁去渣服,可治百日咳。综观本品之功效,以清肺为主。肺主气,宜宣宜降,热郁于肺,则宣降失司,马兜铃长于清肺,兼能开结,故喘咳痰血诸症用之可平。肺与大肠为表里,其治痔瘘肿痛,盖清脏热而腑热亦清之理。惟风寒咳嗽初起,或咳喘之属虚寒者,及脾弱便泄者,忌用。煎服,3~10g。
实验研究: 果实含马兜铃酸Ⅰ、Ⅱ,马兜铃次酸,青木香酸,马兜铃碱,木兰碱,巴婆碱。

☚ 鼠曲草   百部 ☛

马兜铃

马兜铃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contorta Bge.和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 et.Z.的干燥果实。秋季果实白绿变黄时采摘,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马兜铃为太阴人药。功能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主要用于太阴人咳嗽、痰壅气促之证。常与太阴人方,麻黄定喘汤加本品,以发散解表,止咳平喘,治疗太阴人喘息及咳嗽。常用量5~15g。

☚ 全蝎   橡实 ☛

马兜铃ma dou ling

birthwort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