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马伯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马伯乐 马伯乐长篇小说。萧红著。1941年1月重庆大时代书局初版。 ☚ 采菲新编 歪毛儿 ☛ 马伯乐 马伯乐长篇小说。萧红著。写于1940年。1941年1月大时代书局出版了上部。1941年2月至11月在香港《时代批评》第8卷64期至第4卷82期上连载了下部。1981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把两部合成单行本出版。这是萧红寓居香港时创作的一部别开生面的讽刺小说。它描写九一八事变后,半壁山河沦陷,国难当头之时,在知识分子层中,还有那么一些人,口头上激昂慷慨,实际上千方百计往后方逃命。作品紧紧围绕着马伯乐这一个形象而展开故事情节。马伯乐受其家庭和父亲影响,极端瞧不起自己的民族和同胞。卢沟桥事变一发生,他便预见:“日本打中国,中国一定打不赢”。于是他的民族悲观主义就发展到了逃跑主义,从青岛逃到武汉后又要逃到重庆。他口头上也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但实际上他除了吃就是玩。萧红运用冷嘲热讽的手法,塑造了这个人物形象,意在鞭挞一切逃跑主义和利己主义者的丑恶嘴脸。作品对广大人民在逃难途中的遭遇作了纪实性的描述,形象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侵华战争及国民党的投降路线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极大苦难。 ☚ 在其香居茶馆里 秋海棠 ☛ 马伯乐 马伯乐萧红长篇小说《马伯乐》中的主人公,一个卑琐、自私的小资产阶级失败主义者的形象。马伯乐出身在一个崇洋媚外的买办家庭,受其家庭和绅士父亲的影响,成了一个十足的洋奴。他认为“中国人非得外国人治不可”,他的口头禅就是: “真他妈的中国人!”卢沟桥事变后,他的民族悲观主义发展到了逃跑主义。他“预见”: “日本打中国,中国一定打不赢。”于是他丢下妻子只身从青岛逃到上海; “八一三”以后又由上海经南京逃到武汉,武汉一旦失守,他又准备逃到重庆。在日本侵略者面前,他吓得魂不附体,只是一个劲望风而逃。对从前线用汽车运下来的伤兵,他看也不看,整天脑子里想的就是: “第一步到底逃到哪里呢?”在逃跑的路上挤火车,乘轮船,出尽了洋相。萧红以幽默的笔触,讽刺的手法,细腻地刻划了马伯乐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他那隐蔽而已经腐朽到不可救药的肮脏灵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马伯乐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形象。王谣认为,马伯乐描述了一个由无助、麻痹以致形同浮尸的青年生活,这是一个充满了自私打算的卑琐人物;作者在这里似乎企图要创造一个小资产阶级失败者的典型。在批判的意义上,这作品是相当成功的。 ☚ 丁宁 白酱丹 ☛ 马伯乐1882—1944年Henri Maspero法国汉学家。 青年时代就读于东方语言学院, 曾任法国远东学院 (越南河内)教授、 研究员, 巴黎法兰西学院教授,法兰西语文学院院士。 马伯乐氏一生致力于汉语音韵、 语法和中国古代历史学、 社会学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 《中国的语言》、 《唐代长安方言》、 《古代中国》、《中国宗教、 历史杂考》 等。 马伯乐中篇小说。萧红著。1941年重庆大时代书局出版。小说以“七·七”抗战前后为背景,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和讽刺的手法,刻画了一个软弱无能、言行不一、苟全性命、满身庸俗、卑琐习气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马伯乐的形象。他为人虚伪,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他有时粗声壮气,有时又可怜巴巴;时而刁滑奸诈,时而陷入矛盾中不能自拔。他厌恶的坏事,自己却又每件都照干不误。他看不惯父亲认为月亮是外国的圆的崇洋心理,自己却一味地崇洋媚外; 他嘲笑太太爱钱如命,自己却一毛不拔,为富不仁;他看不起弱者,自己在太太、父亲面前却唯唯诺诺。战乱中,他四处游荡。从青岛到上海,又到武汉,像一只不能自立于社会的迷途羔羊。他无才无德,满口胡言,怨天尤人,战争成了他逃避现实和困难的最好借口。同时,作者还淋漓尽致地讽刺了马伯乐周围的芸芸众生,如盲目崇洋、自私自利的马伯乐之父,大发国难财的船老板,国民党官员王老先生等。 马伯乐 马伯乐字伯顾,号星房。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进士,由庶吉士改任浙江长兴知县,调归安、乌程、德清知县,升知州。坐事罢职,发新疆效力。因参帅府军谘,凯旋奏复官。历主敬敷、庐阳、河朔各书院。 ☚ 谢益 方传穆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