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泻千里
[结构] 补充式。 [释义] 原指江河水势湍急,奔腾直下。也比喻文笔奔放,气势畅达。泻:很快地流。 [出处] 唐·李白《赠从弟宣州长史昭》:“长川豁中流,千里泻吴会。”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功能、例句] ❶ 作定语。 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水面有两三丈宽,离地不高,发出一泻千里的龙虎声威,打著桥下奇形怪状的石头,水沫喷得老远。” ❷ 作谓语。 明·焦竑《玉堂丛语·文学》:“其文如源泉奔放,一泻千里。” [附条] ❶ “一泻百里”。唐·韩愈《贞女峡》。 ❷ “一泻万里”。 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同义] 洋洋洒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