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馬馬(马)Mǎ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峨边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壮、黎、羌、苗、藏、彝、土、保安、撒拉、东乡、布依、阿昌、普米、哈尼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 “即马服氏,赢姓,伯益之后。赵奢封马服君,因以为氏。或去 ‘服’ 为 ‘马’。秦灭赵,奢孙兴徙咸阳。”
❷ 《续通志·氏族略》 注云: “金马庆祥先世西域人,入居临洮狄道,以马为氏。”
❸又注: “五代司马球仕吴越,以御史中丞为昆山镇遏使,因家焉。子孙隐居不仕,称马氏。”
❹又注: “金永古特部人特穆尔悦格仕金为马步军指挥,以官名有‘马’,因以马为氏。”此以官为氏。
❺又注: “明赐元人姓名: 多尔济曰马惟良; 丕勒玛帕曰马克啧。”
❻或为马矢氏所改,汉代马宫 “本姓马矢,至宫以仕学显,改称马氏。”见 《中国人名大辞典》。
❼清代高丽族亦有马氏,世居瓜克山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❽清代满族之马佳氏、费莫氏或改为单姓“马”。见刘庆华 《满族姓氏录》。
❾壮族之马姓,出自养马人,以技业为姓。
❿阿昌族之马姓,乃 “喇米杨” 之意译,阿昌语“喇米杨” 意即 “马”。(11)普米族之马姓,出自 “巴落瓦支” 氏。(12)藏族之马姓,由 “马协”省改,本为部落名,以部为氏。甘肃之天祝一带有分布。如马·兴卡措; 马·登林扎西。(13)回族之马姓,“与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穆谐音”,明代多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清人亦仿之,“将人名中的首音 ‘穆’ 译为 ‘马’。” 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之马姓,世多取“穆罕默德”之首音谐 “马”,而为姓。(14)土族之马姓,则来自马锡江-孔,意为有一百匹马的人,后取 “马锡江” 之首音谐以 “马” 而为单姓,或谐以 “麻”而为姓。注
❾——(14)见 《中国人的姓名》。
汉代有马武,刘秀部将; 元代有马致远,元曲大家; 清代有马建忠,丹德人,外交官。

馬mǎ

❶牲畜名。枚乘《七發》:“馬佚能止之,車覆能起之。”
❷通“碼”。籌碼。馬融《樗蒲賦》:“馬則玄犀象牙,是磋是礱。”
❸通“瑪”,見“馬腦”。

“马”的繁体字。

上一条: 下一条:
ㄇㄚˇ0475古代重量单位名称(现在一般都写作「码」)。官话。元无名氏《单刀劈四寇》第一折:「董卓在日,成~家金银段(缎)匹送与他。」元无氏名《紫泥宣》第一折:「五~金银。」像椅子似的支架。闽语。福建厦门〖be53〗。竹~铺竹床的架子‖三骹~三脚落地的支架。画有神像的纸,祭祀时用来焚烧敬神。吴语。清茹敦和《越言释》卷下:「越俗凡祀神,必以纸画其所祀之神,并纸币焚之,谓之~。如土地则有土地马,城隍则有城隍马。」勇气。闽语。广东揭阳〖be53〗。伊个~好死他的勇气真大。板(脸);(面部)表情严肃。西南官话。四川成都〖ma53〗。她那个鬼德性实在不好,一不高兴就把脸一~。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六章:「就从那时起,~起一张脸,蹙起一双眉头。」欺压;强压。西南官话。四川成都〖ma53〗。夫妇间要互相尊重,哪个也不能~倒哪个。云南昆明〖ma53〗、曲靖、昭通、大理〖mA53〗。贵州桐梓。◇ 李劼人《死水微澜》:「他那时假绷正经,拿出话来把众人~住。」在切好的生菜里加盐,使生菜渗出汁水,质地变软。中原官话。江苏徐州〖ma35〗。先~,再搦水捏挤使出水,就好吃了‖~萝卜丝儿‖~白菜丝儿。用马吃掉对方的棋子(象棋用语)。徽语。安徽绩溪〖mo213〗。估量。西南官话。贵州清镇:~一下。注视;紧盯着。江淮官话。江苏盐城〖ma53〗。~住小偷。去掉;抹去。中原官话。河南长垣〖〗。把他的职务~了。虽然。用在转折复句的偏句里,相应的正句里多用「反」(反倒)关联。吴语。浙江苍南金乡〖〗。蟹小~小虽然小,壮反壮呶还是挺肥的。

馬马

(9次) 家畜名。多用作坐骑。步余~于兰皋兮 饮余~于咸池兮 登阆风而緤~ 仆夫悲余~怀兮《离》 朝驰余~兮江皋《歌·人》 抚余~兮安驱《歌·东》步余~兮山皋《章·涉》 车既覆而~颠兮《章·思》 车既弊而~罢兮《哀》
另见[邊馬][駑馬][四馬]

❶勝筭也。《禮記·投壺》:“請爲勝者立馬。” 鄭玄注: “馬,勝筭也。謂之馬者,若云技藝如此,任爲將帥乘馬也。”
❷武也。鄭玄《三禮目錄·周禮目錄》:“夏官司馬第四,象夏所立之官,馬者武也。” (《通德堂經解》) 鄭玄 《三禮目錄》:“夏官司馬第四,……馬者武也,言爲武者也。” (《鄭氏佚書》)

古代名物 > 獸畜類 > 畜部 > 馬科 > 馬
馬  mǎ

家畜名。馬科。顏面長,耳小而直立。頸上緣及尾等處有長毛。四肢强健。具蹄。性情温馴而敏捷,听覺、嗅覺靈敏。供挽、乘、馱之用。乳可飲,肉可食,皮可製革。在我國主要分佈於東北、西北、西南地區。《易·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詩·鄭風·叔于田》:“叔適野;巷無服馬。”《周禮·夏官·廋人》:“馬八尺以上爲龍,七尺以上爲騋,六尺以上爲馬。”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古代名物 > 遊戲類 > 遊藝部 > 博具 > 馬
馬  mǎ

博具名。古射禮及博戲投壺記勝負所用。以木爲之,形似伏馬狀,故稱。其法爲投四矢爲一局,司射爲勝者立一馬,立三馬爲勝。《禮記·投壺》:“正爵既行,請爲勝者立馬。”《禮記·少儀》:“不角不擢馬。”孔穎達疏:“投壺立籌爲馬,馬有威武,射者所尚也。凡投壺每一勝,輒立一馬,至三馬而成勝。”後世投中與立馬數亦見變化。晉·虞潭《投壺變》:“三百六十籌得一馬,三馬成都。”參見本類“投壺”。

馬圖

馬ma

F152
“马”的繁体。

馬mǎ

M005
“马”的繁体。

馬,甲骨文,金文作,《説文》籀文作,《説文》古文作,小篆作
象形。所列字形皆爲象形,但可以看出,早期象形與晚期象形已大不相同,而經過隸變、楷化以後,更是面目全非,由此知所謂象形乃是六書之象形,而非圖畫。卜辭、銘文或用本義。
楚簡帛文作,或説戰國文字中的二横是省形符號。秦簡牘文作,篆勢猶存,古隸典型。

馬(mǎ)

,怒也,武也。象馬头、髦、尾、四足之形。凡馬之属皆从馬。,古文。,籀文馬,与同,有髦。”(莫下切)
甲骨文作等,为一匹头朝上、背朝右、尾朝下的馬的形象。金文或作,与甲骨文写法大致相同。《说文》中古文的写法大致是金文的变体。战国时形体变易很大,燕文字作,楚文字包山楚简作。许慎用“怒”来训释“馬”,大概由于馬善怒且勇敢,多用于武事。段玉裁说:“(馬,怒也,武也)以叠韵为训。”太炎先生《新方言·释言》:“今荆州谓面含怒色为馬起脸。”[1]
馬部有一百一十四个属字。如“駱”下云:“馬白色黑鬣尾也。从馬,各声。”又如“駁”字下云:“馬色不纯。从馬,爻声。”又如“驥”字下云:“千里馬也。孙阳所相者。从馬,冀声。天水有驥县。”又如“篤”字下云:“馬行顿迟。从馬,竹声。”

馬()


甲骨文合集19813正,殷
丙申卜, 扶, 馬大丁用。

甲骨文合集20630,殷
壬辰卜,王,貞令侯取馬宁涉。

甲骨文合集20407,殷
貞馬方……

甲骨文合集7350,殷
甲午卜, 亘, 貞共馬乎

甲骨文合集10405正,殷
小臣叶車馬硪咢王車,子央亦墜。

甲骨文合集33052,殷
壬辰今馬。

馬戈,殷周金文集成10857,殷
馬戈。

馬危卣,殷墟新出土青銅器179,殷
馬危。

戊寅作父丁方鼎,殷周金文集成2594,殷
(唬)

召卣,殷周金文集成5416,西周早期
白(伯)(懋)父睗(賜)(召)白馬。

作册大方鼎,殷周金文集成2760,西周早期
(賞)乍(作)册大白馬。

羖簋蓋,殷周金文集成4243,西周中期
王才(在)師(司)馬宫大室。

格伯簋,殷周金文集成4264,西周中期
格白(伯)取良馬乘于(倗)生。

𧽊簋,殷周金文集成4266,西周中期
命女(汝)乍(作)𠂤家𤔲(司)馬。

公貿鼎,殷周金文集成2719,西周中期
(布)馬轡乘。

大鼎,殷周金文集成2808,西周中期
王召(走)馬䧹令取誰(騅)(二匹)易(賜)大。

晉侯蘇編鐘,近出殷周金文集録46,西周晚期
(四匹)。

大簋蓋,殷周金文集成4298,西周晚期
(賓)豖章(璋)馬兩(輛)。

孟辛父鬲,殷周金文集成739,西周晚期
馬孟辛父乍(作)孟(姞)寶(尊)鬲。

克鐘,殷周金文集成204,西周晚期
易(賜)克(甸)車馬。

大司馬簠,殷周金文集成4505,春秋早期
(司)馬孝术自乍(作)飤(䀇)。

走馬薛仲赤簠,殷周金文集成4556,春秋早期
(走)馬(薛)中(仲)赤自乍(作)𠀠(其)(䀇)。

平陽高馬里戈,殷周金文集成11156,春秋晚期
平𪤝(陽)高馬里鈛(戈)。

司馬朢戈,殷周金文集成11131,春秋
司馬朢之告(造)(戈)。

侯馬盟書185:9,春秋
馬□□。

侯馬盟書85:14,春秋
馬□□。

石鼓文·車工
吾馬既同。

𧊒壺,殷周金文集成9734,戰國晚期
(得)(賢)(佐)司馬賙。

𧊒壺, 殷周金文集成9734, 戰國晚期
隹(唯)司馬賙訢(齗)詻(諤)戰(僤)㣽(怒)。

宜安戈,近出殷周金文集録1180,戰國晚期
教馬重(董)史。

燕王戈, 殷周金文集成11305,戰國晚期
郾(燕)王怎(作)行義自□司馬鉘。

庚都司馬鐓,殷周金文集成11909,戰國
庚都司馬。

噩君啓車節,殷周金文集成12112,戰國
女(如)馬女(如)牛女(如)(犆)。

雍王戈,殷周金文集成11093,戰國
(雍)王亓(其)所馬。

古璽彙編31,戰國
右聞司馬。

古璽彙編48,戰國
右𨟻(將)司馬。

古璽彙編64,戰國
右司馬鉨。

古璽彙編293,戰國
日庚都萃車馬。

古璽彙編3828,戰國
司馬。

古璽彙編5538,戰國
司馬之府。

古陶文彙編3.399,戰國
關里馬柉〈𣐌〉。

古陶文彙編3.767,戰國
丹馬。

古陶文彙編6.146,戰國
馬。

三晉貨幣120,戰國
雝馬。

中國錢幣大辭典·先秦編299,戰國
馬雝。

燕下都東周貨幣聚珍282,戰國
馬雝。

曾侯乙墓43,戰國
兩馬之䣛(漆)甲。

包山楚簡·文書30,戰國
司馬之州加公孝偳、 里公隨(得)受(幾)。

包山楚簡·卜筮祭禱記録228,戰國
大司馬(悼)(滑)楚邦之帀(師)徒以(救)郙之(歲)。

包山楚簡·遣策牘1,戰國
四馬晧面。

包山楚簡·文書130反,戰國
須左司馬之行𨟻(將)以𦖞(聞)之。

郭店楚墓竹簡·窮達以時8,戰國
(叔)三䠶()思少司馬。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周易32,戰國
(悔)=(亡, 喪)馬勿由(逐)。

睡虎地秦墓竹簡·效律44,戰國至秦
馬牛誤職(識)耳(佴)。

馬王堆漢墓帛書·胎産書,西漢
乘牡馬。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251,西漢
殺傷馬牛,與盜同法。

居延新簡EPF22.352,西漢
惲𨼾居, 主養驛馬。

居延新簡EPF22.197,西漢
索放所放馬。

漢印文字徵
乘馬道人。

漢印文字徵
馬適僑印。

蒼山元嘉元年畫像石墓題記,東漢
尉車馬前者功曹,後主簿亭長。

雁門太守鮮于璜碑陽,東漢
遷度遼右部司馬。

穆彦墓誌,北魏
駙馬都尉。

賀屯植墓誌,北周
至如揮戈跨馬,氣籠六郡之奇。

馬少敏墓誌,隋
齊故員外郎馬君誌銘。

高緊墓誌,隋
控馬陵雲。

張翼墓誌,唐
馬送佳城,魚懸泉帳。

□滿墓誌,唐
祖齊益州司馬。

孫拙墓誌,後唐
豈冝休馬之辰,復有殲良之歎。
《説文》: “馬, 怒也。 武也。 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 凡馬之屬皆从馬。 , 古文。 , 籀文馬與𢒠同, 有髦。”
“馬”字,象馬之形。甲骨文及早期族氏銘文中最象馬形。西周金文形體開始簡化,身體四肢只剩下線條,頭部簡化爲目形。不過保存了最具特徵的鬃毛,且多規整爲三根線條。戰國文字中出現身體省略,用兩根線條代替的寫法。漢代隸書寫法與今楷書近似,足部演變爲四點,有時四點連寫,或成一線。出土實物文字中多用其本義,亦可作國名與姓氏。實物文字中的“駙馬”、“司馬”,皆爲官名。

☚ 馬部   騭 ☛

;(mǎ)

左象首及四足一尾,“彡”象髦,小篆之髦連於首。

*馬mrwav

[甲骨]


[金文]


[小篆] 《說文》: , 怒也, 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凡馬之屬皆从馬。 , 古文。 , 籀文馬與𢒠同有髦。 (十篇上)
(馬全形)

☚ 易   御 ☛
0000032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1: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