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馬(马)Mǎ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峨边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壮、黎、羌、苗、藏、彝、土、保安、撒拉、东乡、布依、阿昌、普米、哈尼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 “即马服氏,赢姓,伯益之后。赵奢封马服君,因以为氏。或去 ‘服’ 为 ‘马’。秦灭赵,奢孙兴徙咸阳。” ❷ 《续通志·氏族略》 注云: “金马庆祥先世西域人,入居临洮狄道,以马为氏。” ❸又注: “五代司马球仕吴越,以御史中丞为昆山镇遏使,因家焉。子孙隐居不仕,称马氏。” ❹又注: “金永古特部人特穆尔悦格仕金为马步军指挥,以官名有‘马’,因以马为氏。”此以官为氏。 ❺又注: “明赐元人姓名: 多尔济曰马惟良; 丕勒玛帕曰马克啧。” ❻或为马矢氏所改,汉代马宫 “本姓马矢,至宫以仕学显,改称马氏。”见 《中国人名大辞典》。 ❼清代高丽族亦有马氏,世居瓜克山地方。《清通志·氏族略》有载。 ❽清代满族之马佳氏、费莫氏或改为单姓“马”。见刘庆华 《满族姓氏录》。 ❾壮族之马姓,出自养马人,以技业为姓。 ❿阿昌族之马姓,乃 “喇米杨” 之意译,阿昌语“喇米杨” 意即 “马”。(11)普米族之马姓,出自 “巴落瓦支” 氏。(12)藏族之马姓,由 “马协”省改,本为部落名,以部为氏。甘肃之天祝一带有分布。如马·兴卡措; 马·登林扎西。(13)回族之马姓,“与阿拉伯、波斯人名的音译,特别是与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音译有关,因为马、穆谐音”,明代多将穆罕默德译作“马哈麻”,清人亦仿之,“将人名中的首音 ‘穆’ 译为 ‘马’。” 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之马姓,世多取“穆罕默德”之首音谐 “马”,而为姓。(14)土族之马姓,则来自马锡江-孔,意为有一百匹马的人,后取 “马锡江” 之首音谐以 “马” 而为单姓,或谐以 “麻”而为姓。注 ❾——(14)见 《中国人的姓名》。 汉代有马武,刘秀部将; 元代有马致远,元曲大家; 清代有马建忠,丹德人,外交官。 馬mǎ❶牲畜名。枚乘《七發》:“馬佚能止之,車覆能起之。” ❷通“碼”。籌碼。馬融《樗蒲賦》:“馬則玄犀象牙,是磋是礱。” ❸通“瑪”,見“馬腦”。 馬“马”的繁体字。 上一条: 马 下一条: 吗 马馬ㄇㄚˇmǎ一0475①量古代重量单位名称(现在一般都写作「码」)。官话。元无名氏《单刀劈四寇》第一折:「董卓在日,成~家金银段(缎)匹送与他。」元无氏名《紫泥宣》第一折:「五~金银。」②名像椅子似的支架。闽语。福建厦门〖be53〗。竹~铺竹床的架子‖三骹~三脚落地的支架。③名画有神像的纸,祭祀时用来焚烧敬神。吴语。清茹敦和《越言释》卷下:「越俗凡祀神,必以纸画其所祀之神,并纸币焚之,谓之~。如土地则有土地马,城隍则有城隍马。」④名勇气。闽语。广东揭阳〖be53〗。伊个~好死他的勇气真大。⑤动板(脸);(面部)表情严肃。西南官话。四川成都〖ma53〗。她那个鬼德性实在不好,一不高兴就把脸一~。李劼人《大波》第一部第六章:「就从那时起,~起一张脸,蹙起一双眉头。」⑥动欺压;强压。西南官话。四川成都〖ma53〗。夫妇间要互相尊重,哪个也不能~倒哪个。云南昆明〖ma53〗、曲靖、昭通、大理〖mA53〗。贵州桐梓。◇ 李劼人《死水微澜》:「他那时假绷正经,拿出话来把众人~住。」⑦动在切好的生菜里加盐,使生菜渗出汁水,质地变软。中原官话。江苏徐州〖ma35〗。先~,再搦水捏挤使出水,就好吃了‖~萝卜丝儿‖~白菜丝儿。⑧动用马吃掉对方的棋子(象棋用语)。徽语。安徽绩溪〖mo213〗。⑨动估量。西南官话。贵州清镇:~一下。⑩动注视;紧盯着。江淮官话。江苏盐城〖ma53〗。~住小偷。⑪动去掉;抹去。中原官话。河南长垣〖 〗。把他的职务~了。⑫连虽然。用在转折复句的偏句里,相应的正句里多用「反」(反倒)关联。吴语。浙江苍南金乡〖 〗。蟹小~小虽然小,壮反壮呶还是挺肥的。   馬马(9次) 家畜名。多用作坐骑。步余~于兰皋兮 饮余~于咸池兮 登阆风而緤~ 仆夫悲余~怀兮《离》 朝驰余~兮江皋《歌·人》 抚余~兮安驱《歌·东》步余~兮山皋《章·涉》 车既覆而~颠兮《章·思》 车既弊而~罢兮《哀》 另见[邊馬][駑馬][四馬] 馬❶勝筭也。《禮記·投壺》:“請爲勝者立馬。” 鄭玄注: “馬,勝筭也。謂之馬者,若云技藝如此,任爲將帥乘馬也。” ❷武也。鄭玄《三禮目錄·周禮目錄》:“夏官司馬第四,象夏所立之官,馬者武也。” (《通德堂經解》) 鄭玄 《三禮目錄》:“夏官司馬第四,……馬者武也,言爲武者也。” (《鄭氏佚書》) 古代名物 > 獸畜類 > 畜部 > 馬科 > 馬 馬 mǎ 家畜名。馬科。顏面長,耳小而直立。頸上緣及尾等處有長毛。四肢强健。具蹄。性情温馴而敏捷,听覺、嗅覺靈敏。供挽、乘、馱之用。乳可飲,肉可食,皮可製革。在我國主要分佈於東北、西北、西南地區。《易·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詩·鄭風·叔于田》:“叔適野;巷無服馬。”《周禮·夏官·廋人》:“馬八尺以上爲龍,七尺以上爲騋,六尺以上爲馬。”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
古代名物 > 遊戲類 > 遊藝部 > 博具 > 馬 馬 mǎ 博具名。古射禮及博戲投壺記勝負所用。以木爲之,形似伏馬狀,故稱。其法爲投四矢爲一局,司射爲勝者立一馬,立三馬爲勝。《禮記·投壺》:“正爵既行,請爲勝者立馬。”《禮記·少儀》:“不角不擢馬。”孔穎達疏:“投壺立籌爲馬,馬有威武,射者所尚也。凡投壺每一勝,輒立一馬,至三馬而成勝。”後世投中與立馬數亦見變化。晉·虞潭《投壺變》:“三百六十籌得一馬,三馬成都。”參見本類“投壺”。 
馬圖 馬maF152 “马”的繁体。 馬mǎM005 “马”的繁体。 馬馬,甲骨文  ,金文作  ,《説文》籀文作 ,《説文》古文作 ,小篆作 。 象形。所列字形皆爲象形,但可以看出,早期象形與晚期象形已大不相同,而經過隸變、楷化以後,更是面目全非,由此知所謂象形乃是六書之象形,而非圖畫。卜辭、銘文或用本義。 楚簡帛文作 ,或説戰國文字中的二横是省形符號。秦簡牘文作 ,篆勢猶存,古隸典型。 馬(mǎ)“ ,怒也,武也。象馬头、髦、尾、四足之形。凡馬之属皆从馬。 ,古文。 ,籀文馬,与 同,有髦。”(莫下切) 甲骨文作 、 、 、 等,为一匹头朝上、背朝右、尾朝下的馬的形象。金文或作 、 、 ,与甲骨文写法大致相同。《说文》中古文的写法大致是金文的变体。战国时形体变易很大,燕文字作 ,楚文字包山楚简作 、 。许慎用“怒”来训释“馬”,大概由于馬善怒且勇敢,多用于武事。段玉裁说:“(馬,怒也,武也)以叠韵为训。”太炎先生《新方言·释言》:“今荆州谓面含怒色为馬起脸。”[1] 馬部有一百一十四个属字。如“駱”下云:“馬白色黑鬣尾也。从馬,各声。”又如“駁”字下云:“馬色不纯。从馬,爻声。”又如“驥”字下云:“千里馬也。孙阳所相者。从馬,冀声。天水有驥县。”又如“篤”字下云:“馬行顿迟。从馬,竹声。” 馬 ☚ 馬部 騭 ☛ 馬 ; (mǎ)左象首及四足一尾,“彡”象髦,小篆之髦連於首。 馬 ☚ 易 御 ☛ 0000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