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草根四4628名莎草的地下块根。又称香附子。古方言。清张慎仪《方言别录》卷上之二:「《唐本草》注:香附子,一名雀头香。许、荆、襄人谓之~。」   古代名物 > 花卉類 > 草部 > 多年生 > 莎草 > 香附子 香附子 xiāngfùzǐ “莎草”之别稱。《三才圖會·草木》:“莎草根又名香附子,生田野,處處有之。”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莎草根 > 香附子 香附子 xiāngfùzǐ 香附子【同义】总目录 香附子省头香莎球香附子rhizoma cyperi理气药。出《本草纲目》。见《痊骥通玄论》。又名香附、雷公头、莎草根。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干燥根茎(图)。生用或醋制。主产山东、浙江、湖南、河南等地。辛、微苦、微甘,平。入肝、脾、三焦经。功能理气解郁, 行气止痛。主治: ❶牛产后气血两虚, 与熟地黄、白芍药、当归、白术、砂仁等配伍(《抱犊集》)。 ❷母畜宫寒不孕,与艾叶、淫羊藿、阳起石、川楝子等同用。 ❸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尽,与桃仁、炮姜、川芎、当归、甘草等同用。牛、马15~45克;猪、羊9~15克。为末或煎汤灌服。本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香附烯(cyperene)、香附醇(cyperol)、异香附醇(isocyperol)、1,8-桉叶素(1,8-cineole)、对-聚伞花素(p-cuymene)、α-和β-香附酮、α-和β-莎草醇(α-,β-rotunol)、柠檬烯(limonene)、香附子烯(cyperene)、香附醇酮(cyperolone)、莎草薁酮(rotundone)、考布松(kobusone)等;尚含有生物碱、强心甙、黄酮类化合物、树脂、葡萄糖及果糖等。香附油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香附烯较挥发油抑菌作用强,对宋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并对某些真菌亦有抑制作用。香附挥发油对去卵巢大鼠实验证明,有轻度雌激素活性;5%香附流浸膏对豚鼠、兔、猫及犬等动物的离体子宫,无论已孕或未孕,均有抑制作用;并有弛缓肌肉紧张的作用,对处于收缩状态的子宫作用更明显。能明显地提高机体对疼痛的耐受性。香附提取物、注射液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对大鼠发热有解热作用。醇提取物对离体蛙心及在体蛙心、兔心及猫心有强心作用,并有明显降压作用;对离体兔回肠平滑肌有直接抑制作用。 
莎草 香附子药名。出《新修本草》。即香附。详该条。 香附子xiāng fù zǐ《本草纲目》草部第14卷莎根香附子(85)。药名。参见“香附”条。 香附子xiāngfùzǐ出《新修本草》。即香附。详该条。 香附子 香附子本品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干燥根茎。春、夏、秋三季均可采集,用火燎去须根及鳞叶,入沸水中片刻,或放蒸笼中蒸透取出晒干,亦有直接晒干者。 根茎多数相连成串状,单个形似大枣核,长2~4cm,直接1cm左右。表面棕黄色或紫褐色。上部有茎痕。全体具数个隆起的环节,附有棕色毛须状鳞叶及残留的根痕。质坚硬,断面显棕色而微呈紫红。外皮与中间圆心分层明显,心色略深。气芳香,味微苦。 少阴人药。功能为开脾之胃气而消食进食。用于脾虚引起的不思饮食、消化不良、食后倒饱证和妇人因思虑伤脾所致的咽干、舌燥、隐隐头痛。如《东医寿世保元》香砂六君子汤,用本品配白术、白何首乌、半夏、陈皮、厚朴、白豆蔻各4g、人参、甘草、木香、缩砂、益智仁各2g、姜3片、枣2枚等以健脾消食;《东医寿世保元》香附子八物汤,用本品配当归、白芍药各8g、白术、白何首乌、川芎、陈皮、炙甘草各4g、姜3片、枣2枚等,可治妇人因思虑伤脾所致的咽干、舌燥、隐隐头痛。 ☚ 藿香 苏子 ☛ 香附子xiang fu zi【医学】rhizome of nutgrass flatsed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