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的礼节
酒在中国古今人际交际中,是常用的一种物体语言。例如《札记·乐记》上说:“酒食者,所以合欢也。”即饮酒是为了促进人们欢乐情绪的增长。《晏子春秋·内篇·谏上》则认为酒的作用是“通气和好”——有利于人们交流思想,融洽气氛,改善关系,使人们精神世界协调和谐,不仅如此,古人更把交际场合的饮酒提到礼的高度。《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日: “酒以成礼”。《汉书·食货志》道: “百礼之会,非酒不行。”清代著名学者兼书法家包世臣在《安吴四种》中也写道: “古之用酒有三: 以成礼,以养老,以养病”。从这些论述中可见,酒在古人交际场合中占据的重要位置。
应当说,在适当的场合适当地饮酒,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作用。恰如古人所认识的那样,可以表达心意、显示礼节,防病治病、延年益寿,通气和好、增进友谊。因此,逢年过节,送往迎来,喜庆盛典,朋友相聚,备酒相待,觥筹交错,畅叙衷肠,隆重热情,自在情理之中。然而,掌握一定的礼节,则是必不可少的。
(1)把握酒量的适当。以酒待客,不仅是热情之举,而且适度的饮酒,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利于健康。但无论宾主,不可饮酒过量,忘乎所以,以免失态,或发生意外,僵卧酒场。在酒席上,如遇不会喝酒者,不要强行劝酒,以使对方进退两难,尴尬不已。相反,则可以茶代酒,量力而行。
(2)讲究祝酒辞的高雅文明。祝酒辞说得高雅与否,显示出主人的文化修养。因而待一切准备就绪,宴席开始时,主人要以简洁的语言致祝酒辞。如“欢迎朋友们的光临”、“为朋友们难得的聚会,为真挚的友情,为今后的幸福干杯”、“为我们双方的合作愉快而干杯”等等。而宾客也应积极响应,举杯致意,殷切地提议: “为主人的盛情款待,为主人的家庭幸福干杯”、“为贵方事业的蓬勃发展干杯”。如此交杯换盏、互表衷情,会使酒席很快形成其乐融融的气氛。当然主人也可讲些表示歉意的话,但是一定要得体适度,切不可出现诸如“没什么好酒,也没什么好吃的,随便凑合着喝点吃点儿算了”的粗话俗语,以致败坏客人们的胃口。
(3)使用恰当的酒令。在饮酒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行酒令的情况。行酒令的目的在于助兴添乐、创造气氛,消除隔阂、融洽感情,也可用来节制饮酒,防止滥喝。但酒令应有情趣,能给宾主以知识的熏陶,或轻松的笑声。唐代曾出现击鼓催花的酒令。民间流行的有联诗句、投壶猜枚,还有打扛子、划拳等,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如猜拳所呼的“三字令”、“四字令”等,多是和气、吉祥、如意的内容,且含有一些典故,但应使用得当。为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应避免猜拳行令,而推行联诗对句等富有知识的酒令,或不行酒令,点到为止。
对于酒这种物体语言的交际,不可滥用,一切以恰到好处为标准。如此,酒在交际场合中,才能发挥其正向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