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饮酒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饮酒

饮酒

组诗名。东晋陶渊明作。共二十首。前有小序,自谓皆酒后所作,故总题《饮酒》。然非单咏饮酒,多借酒为题,或慨叹平生,抒其怀抱;或讽刺现实,指斥时俗;或歌颂田园,寄情自然。第五首尤著名,写避世隐居悠然自得之情,意韵深隽,风格平淡,雅为后人称赏。

☚ 归田园居   读山海经 ☛
饮酒

饮酒

中国古代笑话。“隋朝有三四人共入店饮酒,酒味甚酢又薄,三四人乃各共嘲此酒,一人云:‘酒,何处漫行来,腾腾失却酉。’诸人问:‘此何义趣?’答云。‘有水在。’又次一人嘲酒云:‘酒,头似阿滥谜头。’诸人问云:‘何因酒得似阿滥储头?’其人答日:‘非鹑头。’又次至一人嘲云: ‘酒,向他篱四脚距地尾独速。’诸人问云:‘有何义?’其人答云:‘更无余义。’诸人共笑乐:‘此嘲最是无豆。’其人即答云:‘我若有豆,即归舍作酱,何因此间饮酢来?’众乃大欢笑。”

☚ 饮水   饮酒 ☛

饮酒

饮酒

中国古代笑话。二人酒肆饮酒,酒毕,久坐不去。主人厌倦,假看天色曰:“雨要来了。”二人曰:“雨既来了,如何去得?少待雨过再去。”主人又曰“如今雨又过了。”其人曰:“雨既过了,怕他怎的?”参见370页“好酒”条。

☚ 饮酒   饮墨水 ☛
饮酒

饮酒

晋组诗名。陶渊明作。见《靖节先生集》卷三。诗共二十首,有序。从序文“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来看,诗为酒后随意题咏,非一时所作。组诗内容广泛,抒情寄意似阮籍的《咏怀》。故萧统《陶渊明集序》云:“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第五首为著名的代表诗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诗既有精辟的人生哲理阐述,又有绝妙的自然景色描绘,袒露了诗人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吴淇《六朝选诗定论》评云:“‘心远’为一篇之骨,而‘真意’为一篇之髓。”论述确当。全诗写得清新朴素,情趣生动,具有移人性灵、沁人肺腑的艺术渗透力。宋代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评曰:“韵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味有不可及者,渊明是也。渊明‘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虽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

☚ 归园田居   咏荆轲 ☛
饮酒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关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苏轼在《东坡题跋·题渊明〈饮酒〉诗后》曾说:“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所谓“境与意会”,就是和谐宁静的自然景物恰与诗人纯净超脱的心境不期而遇,自然融会,无分物我,此为诗中高境。“望”字,是有意探寻,而“见”字是无意间看见,境与意的结合了无痕迹,所以以“见”字为胜。正如沈德潜所评:“胸有元气,自然流出,稍著痕迹便失之。”(《古诗源》卷九)信然。
☚ 移居   杂诗(其一) ☛

饮酒

 

[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①本篇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二十首,本篇原列第五。②结庐,构筑居室。③尔,如此。④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此指庐山。⑤日夕,傍晚。⑥相与还,结伴回家。⑦真意,人生的真正意义。忘言,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此指人生真意不知如何用言语来表达。
 
 〔分析〕
 这是《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这二十首诗据陶渊明自己的序文说都是醉后所作,因此总题目为“饮酒”,其实诗本身的内容与饮酒无关,而且也未必是一时一地的作品,大约写于他四十一岁从鼓泽归园田之后,其中或表示了对时俗的蔑弃,或赞美隐居的清静闲适。这第五首也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结庐”两句单刀直入,起手不凡。诗人虽然退居园田,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却也不同于那些佯狂避世、离群索居的隐士,他仍然筑室于人群聚居的尘世,但能避开车马的喧嚣之声,远离庸俗鄙俚的人们。这开头两句便构成了一种悬念,读者自然会发问,何以身处人境而能离尘绝俗呢?于是三四两句的一问一答,便解开了读者的疑团。因为心怀澹泊,摆脱了世俗的束缚,所以即使处于喧嚣之境也如同居于僻远之地了。“心远地自偏”一句不仅是此诗的纲领,而且可以说是陶渊明一生身体力行、追求不懈的立身宗旨。他不慕荣华富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正是“心远”的具体表现;他“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的萧散襟抱,也正是他“心远”的真实反映。
 “采菊东篱下”四句正从“心远地自偏”引伸出来。心无所系,居处僻静,故能采菊东篱而悠然自得,偶一仰视,高耸入云的庐山便映入眼帘。“采菊”两句是陶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原因就在于它不是出于作者的刻意锻炼,而由信手拈出,却妙趣天成。东篱下不知何时长出几丛菊花,诗人偶然兴起,便去采菊,采菊时不期然而见到南山,一切都发生在无意之间,诗句也完全由兴之所致,绝无矫揉造作之态。有的版本中“悠然见南山”作“悠然望南山”,相差一字而意趣顿减,原因就在于“望”是有意识地去看,而“见”则是全凭兴会,是无意识的,如用“望”,就破坏了全诗自然天成的基调。所以苏东坡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南山,境与意合,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东坡题跋·题渊明饮酒诗后》)晁补之也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此未可于文字精细间求之。”(《题陶渊明诗后》)都从整篇的意境上来看,“见”比“望”高明了许多。因而王国维将这两句诗称为“无我之境”,就是诗人在写作时忘却了自我的存在,以物观物,所以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浑然一体的境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正是接“见南山”而来,诗人连用两个“山”字,正说明他并不龂龂于字斟句酌,只是一任诗情的驱遣自然写去。南山沐浴在黄昏的晖光中显得格外迷人,暮色中有成群的飞鸟结伴而归。这景象固然是诗人即目所见的真实情形,然而如此恬静和谐的意境并非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能体会得到并将此形诸笔端的,正因为诗人心中对人事的淡忘以及与自然的浑融,所以才能道出这种“不食人间烟火”般清澹怡悦的诗句。那追逐夕阳,在青山中翱翔的飞鸟,岂不是诗人向往自由人格的化身!
 最后两句复由写景转到抒怀上来,就在那东篱之菊、悠然南山、山间夕照、投林归鸟等景象中,诗人悟到了人生的真谛。然而当诗人想把这种感受辨析清楚的时候,却又找不到适当的语言来加以表达。这两句一方面取了《庄子》中“得意忘言”的意思,另一方面确是他心中的感受,正体现了诗人胸无尘滓,无意于理性的分析与思考。陶渊明仅凭着直感,凭着对生活与自然本能的理解而感到了人生的真实意义,这样就同前面的叙述和描写浑然一体了,所以《陶诗汇评》中说:“结二句则愈真愈远,语有尽而意无穷,所以为佳。”这令我们在掩卷之际,仿佛看到了在夕阳斜晖中的一抹青山,几只飞鸟掠过,投下了它们长长的影子,在这背影之上,一位篱畔持菊的诗人宛然可见,于是我们心中不禁泛起了司空图的名句:“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这首诗中最有名的自然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前人也有不同的说法,如张九成以为“山”是比喻君主,所以这两句是写“渊明畎亩不忘君之意”(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卷三引),这显然是过于穿凿附会的解说,所以遭到后人的訾议和讥嘲。王瑶先生的《陶渊明集》中则说:“相传服菊可以延年,采菊是为了服食。《诗经》上说,‘如南山之寿’,南山是寿考的征象。”也可备一说。

 〔评说〕
 蔡启《蔡宽夫诗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其闲远自得之意,直若超然邈出宇宙之外。俗本多以‘见’字为‘望’字,若尔则便有褰裳濡足之态矣。乃知一字之误,害理有如是者。”
 孙鑛《文选集评》:“直率语却自炼中出,所以耐咀嚼。”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处,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末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饮酒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饮酒

【题 解】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20首,这是其中的第五首。这组诗都是陶渊明酒后所作,大致可以看出诗人归田之后十二年生活、思想的变化过程。作者以饮酒为题,写饮酒,意不在酒;写醉酒,未必真醉。他是借酒抒怀咏志。当时东晋已濒于灭亡,作者感慨颇深,常借酒解忧,写诗言志。这里所选的这首《饮酒》诗,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反映了诗人归田前期的志趣和情怀。

要解读这首诗,首先要弄清楚“问君何能尔”的“尔”字所指代的内容。“尔”在这里当作“如此、这样”解,这句话直译是:要问“我”怎么能如此?也就是说,要问“我”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原来,只要存心远离尘世,便觉得居住的地方也远离了尘世了。

显然,“这种境界”指的就是上一句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虽然在众人居住的地方搭建起房屋,但由于心境淡远,辞官归家,一切为官的烦忧、都市的车马喧闹已不复存在。有的只是在东篱之下种菊、采菊,享受劳动的欢乐。

而诗中“悠然见南山”更似神来之笔,妙笔天成。正如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所说的那样:陶渊明“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这是何等的悠游自在!试想象一下: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中,山间的雾气、农家的炊烟袅袅上升,金色和白色相互交织,飞鸟结伴而回,不是仙境胜似仙境!难怪诗人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大自然中得到启发,领会到了人生的真谛,这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也是无需用言语表达的。这种境界,正是陶渊明一生执著追求的“真”——人与万物的自生自成、自在自为,不受任何外物的纷扰。不仅如此,诗人把这种“真”幻化为一种人生社会理想:诗意的人生,纯美的社会。

这首诗既具有鲜明的诗歌形象、悠远的诗歌境界,又蕴含着某种宇宙人生之理,的确称得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历代诗词精品之《饮酒》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重要的代表作,约作于义熙十三年(417),时当晋宋易代之际,故前人又称这组诗为“感遇诗”。萧统序陶集云:“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北宋文豪欧阳修《醉翁亭记》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言,即此意也。《饮酒》组诗中最为脍炙人口者,当推本篇。
 陶渊明一生主张复返自然,第一步是在思想上排斥世俗的价值观,做到心静,心静则境静。此诗前四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虽然结庐世上,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里的“车马喧”,固可实指上层人士间的交往,也可以象征世俗的争竞,此中关键,在于“心远”二字。“远”是玄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自足的精神状态。“心远地自偏”是一篇之要言,中含妙道,陶渊明的崇拜者、大书家颜真卿“心正则笔正”,唐诗人李颀“为政心闲物自闲”,北宋文豪苏东坡“此身安处是吾乡”等名言,即出于此。这四句平易中见行水流水之妙,一句平平叙起,二句即转折,三四句因而作为问答,何等意味深长,无怪王安石叹服道:“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紧接四句便从偶然目击的自然景物,写随缘自适的生活乐趣。前两句或”作“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苏东坡指出,“望”与“见”一字之差,境界大不相同,成为陶诗一段著名公案。盖“望”字是有意识的注视,“见”则是无意中的相逢,后者才能传达“悠然”(即不期然而然)的神韵。以下用顶真格起,即写南山日夕的景色。“山气日夕佳”的“日夕”偏义于夕,夕阳下山的景色特佳,这是来自生活观察的见道之言,而宿鸟归飞的正是此时山色的一个生动的点缀。同时使人联想起泰戈尔《吉檀迦利》的末章:“就象一群思乡的鸟儿日夕飞向它们的山巢,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全部的生命,启程回到它永久的家乡。”在热爱大自然的诗人眼中,归山之鸟和归根之叶一样,总是意味无穷的象征。而就在这妙不可言的景色中,诗人体会到妙不可言的哲理。
 末二句的总结:诗人已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正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这话虽来自《庄子·齐物论》的“大辩不言”,却已深契禅机,——禅宗认为真谛乃是一种活泼的感受,逻辑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它可以凭根性直觉顿悟,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二句至关紧要,它提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让读者的思路返引回形象。自去咀嚼、自去玩味。
 最后一个问题,“此中”是甚中?一般注释为“大自然中”,固然不错;但联系题面,是否还有“饮中”的意思呢?鲁迅说,当陶渊明高吟“饥来驱我去”的当儿,或者偏见很有几分酒意,否则他就不会“悠然见南山”而将“愕然见南山”了。这话虽属调侃,也符合陶诗给人的印象与感觉。当然,要是直接点明“酒中”,那又未免大煞风景。唯其“此中”含义不定,才耐含咏。

《饮酒》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饮酒》

饮酒

(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此诗原列第九。在《饮酒》二十首中,或托物言志, 或融情入景,或直接抒情议论,而这一首却象是完整的叙事诗。 借一田父来访,劝说诗人与世同流,诗人表明了他躬耕田园、初衷无改的坚决态度。可能是在陶渊明归隐之后,时辈多有人劝勉他出仕,所以才有此作。

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六句叙述田父来访及其用意;中四句是田父对诗人的劝说;末六句为诗人对田父的回答。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开篇从主人公听见有人叩门写起,却兼顾了主客两个方面:一大清早远道来访,足见来访者对诗人深厚的关切之情。而诗人则不及整着衣裳就急起迎客。情态,情意,淳厚而逼真。倒裳,语出《诗·齐风·东方未明》: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开门相见,却不认识: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二句并非直接引述主客对话,而是诗人自己设为问答,语句浑成而意兼数层:来访者原来是位老农;老农带来了美好的情意;从整首诗的结构而言又作蓄势,情意为何,主人态度又如何,下文都由此生发。“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是对“好怀”的说明:老农怪我与时世不合,所以提了壶酒远道前来问候。二句仍是作者转述老农的话。

以下四句直接引用了田父对诗人的劝说之辞:穿着破旧的衣服,住在这茅草屋里,实在不是象您这样的高士的归宿。如今社会风气败坏,整个社会都崇尚同流合污,您何必独自清高?希望您也出去求个高官,随波逐流,跟着混日子吧!汩(gu古),同淈,意为搅浊。汩其泥,化用《楚辞·渔父》中的话: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田父的劝说出发点是好的,即出于对诗人的关心和同情。所以诗人回答的第一句话就是“深感父老言”,对您这一番话深表感激。然而, “禀气寡所谐”,我天生的气质确实是很少能与世俗合得来。此句照应上文,是对“疑我与时乖”一句肯定的回答。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二句说:诚然是可以学着某些人的样子走回头路再去做官,但是,这种违反自己意志的做法岂不是走入迷途!纡辔,回车,走回头路;讵,岂。以上四句二句一转,二句之中一开一阖,抑扬尽致。诗人既入情理又态度鲜明地回答了田父的劝告。结二句“且共欢此饮”是又一开,表达诗人对田父友好情谊的理解与感谢; “吾驾不可回”是又一阖,表明改变初衷、回转车驾是绝对办不到的, 杯可共,心不可回,态度坚定不移,语言斩钉截铁!

这首诗是诗人为表示归隐的决心故意设为问答,实是子虚、上林式的问答法。以艺术结构而论,宾主既具,问答了然,是一首完整的叙事诗。然而其中有对话,有转述,夹叙夹议,笔法曲折多变化,摇曳而生姿。唐代杜甫著名的《羌村三首》中写“田父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明显地受陶渊明此诗的影响。


古典文学作品《饮酒》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饮酒

 

其 一


 结庐在人境〔2〕,而无车马喧〔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5〕。山气日夕佳〔6〕,飞鸟相与还〔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8〕

 〔1〕组诗《饮酒》共二十首,约写于晋安帝义熙十三年(公元417),时陶渊明五十三岁。原诗有序,据序文可知这些诗都是酒后所写,因此题为《饮酒》。这组诗反映的思想内容相当丰富。这里选其中第五、第九两首。
 〔2〕结庐:建造居室,这里指寄居。人境:人间、世间。
 〔3〕车马喧:车马来往的喧闹。
 〔4〕“问君”二句为诗人自问自答。意思是说:要问我何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心已远离了尘俗,即使身处喧闹之地也如同身处僻静之处一样。
 〔5〕采菊:王瑶《陶渊明集》说:“相传服菊可以延年,采菊是为了服食。”可参考。悠然:自得的样子。
 〔6〕山气:山中的气象,山色。日夕:傍晚。
 〔7〕相与还:结伴还巢。
 〔8〕“此中”二句:是说从此情此境中,我已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真正意趣,想要说出来,可又觉得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其 二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1〕。问子为谁欤〔2〕,田父有好怀〔3〕。壶浆远见候〔4〕,疑我与时乖〔5〕。“䍀缕茅檐下〔6〕,未足为高栖〔7〕。一世皆尚同〔8〕,愿君汩其泥〔9〕。”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10〕。纡辔诚可学〔11〕,违己讵非迷〔12〕!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13〕

 〔1〕倒裳:颠倒衣裳,形容动作匆忙。
 〔2〕子:对他人的尊称,此指来访的田父。欤:疑问词。
 〔3〕田父:老农。好怀:好意。
 〔4〕壶浆:壶酒。见候:问候。
 〔5〕疑:责怪。时:时尚、世俗。乖:违背,不合。
 〔6〕䍀缕:同“褴褛”,衣服破烂。
 〔7〕未足:算不得。高栖:指隐居。
 〔8〕尚同:以与世俗同流为高。尚,崇尚。
 〔9〕汩(gu)其泥:把泥水搅浑。汩:同“淈”,搅浊。
 〔10〕禀气:禀性,天性。寡所谐:很少合得来。
 〔11〕纡(yu):绕弯。辔(pei):驾驭马的嚼子和缰绳。纡辔:拉动马缰使之回车转道。
 〔12〕违己:违背自己的本性。讵:岂。迷:糊涂。
 〔13〕驾:车驾,此指诗人归隐田园的志向。以上六句是诗人回答田父的话。
 所选《饮酒》两首中,其一写诗人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是陶诗中最为人称道的篇章,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其二写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强意志。全诗通体灵活,自然朴素,说人生哲理,又情趣盎然。
饮酒

饮酒

喝酒,燕饮。《郑风·叔于田》二章:“岂无饮酒,不如叔也。”郑《笺》:“饮酒,谓燕饮也。”《小雅·北山》六章:“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郑《笺》:“咎,犹罪过也。”湛,通“酖”。《说文》:“酖,乐酒也。”《鲁颂·有駜》二章:“夙夜在公,在公饮酒。”郑《笺》:“夙,早也。言时臣忧念君事,早起夜寐,在于公之所。在公饮酒,言臣有馀敬而君有馀惠。”

☚ 饮食   饮饯 ☛

九酘/九液/十旬/十酒/三叶/三清/三觞/小宴/小酿/飞觞/飞觥/三蕉叶/万家春/山公马/千日酒/九光杏/山公倒载/山简醉酒/云液/云觥/中山/中圣/中馈/中樽/牛饮/升斗/五云浆/不老春/太和汤/中山酒/中圣人/玉山/玉友/玉沥/玉蚁/玉泉/玉酝/玉蛆/玉液/玉觞/玉尊/玉觥/玉膏/玉醑/玉醴/玉瀣/玉露/龙涛/白饮/白蚁/白堕/白蜜/白醥/白醪/令章/玄露/兰英/玉西东/玉交杯/玉瓮春/玉壶春/石冻春/石榴花/平原督邮/老春/当垆/曲生/曲糵/竹叶/仙酝/羊羔/汗酒/欢伯/买春/红友/扫愁帚/曲居士/竹陵春/花酒/花露/芳蚁/芳樽/芳醪/杜康/余沥/饮湿/饮霞/狂药/冻醪/沉饮/杜茅柴/步兵厨/步兵酒/忘忧物/拨醅/茅柴/杯盏/杯酌/杯斝/松叶/枕曲/软饱/轰饮/贤人/佳酿/金英/瓮头/朋酒/杯中物/杯中醁/软脚筵/罗浮春/钓诗钩/金陵春/瓮头春/京口酒/春物/春瓮/春碧/春醁/封缸/残樽/蚁尊/香蚁/香糯/秋醪/缸面/美禄/洪饮/浇书/玻璃春/临邛酒/壶觞/桂酒/桂浆/桂觞/桂醑/索郎/倾壶/留髡/烧春/酒户/酒龙/酒仙/酒圣/酒齐/酒军/酒兵/酒肠/酒垆/酒城/酒标/酒战/酒娘/酒董/酒德/酒醪/浩饮/涂苏/浮白/浮蚁/浮蛆/流霞/流香/浪饮/桑落/壶中物/真珠红/桂花酒/逡巡酒/桂酒椒浆/高阳酒徒/酒评鲁赵/陶中漉酒/黄公/黄封/黄娇/黄流/黄菊/菊花/菊酎/菊醴/雪蚁/雪香/移樽/衔杯/清醪/清醥/淋浪/屠苏/绿蚁/菊花杯/婪尾酒/梨花春/梨花盏/琥珀/琼香/琼浆/琼液/椒浆/酣饮/遗滴/鹅黄/椒花雨/鹅黄酥/瑞露/献觞/楚醪/碧香/碧液/瑶浆/瑶樽/箬下/豪饮/翠涛/翠尊/腐肠贼/樊楼/醉翁/樽俎/醍醐/鲸吸/糟丘/覆杯/酃渌/蘸甲/醉颜酡/醉山颓倒/醉玉颓山/醉倒山公

☚ 麝月   九酘 ☛

饮酒/斟酒(茶)/聚饮/饮宴/敬酒(茶)/劝酒/饮酒程度/满饮/宴饮/痛饮/大量饮酒/饮的量/酒量

☚ 吐物   饮酒 ☛

饮酒

饮酒

酒(进酒;引酒;吃酒;把酒;食酒;喝酒) 酌(酌杯;酌饮;引酌;消酒;清酌;觥酌;觞酌) 进禨 杯勺 杯杓 杯斝 衔杯 衔酒 衔觞 倾杯(~吐臆) 举杯引杯 洗杯 洗盏 软饱 吹笙 倾壶 倾盃 饮霞 泛霞 泛觞 浮觞 浇肠 浇舌 浇沃(~慰客)扶头 餔糟 御觞 樽榼 樽罍 进饮
骂人喝酒:灌丧
品尝酒:赏酌
 初次饮酒:初饮 试酌
清晨饮酒:晨饮 卬饮 浇书
露天饮酒、饮茶:露饮
沐后饮酒:
饮美酒:饮美 酌霞
饮薄酒:酌鲁
饮毒酒:仰鸩
斟酒而饮:饮酌
独自饮酒:独酌 自饮 独饮 孤尊 孤斟
 斟酒自饮:自酌 自斟
 烦闷时一人独饮:闷酒(喝闷酒) 窝心酒
两人饮酒:对酌 对饮 双饮 敌饮
大家一齐饮酒:共饮 递杯 合樽 合尊
宴客饮酒:宾饮
传杯饮酒:推杯 流杯 行杯 流觞 觞行 觞传 递盏
陪人饮酒:陪喝 陪酒 侍酒
作诗饮酒:诗酒(诗酒风流)
没菜光饮酒:寡酒 饮素酒
就着菜肴饮酒:下酒 送酒 就酒 过酒按酒
 用素菜下酒:素酒
临行饮酒:别酌
举杯饮酒:挥 进巵 举觞 引饮 开樽开尊
手拿酒杯,迎风饮酒:把酒临风
催人饮酒:嗺酒
强迫饮酒:逼酒
饮酒的兴趣:酒兴
富于情趣的饮酒:雅饮
悠闲自在地饮洒:浅斟低酌
手持蟹鳌饮酒,轻松悠闲,无忧无虑:持鳌把酒 持鳌下酒 把酒持螯 举蟹持醪
饮酒并喧闹:闹酒 轰饮
时间已晚,喝酒和唱歌结束:酒阑歌阕
解除酒戒饮酒:开酒

另见:酒具 酒杯 酒器 酒人 酒友 酒会 酒宴 酒席 酒食 喝 酒 酒令 酒醉

☚ 饮酒   斟酒(茶) ☛
饮酒

饮酒

酒在中国古今人际交际中,是常用的一种物体语言。例如 《礼记·乐记》 上说:“酒食者,所以合欢也。”即饮酒是为了促进人们欢乐情绪的增长。《晏子春秋·内篇·谏上》 则认为酒的作用是“通气和好”——有利于人们交流思想,融洽气氛,改善关系,使人们精神世界协调和谐,不仅如此,古人更把交际场合的饮酒提到礼的高度。《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曰:“酒以成礼”。《汉书·食货志》 道:“百礼之会,非酒不行。”清代著名学者兼书法家包世臣在 《安吴四种》 中也写道:“古之用酒有三:以成礼,以养老,以养病”。从这些论述中可见,酒在古人交际场合中占据的重要位置。
历史在发展,在某些中国人的现代交际中,酒的作用日益扩大,甚至被赋予神奇的社会功能,成为粘连社会关系的“万能胶”。几乎所有的场合都少不了酒:挨了批评,压惊酒; 机关检查,欢迎酒; 左邻来访,友谊酒; 年初岁首,开门酒; 调级分房,喜事酒……五花八门,无处不有,几成病态,令人担忧。而一些人在酒席上,喝酒无度、丑态百出,杯盘狼藉、一塌糊涂。这种状况的存在,将酒本来的意义予以歪曲,实不足取。
应当说,在适当的场合适当地饮酒,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作用。恰如古人所认识的那样,可以表达心意、显示礼节,防病治病、延年益寿,通气和好、增进友谊。因此,逢年过节,送往迎来,喜庆盛典,朋友相聚,备酒相待,觥筹交错,畅叙衷肠,隆重热情,自在情理之中。然而,掌握一定的礼节,则是必不可少的。
把握酒量的适当。以酒待客,不仅是热情之举,而且适度的饮酒,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利于健康。但无论宾主,不可饮酒过量,忘乎所以,以免失态,或发生意外,僵卧酒场。在酒席上,如遇不会喝酒者,不要强行劝酒,以使对方进退两难,尴尬不已。相反,则可以茶代酒,量力而行。
讲究祝酒辞的高雅文明。祝酒辞说得高雅与否,显示出主人的文化修养。因而待一切准备就绪,宴席开始时,主人要以简洁的语言致祝酒辞。如“欢迎朋友们的光临”、“为朋友们难得的聚会,为真挚的友情,为今后的幸福干杯”、“为我们双方的合作愉快而干杯”等等。而宾客也应积极响应,举杯致意,殷切地提议:“为主人的盛情款待,为主人的家庭幸福干杯”,“为贵方事业的蓬勃发展干杯”。如此交杯换盏、互表衷情,会使酒席很快形成其乐融融的气氛。当然主人也可讲些表示歉意的话,但是一定要得体适度,切不可出现诸如“没什么好酒,也没什么好吃的,随便凑合着喝点吃点儿算了”的粗话俗语,以致败坏客人们的味口。
使用恰当的酒令。在饮酒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行酒令的情况。行酒令的目的在于助兴添乐、创造气氛,消除隔阂、融洽感情,也可用来节制饮酒,防止滥喝。但酒令应有情趣,能给宾主以知识的熏陶,或轻松的笑声。唐代曾出现击鼓催花的酒令。民间流行的有联诗句、投壶猜枚,还有打扛子、划拳等,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如猜拳所呼的“三字令”、“四字令”等,多是和气、吉祥、如意的内容,且含有一些典故,但应使用得当。为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应避免猜拳行令,而推行联诗对句等富有知识的酒令,或不行酒令,点到为止。
对于酒这种物体语言的交际,不可滥用,一切以恰到好处为标准。如此,酒在交际场合中,才能发挥其正向的积极作用。

☚ 吸烟   喝茶 ☛

《饮酒》yin jiu

Tippling→陶潜(Tao Qian)

饮酒

drinking (win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