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动作习惯痕迹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动作习惯痕迹 个人在行走、书写等某些运动行为中的用力习惯在承受体上的形象化反映。例如:在文学书写中的运笔习惯在字迹中形成的“藏锋”、“回锋”、特定的笔划搭配结构等;在走路时的身体扭动习惯在足迹中形成的“拧痕”等。 每个人在经常从事的某项运动或工作中,都会形成自己相对稳定的习惯性动作。这些习惯形成的先天条件是运动器官生理结构和机能的特殊差异;形成的后天条件是长时间练习和模仿的结果。在长时间的锻炼中,内在的与外界的、先天的与后天的各种刺激讯号,反复地、有规律地传导到大脑,逐渐形成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继续在长时间的反复运动中得到强化,形成臻于完善的一长系列的条件反射。“人类活动中的各种知识、技能和技巧都是在复杂的、暂时性联系的发生和强化过程中形成起来和臻于完善的,它们本身就是一长系列的条件反射。”(克列斯托夫尼科夫著:《人体生理学》,1956年体育出版社版,第384页)这种臻于完善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一长系列条件反射被巴甫洛夫称为大脑皮层的“动力定型”。动力定型的形成,在生理上是大脑皮层自我保护机能,它可以减轻大脑皮层的经常兴奋状态。在各种运动过程中,动力定型支配人的各个器官在时间和空间上自动协调配合,成为习惯性自律运动。由于动作习惯形成过程中各种制约条件的错综复杂,习惯动作表现出个人特性,具体体现在用力的大小、方向与角度、作用部位、动作频率等若干细节方面。在犯罪调查的证据检验鉴定中,利用动作习惯痕迹中的个人特性对留下痕迹的人进行识别和认定。 痕迹中的动作习惯特征同形象特征有如下区别: 动作习惯形成的因素很多,诸多因素的随机组合构成了动作习惯的不同类型,呈现出人各不同的特殊性。而习惯一经形成,在相当长阶段内是稳定的。所以从理论上讲,动作习惯痕迹特征既具有特定性、亦具有稳定性,可以作为人身识别的重要物证。但是,由于形成痕迹时外界条件的影响和目前检验手段的局限,对某些鉴定结论(如步法鉴定)用于诉讼仍持慎重态度。然而这并不影响它在侦查犯罪中的重大意义;而且随著理论研究的深化和检验手段的科学化,动作习惯痕迹检验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