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题金陵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题金陵渡 题金陵渡唐诗篇名。七绝。张祜作。见《全唐诗》卷五一一。题一作《金陵渡》。金陵,此处指今江苏镇江,非南京。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北固甘罗》:“又如张氏《行役记》,言甘露寺在金陵山上。赵璘《因话录》,言李勉至金陵,屡赞招隐寺标致。盖时称京口(今镇江市)亦曰金陵。”清冯集梧注杜牧《杜秋娘诗序》引《至大金陵志》:“唐润州(今镇江市)亦曰金陵。”(《樊川诗注》卷一)金陵渡,指今镇江附近过长江的渡口。此诗写夜宿金陵的所见所感:“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诗中以萧散轻灵之笔墨,抒写羁旅之愁和江中夜景,情景交融,诗意盎然。后两句绘景如画,极富神韵,颇为后人所赞赏。 ☚ 寻隐者不遇 旅次朔方 ☛ 题金陵渡(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①,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②,两三星火是瓜洲③。 金陵渡即长江南岸镇江渡口,与北岸瓜洲相对。唐人习惯于称镇江为金陵。如唐赵璘《因话录》谓李勉至金陵,屡赞招隐寺标致;宋王楙《野客丛书》引唐张氏《行役记》,谓甘露寺在金陵山上。二书所谓金陵皆指镇江。这首《题金陵渡》是作者的名作,写夜泊金陵渡,眺望江北瓜洲镇情景,境界清美宁静,极空灵之致。 【作者】 张祜,唐代诗人,生平见前《纵游淮南》诗。 【注释】 ①金陵渡原有依山而建的驿楼。②斜月:西斜的落月。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③瓜洲:在今江苏江都的江滨。地当运河口岸,斜对镇江。 题金陵渡
【释】 1.金陵津渡:即金陵渡,位今江苏镇江市长江边。唐代称润州(镇江)亦为金陵,故其渡口名曰金陵渡。参见宋《野客丛书》卷二十:“当时京口(润州),亦金陵之地。……唐人江宁诗,往往多言京口事,可验也。又如张氏《行役记》言:‘甘露寺在金陵山上。’”津,渡口。津渡连言为复词。小山楼:即张祜夜宿处,可:适合;应。 2.瓜州:或作“瓜洲”,又称“瓜埠洲”,以其形状似瓜而得名。位今江苏邗江县南,为当时南北交通要道。 【译】 在金陵渡口, 我久久伫立在 背倚青山的小楼。 羁旅客乡的游子呵, 一夜的思绪 一夜的乡愁。 潮水落了, 一轮斜月。 远处,有两三点星火 闪烁, 那里应是—— 古渡瓜州。 【评】 诗写羁旅乡愁,却在“一宿行人自可愁”之后,顿挫宕开,转入夜景的描绘,以潮落、夜江、斜月、星火的意象组合,构成诗人心态的外物对应。其中尤以“两三星火是瓜州”句醒目,令人在星火的稀疏映波里,朦胧感受着异乡的滋味。 题金陵渡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张祜 ←上一篇:宫词二首其一·何满子 下一篇:赠内人 → 诗词简介: 这是诗人张祜漫游江南咏渡口的小诗。首句点题,用笔轻灵,也点出观潮 之处;次句点愁,着墨平淡,也点出旅客不眠。三、四句写客子眼中之景。上句写近景, 著一“斜”字,写出了天将晓而未晓的景物特色:西斜的月光,虽然显得微弱而一片朦胧, 但潮水的回落还清晰可见;下句写远景,在落潮之时,斜月浸江,烟笼寒水,忽见对面黑 暗处,有几点星火闪闪烁烁,客子不由得“啊”一声,“那数点星火闪处不就是瓜州吗! ” “两三星火”是诗人空灵之笔,动情之处,是斜月朦胧夜江之上生命的亮点。此诗写景, 明暗相互映衬,融为一体。其意境清美、宁静,透露出喜悦;但清美中略带清冷,宁静中 微显萧疏,喜悦中也难以排谴羁旅的忧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