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题李凝幽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

唐诗篇名。五律。贾岛作。见《全唐诗》卷五七二。写走访友人李凝不遇:“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全诗字里行间无不传出一个“幽”字,境界独特,韵味醇厚。宋刘辰翁评曰:“‘敲’意妙绝,‘下’意更好,结又老成。”(《唐诗品汇》卷六八引)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以响衬静,写出环境的清幽,构思精妙,遣词妥帖,为广传人口的名句。据传诗人曾为用“推”字抑或“敲”字颇费斟酌,最后因韩愈说作“敲”字佳而定,此即著名的“推敲”典故,为诗歌创作中锤字炼句之范例。

☚ 金陵五题   寻隐者不遇 ☛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李凝:事迹不详。诗中写李凝所居的荒凉幽静。颔联二句为历来传诵名句。据《鉴诫录》记载,贾岛于驴背上对“推敲”二字吟诵不定,竟冲撞京兆尹韩愈,问明情由,韩愈认为作“敲”字佳,遂定交。此说虽不可信,但可看出贾岛苦吟炼字之状。后世遂以斟酌字句、反复考虑为“推敲”。
 【注释】
 ①邻并:邻比,近邻。②云根:指石。古人认为云雨触石而出,故称石为云根。③二句意谓暂时离去还要来,不负共同隐居的相约。

唐诗《题李凝幽居》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2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3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4


 
 【释】
 1.李凝:《唐诗纪事》卷四十作李款,《唐才子传》卷五作李余。事迹不详。幽居:隐居。
 2.僧敲月下门:《唐宋遗史》记载:“贾岛苦吟。赴举,至京师,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改‘敲’为‘推’,骑驴举手吟哦,引手推敲之势,不觉冲京尹韩退之节。左右拥之至,具述其事。退之笑曰:‘作敲字佳。’乃命乘驴并辔哦诗,久之而去。”从此“推敲”就成了斟酌字句的术语。
 3.云根:云出之处。《公羊传》:“触石而出,肤寸而合。”因称石为云根。上句乃野色分而过桥,此句即云根动而移石。云出拂山石而过,仿佛山石在移动。
 4.幽期:指共同隐居的约期。
 
 【译】
 你独自幽居在这郊野,
 一条草径,通向你那荒芜的园林。
 鸟儿歇宿了,宿在池边幽静的树上,
 月儿出来了,有僧人静静地敲门。
 这里的景色,可是从野外过桥分得?
 远远的石头在动,噢!那是云气拂石而过。
 我虽然暂时告别,很快就会回来,
 决不违背与你共同隐居的许诺。
 
 【评】
 此诗以“推”“敲”二字,传名于世,最见贾岛之创作精神,即:“拈拾一些景物,用锤炼的字句烘托出一种灰暗清寂的情调。”(见拙编《中国文学宝库》吴大逵、李华总案)
 除“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句外,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亦很典型。“分”、“动”二字,皆为“着力炼出”(清人纪昀语)。“分”字将对景物空间的细微体味表述了出来,对后人很有影响,如苏轼《汲江煎茶》:“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贾岛之前,有王维《终南山》“分野中峰变”,但“分野”作为一个词,且为一个名词,不似岛诗之以“分”为动也。

题李凝幽居 - 佛道圣经文学 - 可可诗词网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贾岛(779——843)是唐代著名的诗僧。早年的出家生活和后来屡举进士不第的坎坷经历,形成了他的孤寂凄苦的心境,反映到诗歌创作上,便是喜写荒凉枯寂之境,诗中多有寒苦之辞。
 这首诗是贾岛夜访隐士李凝时专门为李凝的幽居题写的。朋友造访,当是兴会淋漓、欢快热烈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的这首《客中行》就淋漓酣畅地描写了自己客中豪饮乐而忘返的情景。“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写与田家故人的相会,也于淳朴的古风中见出热烈的真情。从贾岛这首诗来看,这是一次惬意的月夜访友,但与李白、孟浩然诗中那种豪放热烈的气氛相比,贾诗中的月夜访友却如月一般清凉,夜一样寂静,带有浓厚的僧人气息。
 隐士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封建时代的某些知识分子,或者是因为看不惯丑恶混浊的社会现实,或者是因为身世落拓心灰意冷,或者是想找一条出仕的终南捷径,他们到深山岩穴结庐而居,过一种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这首诗中的李凝幽居,当属此类的隐士茅舍。隐士的远避尘世,与佛家看破红尘有相似之处。因而贾岛对于李凝的隐居生活是完全能够理解并非常欣赏的。诗人以一“幽”字作为全诗的诗眼,用轻灵的笔触,去描绘李凝幽居的静谧气氛,并以此烘托出隐士李凝和诗人自己的世外之情。
 诗人在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幽静的荒园景象;一条茅草覆盖的小径向深山处延伸,尽头,是一个没有邻居、没有鸡鸣狗吠的独立茅舍。这就点明李凝幽居是一个人迹罕至、茅草丛生之处,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诗中虽无一字写“幽”,却无一处不在写幽。开头一个“闲”字,写出幽居主人的隐士身份和主人的慵懒闲散的情趣。
 一个孤零零的茅舍,独处于荒凉的山野田园之中,这种毫无生意的景象实在令人感到凄凉。诗人似乎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在三四两句,于全无生意之中展现一丝生意,于万籁俱寂之中出现了一点声响。“鸟”与“僧”出现在诗中的荒凉孤寂画面中,仿佛是寒冬中的一缕春意,黑暗中的一线微弱的光芒,给读者带来一丝希望与鼓舞。但是诗人创造的这一点生意又极其有限。因为鸟栖息于池边大树上,依然没有声响,这与杜甫《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春意盎然的景象大不相同。在寂无声响中,突然传来了月下僧人“笃笃”的敲门声,这是诗中唯一出现的一点声响。月下僧的敲门虽然暂时打破了深夜幽居的寂静,但由于来访者是一个向往涅槃境界的僧人,主人又是一个摒弃尘世观念的隐士,因而他们的会见不可能是热烈的寒暄问候,而更多的是无言的交流。所以在几声敲门之后,便是更深的沉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鸟鸣春涧来反衬月夜山林的空夷寂静,在艺术手法与意境上,都与贾岛这两句诗相似。
 五六句宕开一笔,视野复从幽居移去,写诗人与李凝的夜游,从更大的艺术氛围上烘托李凝茅舍在月夜的幽静气氛。诗人与李凝漫步走过池上的小桥,举目望去,月光朦胧之中,却是一片若隐若现莽莽苍苍的山野夜景,夜幕笼罩着这山野的一切,仿佛给山野披上了一层薄薄的乳白色的轻纱。李凝移动了一块山石,以石为凳,招呼诗人一同坐下。月光熹微中,仿佛是搅动了一片云雾。在这寂无人声的山野,在这朦胧轻柔的月光之下,一主一客,一隐一僧,无言对坐,他们的身心都仿佛溶入大自然的生命旋律之中,他们的心境如同天上的月亮一样冰清玉洁,他们的灵魂也仿佛在与自然韵律的汇合中得到升华,得到净化,一切尘世的烦恼,人生的辛酸,在此时此刻都化作烟云,心灵在此时也仿佛经历了一次生命永恒的体验,在如梦如幻的超现实的层次上体验到某种远离尘世的精神愉悦。
 正因为这次月夜访友对诗人的心灵是一种锻炼,一次慰藉,所以诗人最后表示,不久定当重来,不负共隐的期约。
 这首诗写的是隐士李凝的幽居,但却真切地反映出诗人的心境,也很能代表贾岛诗歌的艺术风格。诗人选择了闲居、草径、荒园、月夜、野色、云烟等特定的景色,构成了一个荒凉孤寂的画面,但诗人又以鸟宿僧访给枯寂境界及时带来一丝生机; 桥边野色,山石烟云虽不无怅惘茫然之感,但透过这朦胧夜景,却又表露出诗人的超脱以及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愉悦。因而在这首诗中,凄凉中有一丝惬意,孤寂中有某种精神慰藉,心境如水而不悲伤,这典型地表现了贾岛作为诗僧的特定心境和艺术风格。
 贾岛作诗注重词句锤炼,刻苦求工,本诗中的“鸟宿” 二句即为典型一例。据 《苕溪渔隐丛话 ·前集》 卷下九引 《刘公嘉话》云: “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 ‘推’字,又欲着 ‘敲’ 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之。韩立马良久,谓岛曰: 作‘敲’ 字佳矣。”为什么 “敲”比 “推”佳?因为它于全无声响之中写敲门声,更能反衬月夜山野的幽静,符合艺术的辩证法。因此,“鸟宿” 二句,遂成为千古名句。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5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