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与群众相结合
领导和群众相结合,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之有效的科学领导方法。它不但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现在和未来,是任何领导都必须掌握和运用的基本领导方法。
(1)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条件和基础。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的平等关系和利益一致性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客观基础。在剥削阶级社会中,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根本利益是完全对立的,二者是统治和被统治、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所以,根本不可能出现领导和被领导相结合的领导方法。
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都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国家的主人,他们的根本利益,基本要求和奋斗目标是一致的。领导者是广大被领导者的代表,而被领导是领导者服务和依靠的对象。这就决定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是同志式的平等关系。这种平等的新型关系,必须产生新型的领导方法——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领导和被领导相结合的领导方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制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的历史就是广大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新的唯物史观,为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运用于领导工作的实践,形成了我党特有的领导方法,即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领导方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认识论,也是领导和被领导相结合的领导方法形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认识运动的客观规律,详尽阐明了实践是人类认识的唯一源泉,而广大人民群众则是实践的主体,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于领导实践,必然产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2)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基本要求。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基本要求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要做到“一切为了人民群众”,首先要把人民群众利益的满足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实际工作中把向领导机关负责和向群众负责一致起来。一般说来,领导机关的指示,是从实践中来的,反映了客观实际情况和群众意愿的,代表了群众的利益,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是,它没有也不可能完全包括所有地方的具体情况,也不可能反映群众一切具体要求。因此,在贯彻上级指示过程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把上级指示同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找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把事情办好,使群众满意。否则把二者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只对上级“负责”,把领导变成“收发员”和“传送员”,置本单位实际情况和群众意见于不顾; 或者借情况“特殊”和对群众“负责”,拒绝贯彻执行上级指示都是错误的。
“一切依靠群众”的要点是; 第一,真正承认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事事、处处依靠群众。如果在工作中只想“管群众”、“运动群众”,不但什么事情也办不好,而且迟早还要被群众所唾弃。胡耀邦同志曾讲:“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依靠人民,相信人民,吸取人民的智慧,尊重人民的创造力,并且接受人民的监督。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就会遭到失败。”第二,虚心向群众学习,认真吸取群众的智慧。领导者的智慧才能都来自群众的实践。实践证明,高明的领导者,都是在群众的实践中吸取智慧,经过认真总结,加工提高。实践也告诉我们,只有认真向群众学习。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群众才能信任你,否则,群众对你只能是敬而远之。
“一切为了群众”和“一切依靠群众”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只有坚定不移地“一切为了群众”,才能切实做到“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也是我们的出发点,但又是我们达到“一切为了群众”这一根本目的手段。只有“一切依靠群众”,才能实现“一切为了群众”的目的。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根本上决定了领导者和群众“两个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和调动。领导者的积极性的发挥不是领导者个人的自我意识,它主要体现在为之奋斗的目标及其与被领导者的关系上。如果他的奋斗目标是为了群众,他的作风是依靠群众,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信任和支持,为之奋斗的目标才是正确的,能够实现的,才能取得广大群众的高度信任和充分支持。
如果只有领导者的积极性,而无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必将成为领导者少数人的空忙; 如果只有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而无有力的领导骨干去恰当组织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则群众的积极性既不可能持久,也不可能走向正确方向。领导和群众“两个积极性”相互作用,有机结合,协调一致,才能有效地组织领导广大群众,搞好党的各项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