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护理
颅脑损伤包括: 脑震荡、脑挫裂伤、脑干损伤、颅内血肿、颅底骨折等,现分别介绍这几种损伤的护理。
脑震荡护理 脑震荡是颅脑损伤中最轻的一种,头部受伤后有短暂的意识丧失,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经过适当的治疗和护理,可以完全恢复。病人应卧床休息5~7天,除按医嘱药物治疗外,须注意精神因素的作用,要解除病人对脑震荡的种种误解所造成的思想负担。急性期因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影响食欲,而使每日的入量不足,要设法保证病人的营养量,呕吐频繁时要根据情况给予止吐药或补液,以免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对于老人及儿童尤需注意。但脑震荡既可继发颅内血肿也可伴有其它脏器的损伤。急性期还要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脑挫裂伤护理 脑挫裂伤是头部受伤后脑组织发生的一种较重的器质性损伤,常见的症状有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及瞳孔改变,腰椎穿刺时脑脊液内含有较多红细胞且因此而出现脑膜刺激症状。中枢性面瘫、单瘫和偏瘫较为常见。一般应卧床休息1~2周,按医嘱给予镇静、镇痛和神经营养药。部分病人并发颅内血肿、积液,因而对每一病例都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因脑水肿或血肿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和脑疝,为进一步治疗作好配合工作。一般采取头高15°卧位,以利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部瘀血及脑水肿。病人神志清醒时可随意进食,如需补液维持入量,输液速度每分钟应在20滴左右。避免大量的水份迅速进入血液循环而加重脑水肿。成人每天入量一般应限制在1500~2000ml以减轻脑水肿。为防止或消除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应用脱水疗法时,要按照脱水药的性能和使用方法准确应用。部分脑挫裂伤的病人昏迷或半昏迷的时间较长,因此要做好昏迷病人的护理,防止并发症。
脑干损伤护理 脑干损伤应视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脑损伤,系由于中脑、桥脑、延髓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而言。原发性脑干损伤是指外力直接造成脑干的挫裂伤; 继发性者则由于脑疝对脑干的压迫性损害。脑干损伤为颅脑损伤最严重的一类,病情比较复杂,死亡率较高,昏迷时间长,并发症较多,加强观察和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严密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神志、瞳孔的变化,及早发现继发颅内血肿的可能。对去大脑强直、角弓反张的病人应注意保护,防止坠床或碰伤肢体,避免刺激强直的肢体,必要时可用镇静药或肌肉松弛剂。
脑干损伤都有不同程度的昏迷,有些病人可长期昏迷,注意预防并加强肺部护理,防止发生支气管肺炎。昏迷病人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气管内分泌物不易排出,加之伤后机体抵抗力差,极易出现肺炎,因此要定时做好翻身、拍背及吸痰,防止误吸;对抽搐比较严重的病人,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指征时需作气管切开,并做好口腔和气管切开的护理。对鼻饲流食者应注意胃容量和消化能力,每次喂食前先检查胃内是否已排空,如胃内尚有食物则应推迟鼻饲时间或减少每次的入量。病人头可略抬高于胸部,防止胃内容物过多而逆流入气管。注意胸部保暖,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
合并下丘脑损伤时,常因下丘脑、脑干、迷走神经功能障碍,胃肠粘膜血管痉挛、坏死、出血,发生“神经原性溃疡”,引起消化道出血。表现为腹胀、血压下降、柏油样便、呕吐咖啡样液体等。除按医嘱对症治疗外,要做好病人的皮肤清洁,随时观察出血情况及病情的改变,及时报告医生。
注意营养情况,在急性期严重的角弓反张和抽搐,使病人的机体消耗很大能量,由于抽搐导致大汗淋漓而丢失大量电解质,如不引起重视将会影响机体的恢复或使病情加重。因此,对这类病人要准确记录液体出入量,及时测定血钾、钠、氯化物等电解质,根据情况给予补充,防止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人工冬眠: 能降低组织代谢、减少耗氧量、增强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减轻脑组织对创伤的反应,保护受伤脑组织以及减轻脑水肿,尤其对有去脑强直、高热等严重症状者更有帮助。
颅内血肿护理 颅内血肿是颅脑损伤时常见的继发性病变,进行性意识障碍为颅内血肿主要症状之一。在原发性脑损伤较轻时,如发生硬膜外血肿,常能见到典型的“中间清醒期”(昏迷→清醒→再昏迷)。若原发脑损伤较重,如硬膜下血肿,常表现为昏迷程度进行性加重(半昏迷→昏迷)。因此对头部受伤的病人要警惕颅内血肿的发生,务必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严密观察病情: 诊断颅内血肿,临床常依赖于:伤后进行性意识障碍;一侧瞳孔散大;一侧肢体瘫痪; 生命体征显著变化。 但实践证明, 当具备上述临床表现时病情已趋晚期,要做到早期发现颅内血肿,必须细致观察颅内血肿的演变规律。当病人意识有改变以及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或出现某些定位体征时,均应引起警惕。显著的一项或数项体征的出现,常是颅内血肿的早期征象之一。
发现有颅内血肿可能时,即要主动做好开颅手术的准备,如剃头备皮;因头皮的血运特别丰富,外伤或手术都会失血较多,一般可备血800ml。因病情变化迅速,要做好配合抢救脑疝的准备。
术后继续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病人未完全清醒以前均不可放松警惕,注意术后继发血肿或遗漏多发血肿的可能。
颅底骨折护理 颅底骨折主要为线形骨折,常因蛛网膜下腔出血与副鼻窦及外耳道相通,故称为内开放性骨折。一般分为前、中、后颅窝骨折,其特点为相应部位软组织出血、颅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脑损伤,少数可有脑组织外溢及颅内积气。颅底骨折一般不作手术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加强护理,严防颅内感染。
卧床休息保持头高位(30~40°),仰卧或卧于患侧,使其引流通畅,避免漏液逆流。漏液期间不宜作腰穿,并嘱病人避免擤鼻、打喷嚏及咳嗽等增加颅内压力的动作,以免增加漏液。
对有耳漏或鼻漏者,应保持外耳道或鼻孔周围清洁,经常用无菌棉球及棉签擦拭,严禁堵塞或冲洗耳道或鼻腔。
详细观察漏液情况:
❶对鼻腔或外耳道流出的液体,首先要辨别其性质,如流出红色液体很快凝固,可能为耳道或鼻腔受损伤后的出血,如流出的液体不凝固,色淡而较稀,为血性脑脊液(极个别病人可为凝血机制问题)。漏出液体中为单纯的脑脊液,在颅脑损伤急性期比较少见,在恢复期或鞍部手术后偶尔可见脑脊液单漏,因其颜色与鼻涕相似,故必须将漏液作化验才能确定。
❷有些颅内血肿的病人,因有脑脊液漏而暂时未显出颅内压增高症状,待漏停止后可迅速出现脑疝,故对停止漏液而有头痛呕吐者,除考虑颅内感染可能外,还应警惕颅内血肿的存在。
❸一般情况下颅底骨折漏出少量血性脑脊液,不影响颅内压的改变。脑脊液漏在伤后1~2天较多,以后逐渐减少,3~7天自行停止。少数病人可因骨折范围大、硬膜破损口较长,造成大量脑脊液漏出,以致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低颅压症状及电解质紊乱,遇此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颅中窝骨折的病人可出现延迟性的周围性面神经瘫,或外展神经瘫,这是由于岩骨尖处神经发生粘连水肿所致,而耐心护理和治疗2~3周后可全愈。颅前窝底骨折,脑脊液经鼻腔漏出,并有严重脑挫裂伤或脑干损伤的昏迷病人,需用鼻饲维持营养时,胃管应经口腔插入。颅底骨折为颅脑损伤的一种表现,常有脑部损伤,护理时要全面观察病情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