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头部严重外伤之一。可由各种机械损伤、砸压伤、撞击伤而致。病损多为头皮、颅骨与脑混合性伤害。可表现有:头皮挫伤、撕脱伤、头皮血肿;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骨片凹陷压迫及颅内压增高等。诊断:需借助X线、CT、磁共振摄像等检查协助诊断与定位。治疗:手术,颅内出血时清除积血并止血;骨折复位并解除压迫;创伤清洁缝合;抗感染、对症等。
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包括颅骨损伤、脑震荡、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和颅内血肿等,但只在疑有颅骨损伤、脑挫裂伤、颅内血肿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才作X线检查。头颅平片能显示骨折和钙化松果体移位等,可作为常规检查方法之一。脑血管造影和CT能够确定脑损伤的类型,部位和严重程度等。除个别情况外,不作气脑或脑室造影。现将颅骨损伤和脑挫裂伤的X线诊断叙述如下。
颅骨损伤 颅骨损伤约占整个颅脑损伤的1/3,可以分为颅骨骨折和颅缝分裂两类。
颅骨骨折 分为四种。
❶线形骨折最为常见,骨折线呈锐利而清楚的透亮影,一般为直线状或有些曲折,也可为分叉状或放射状。如内板和外板的骨折线在投照时未重合,则可显示为两条靠近的平行透亮线。
❷凹陷骨折一般发生于颅盖骨,为颅骨骨板全层向内凹陷、折断。骨折线常不规则,有时呈放射状或环状。骨折线可部分透亮,部分增密,后者为相邻骨片互相重迭所致。切线位能显示骨折片凹陷的深度。
❸粉碎骨折,骨碎片较多,骨折线纵横交错,有的骨折片呈凹陷现象。
❹穿入骨折常为火器伤所致,往往显示有金属异物或骨折片进入颅内和颅骨缺损,如为贯穿伤则骨缺损不止一处。
在观察骨折线时应注意骨折线同血管压迹、颅骨的神经孔和鼻窦与乳突等的关系。如果跨越血管压迹,则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和出血。如跨过颅骨的神经孔,可能发生相应脑神经和伴行血管的损伤。如果骨折线涉及鼻窦,中耳和乳突,则可能存在颅内外沟通,有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颅底骨折常因病情较重而不宜摄颅底片,此时只能根据其他资料推测颅底骨折的存在。颅底骨折常涉及含气的鼻窦和乳突气房,致使气体进入颅内,并使血液和脑脊液进入窦腔,于是形成颅内积气和鼻窦积液两种间接征象。为了观察气液平面,应作仰卧位水平投照。中颅窝骨折还可见咽顶软组织增厚。
颅内积气的部位不同,可形成不同的X线表现。
❶硬膜外积气常为中颅窝骨折涉及蝶窦,而硬膜完整,常表现为鞍背后方宽2~3mm的条状透亮影,紧贴鞍背,其硬膜接触面光滑锐利,短时间内重复摄片,其形态和部位常无变化。
❷硬膜下积气常为颅底骨折涉及鼻窦,而硬膜撕裂,表现为颅内大片积气,气影与硬膜接触面光整清晰,气影与蛛网膜接触面模糊,但不能显示脑沟和脑池。
❸蛛网膜下积气为颅底骨折涉及鼻窦并有硬膜和蛛网膜撕裂。气体分布在脑池和脑沟中,与气脑造影所见相似。
❹脑内积气常为颅底骨折涉及鼻窦合并硬膜、蛛网膜破裂和脑挫伤所致,表现为散在于脑内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透亮阴影。
❺脑室内积气在颅底骨折中罕见,偶可见于中颅窝骨折涉及蝶窦合并脑膜和颞叶严重裂伤,表现为部分脑室积气。必须指出,颅内积气也可见于开放性颅盖骨骨折。
鼻窦积液于水平投照时常表现为鼻窦内出现液平面;如液体充满窦腔,则只能显示窦腔密度增高。蝶窦积液常见于中颅窝骨折,筛窦和额窦积液则常见于前颅窝骨折,乳突气房积液很少见,见于后颅窝骨折。鼻窦炎症可致鼻窦积液,应注意鉴别。
颅缝分裂 意义与颅骨骨折相同,可单独存在或合并骨折,可累及任一颅缝,但以人字缝为多见。表现为颅缝增宽、颅缝错位和重叠。CT扫描在颅脑损伤时也可查出骨折和并发的颅内积气。小儿颅盖骨骨折伴有硬膜撕裂时,骨折间隙可有软组织嵌入,以致骨折线非但不能愈合,反可不断增宽,称之为生长骨折。表现为骨折线随年龄增长而加宽,呈长条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长形透亮区,其边缘可增密。
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在病理上主要为脑水肿,严重者在水肿区内有散在的小灶出血和坏死。一般根据脑血管造影可以推测其存在,但以CT诊断更为准确。脑血管造影可以只表现为脑血管因痉挛而变细。有时正位上显示大脑前动脉向对侧轻度移位,侧位显示某区或整个半球的动脉绷紧、拉直和轻度分开,病变区和正常区界限不清,一般不易与脑内血肿区别。CT往往显示较典型的改变。水肿区显示为低密度区,其范围从数厘米直到涉及整个大脑或小脑半球,髓质和皮质常都被累及,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小灶出血表现为低密度区中散在的点状高密度区。由于水肿和小灶出血,还可出现脑室向对侧移位。病变严重时,受累区脑室可变小,甚至完全闭塞。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只有在出血量较多时,用CT才能发现,表现为脑表面、半球间裂和侧裂内有薄层高密度区。常同时伴有脑挫裂伤和颅内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