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颅的外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颅的外面 颅的外面整颅犹如六面立方体,可分别从各面观察。 图1 颅顶面观 后面观 下缘基线接近水平,上界呈弓形,可见人字缝全貌,其两侧下端与顶骨后下角和颞骨乳突部相接点,为星点,出生时为乳突囟。基线中点上方明显突出,为枕外隆凸,向两侧延伸为上项线,是头与项的分界线。枕外隆凸突出程度因人而异,由斜方肌及项韧带等的牵张力的强度而定。基线两端可见乳突,是胸锁乳突肌附着处(图2)。 图2 颅后面观 侧面观 上界为上颞线,起自额骨颧突,延向上后至乳突切迹以上转而向下,续于颧弓后根。颞线区分为上颞线和下颞线,分别为颞筋膜及颞肌所附着。此面可见颞窝、颧弓、颞下窝、外耳门和乳突等(图3)。 颞窝 是介于上颞线与颧弓之间的宽广骨窝,容纳颞肌。窝底前分的翼点是额、顶、蝶、颞四骨的连接区,形式多样,缝间出现翼上骨的亦常见(中国人出现率为18.75%)。翼点位于额颧缝后3.5cm,颧弓以上4cm处,为临床应用重要标志,骨的深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颧弓 成自颧骨颞突和颞骨颧突,以前后两根附着于颞鳞,前根连至下颌窝前的关节结节,后根延接颞线后段。 颞下窝 居颞窝前分的下方,是向后、下开敞的不规则的间隙。它位于上颌骨之后,颧弓及下颌支的内侧,蝶骨大翼及部分颞鳞之下,蝶骨翼突的外侧,容纳咀嚼肌及上颌动脉等。颞下窝经眶下裂向前上通至眶; 经翼上颌裂向内侧通入翼腭窝;经卵圆孔和棘孔向上通至颅中窝;经下颌孔进入下颌管。 翼腭窝 是眶尖后下方小的楔形空间,容纳上颌动脉末段、上颌神经及蝶腭神经节等。此窝连通口、鼻、眶、颅 图3 颅侧面观(右侧面) 外耳门 位于下颌头后方,在颞骨,由鼓部的鼓环在前、下、后三方面围住。外耳门向内通骨性外耳道,其后上方的道上棘深面为乳突窦。 乳突 自外耳门的后下方向下突出,内含发育程度不同的气房。 茎突位于乳突前分的深面,细而长,指向前下内,为肌及韧带所附着。 前面观 近似卵圆形,上宽下窄,以鼻前孔为中心,向上为鼻部和额部,两侧为眶和颧弓,向下为上下牙槽弓及上下列牙。 额部 由额鳞组成,下分偏两侧有明显的额结节,再下为眉弓,两眉弓间的隆起即眉间。鼻部成自左右鼻骨,形成鼻根和鼻背。 鼻前孔亦称梨状孔,上窄下宽呈梨形;其周缘由鼻骨下缘和上颌骨的额突构成,下缘正中有鼻前棘突向前。 眶缘略呈方形,其平面朝向前下外。上缘成自额骨眶上缘,内侧1/3圆钝,外侧2/3锐利,圆钝与锐利部交接处有眶上孔或眶上切迹;外侧缘由额骨颧突和颧骨额突连结而成,额颧缝处稍缩细,皮下易触知;颧骨上颌突和上颌骨颧突合成眶下缘,骨缘锐利,女性更甚。内侧缘不如上述三缘清晰,上颌骨额突的泪前嵴向下续于眶下缘,其稍后泪骨的泪后嵴向上连于眶上缘,前、后嵴之间为泪沟。 颧骨及上颌骨颧突组成面颊的大部,后续颧弓。眶下缘近中点处下方有眶下孔。上颌牙槽突容纳上列牙,相当于尖牙根部处向前隆起,使其两侧骨面凹陷,成为内侧的切牙窝和外侧的尖牙窝。 下颌骨,除牙槽突之外,其正中下分有明显的颏隆凸。颏孔与眶上孔及眶下孔基本处于同一直线上。中国人颏孔正对第2前磨牙者,占64.8%。下颌支前缘及下颌角皆能从前面见到。 图4 颅前面观 底面观 自切牙向后至上项线,结构复杂,高低不一,形态不规则;可人为地用两条横线分成三区。前横线置于两侧下颌窝之前界。该线通过翼突外侧板根部及其后外侧的卵圆孔、内侧板根部后方的破裂孔及蝶枕软骨结合(25岁后成为骨性结合)。后横线置于两侧乳突的前缘,它经过枕骨大孔前分、茎乳孔、颈静脉孔的后缘、舌下神经管及枕髁前1/3和后2/3的相交处。 前区 主要为骨腭。由上颌骨腭突和腭骨水平板合成,前外侧为牙槽弓及牙列。全腭正中有腭正中缝,其前端有切牙孔,后端连鼻后棘。第3磨牙内侧有腭大孔,其后方尚有1~3个腭小孔。上颌骨颞下面后下部游离,称为上颌结节,该面上有多个牙槽孔,通牙槽管,神经血管由此进入,到达牙根尖孔。腭缝间可出现缝间骨;缝的后分亦可形成腭嵴或腭圆枕。容纳切牙的牙槽突可独立存在,名为切牙骨。鼻后孔呈长方形,被犁骨分成左右两半,分别以犁骨、腭骨、翼突内侧板及颅底为界。前区的后外侧分为颞下窝的顶面,蝶骨翼突分为内侧板与外侧板,两者之间有翼突窝,其上分的翼管通翼腭窝。 中间区 正中部分为枕骨基底部; 两侧部以蝶棘为中心,可以定位其它结构。蝶棘之前为棘孔;后为颈动脉管的外口;内侧经水平位的肌咽鼓管可达鼓室;外侧为下颌窝。中间区的后外侧部,还有颈静脉孔及茎突。 后区 正中为枕骨大孔,卵圆形者多见,中国人出现率约为55%,枕髁位于孔的外侧,其后方为较浅髁窝,可通 图5 颅底外面观 ☚ 颅 颅的内面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