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金花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金花茶golden camelliaCamellia nitidissi-ma,别名金茶花、黄茶花。山茶科山茶属金花茶组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染色体数2n=2x=30。金花茶分布范围狭小,20世纪30年代初在中国广西西南部发现,首先由广西、云南在70年代初引种栽培,后种子传至国外,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已引种成功。现中国上海、广州、无锡、福州、厦门、长沙及成都等城市都有栽培,是培育黄色山茶新品种的理想亲本。高2~6m,胸径达16cm,冠幅1~2m。树皮灰黄色至黄褐色,嫩枝淡紫色。叶互生,椭圆形至长椭圆形,稀为倒披针状椭圆形,长8~18(22)cm,先端尾状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近圆形,边缘齿端具黑褐色腺点,正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黄绿色,散生黄褐色至黑褐色腺点。花单生叶腋或近顶生,花梗长1~1.3cm,下弯,使花冠朝向叶背;花金黄色,开放时呈杯状、壶状或碗状,径3~5.5cm;花瓣9~11(13),阔卵形至倒卵形或矩圆形,肉质,具蜡质光泽;花期11月至翌年3月。蒴果三角状扁球形,黄绿色或紫褐色;果期10~12月。变种小果金花茶(var. microcarpa),果小,花期11~12月;大叶金花茶(var. macrophylla),叶椭圆形,长16~25cm,边缘微向背反卷;花纯黄色,径达7cm,花瓣7~8。金花茶产中国广西,越南也有分布。喜温暖湿润气候。苗期喜荫蔽,进入花期后,颇喜透射阳光。对土壤要求不严,微酸性至中性均可生长;耐瘠薄,也喜肥。耐涝力强。主根发达,侧根少。播种、嫁接、扦插或高压繁殖均可。嫁接以油茶腹接、芽苗接成活率较高;快速大量繁殖时,可采用组织培养,现胚和子叶离体培养均已获得成功。栽培土壤宜透气。长江流域以北地区宜盆栽,冬季须移入温室。目前金花茶均系自原产地引入栽培,广西南宁已建立金花茶种质基因库和繁育基地,防城县建有野生金花茶保护区。育种工作的目标是希望育成黄色、重瓣和有香味的大花型金花山茶或黄色、重瓣和有香味的繁密小花型金花茶。自1973年以来,中国和美、日等国的园艺家已通过远缘杂交等途径初步培育出了金花茶的新品种。金花茶病害主要是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可用抗枯宁10g兑水10kg浸种10小时,植株可用50%可湿性退菌特粉600倍液或75%甲基硫菌磷1000倍液喷洒防治。另外, 还有叶枯病(Cerospora sp.)、褐斑病(Pestalotia guepini)等。虫害有小绿叶蝉(Chloritaflavescens)、毒蛾等,可喷洒40%氧化乐果1500倍液,或在盆土内施3%呋喃丹颗粒剂防治。 金花茶yellow flower camelliaCamellia chrsantha (H.H.HuTugama,山茶科(茶科),山茶属。原产广西和云南等省区。常绿小乔木。树皮灰黄色。单叶互生,革质,长椭圆形,顶端尾尖,具细锯齿,表面淡绿色,叶脉凹陷。花单生叶腋,金黄色,筒状,花瓣9~11枚;雄蕊与花瓣连生,黄色。花期11月~翌年1月。蒴果。2n=30。喜温暖、湿润、半阴,不耐寒,要求肥沃、疏松的酸性壤土。播种和扦插繁殖。本种于1960年发现于广西邕宁县,由于花为金黄色,属山茶花的珍品。变种有大叶金花茶和小果金花茶等20余种。 金花茶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