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
颅内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是引起脑静脉还流障碍和脑脊液吸收障碍的主要原因,其症状因血栓的部位而不同。可分为非感染性和感染性两大类。非感染性者多由于颅脑外伤、消耗性疾病(如晚期癌症、恶病质)、某些血液病(严重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高凝状态等)、先天性心脏病,严重脱水、衰竭状态以及手术后等引起。老人和儿童较易发生; 亦较常见于产褥期,其发病率约占产妇1:2500左右。本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有时不易与颅内占位性病变及其他脑病鉴别。感染性者,多继发于头部、面部感染,以及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败血症等。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由感染继发的颅内静脉窦及静脉血栓形成,已显著减少。
脑静脉系统与身体其他部位的静脉不完全相同。脑静脉和静脉窦均无静脉瓣,静脉的血流方向可以逆流,并且颅内和颅外静脉之间有丰富的吻合,如上矢状窦可以通过板障静脉和导静脉与头皮等颅外的静脉相交通; 海绵窦则和眼静脉与面静脉相交通;椎-基底静脉可与腹腔及盆腔静脉相交通。因此,颅外感染可直接通过这些通路侵入颅内。另一方面,当静脉窦部分血栓形成,或不完全梗阻,可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当血栓完全梗阻,范围较广,影响大量侧枝循环时,或当静脉窦与脑静脉吻合处血栓形成时,由于脑血液循环发生严重障碍,导致脑脊液吸收障碍、脑郁血、脑水肿而引起颅内压增高。如脑郁血严重,则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白质可出现多灶性出血、水肿、以及脑软化。
海绵窦血栓形成 多继发于眼眶周围、鼻部及颜面等处的感染。少数可由于脑外伤及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本病起病急骤,除有感染症状外,由于海绵窦感染、血栓形成,使眼眶内外静脉回流受阻,早期即可有眼眶部位郁血、水肿、眼球外突及疼痛。由于海绵窦内的Ⅲ、Ⅳ、Ⅵ脑神经受累,眼球呈固定状态,向各方运动均受限,同时还伴有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及调节反应消失。由于三叉神经第一分支受累,该分支供应区感觉减退或消失,角膜反射消失。少数病例由于影响附近的视神经,还可出现视乳头水肿、继发性视神经萎缩,甚至失明。因为两侧海绵窦系由环窦相连,如症状未能及早控制,一侧海绵窦血栓形成可经环窦扩展到对侧,还可伴发脑膜炎、脑脓肿、败血症。如影响到垂体静脉,还可引起垂体坏死,出现垂体功能不全及下丘脑症状。
横窦血栓形成 多由中耳炎或乳突炎继发感染引起。起病急骤,可伴有发热、寒战、头痛以及乳突周围表浅静脉怒张。如横窦血栓形成扩延到颈静脉,检查时则可发现该静脉变粗硬,且有压痛; 如影响到颈静脉孔附近的Ⅸ、Ⅹ、Ⅺ脑神经,还可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构音不清等。由于横窦血栓形成,常影响静脉回流和脑脊液的吸收。所以,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亦较常见。横窦血栓形成累及双侧者少见,但血栓可直接扩延影响到邻近的直窦、岩上窦、岩下窦,甚至上矢状窦。如系感染性者,可并发局限性化脓性脑膜炎、硬膜外或硬膜下脓肿以及小脑脓肿。横窦血栓形成常伴有白细胞增加、血沉增快,血培养细菌50%阳性。脑脊液检查Queckenstedt试验,压迫健侧颈静脉时,脑脊液压力迅速上升,而压迫患侧时,脑脊液压力不上升,或上升很少,可以帮助诊断。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多属非感染性,常与血液动力学障碍、粘稠度增高、血浆蛋白原增加以及凝血障碍有关。产褥期、婴儿、儿童及老人较多见。少数可由头皮或颅内局部感染扩延引起。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与血栓部位、范围及梗阻程度直接有关。常见的症状包括: (1)颅内压增高: 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尤其是血栓范围较广,超过上矢状窦2/3以上时,由于严重影响脑静脉回流和脑脊液的吸收,因而颅内压增高症状,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常常早期出现。婴儿头痛可不明显,但可出现前囟膨隆,骨缝分离,囟门周围静脉怒张,也是颅内压增高表现。
(2)意识障碍: 仅次于头痛。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朦胧、以至昏迷。
(3)癫痫发作及运动障碍: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扩延到大脑皮质静脉,尤其是中央静脉时,常可引起局限性癫痫发作以及下肢瘫痪、膀胱排尿障碍等症状。如影响枕叶视觉皮质区,还可引起黑矇或偏盲。
脑脊液压力多增高,部分病例可有炎症反应,白细胞和蛋白增多,如合并蛛网膜下渗血时,脑脊液亦可见红细胞及黄染。脑电图示弥散性慢波失律,同时伴有局限性改变。放射性同位素脑扫描示上矢状窦有放射性浓集区。CT检查由于静脉窦距头皮很近,有时不易被发现,如在检查时注入增影剂,即可清楚显示病灶部位,对诊断很有帮助。但诊断最可靠的还是上矢状窦造影和脑血管造影包括静脉期。可直接显示上矢状窦的病变,帮助确诊。
大脑皮质静脉血栓形成 很少见,绝大多数是由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扩延所致。少数也可发生于产褥期、消耗性疾病。
脑静脉血栓形成常突然起病,多在产后第4~21天内发病,可伴有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癫痫发作、偏轻瘫以及意识障碍等。主要与脑静脉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程度以及脑水肿、出血、软化的严重程度有关。
脑深静脉血栓形成 很少见。病人可出现昏迷、去大脑强直、高热、抽搐。本病偶见于新生儿感染及外伤。病人如能存活,多遗有手足徐动症、舞蹈症等锥体外系障碍。
颅内静脉窦及脑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抗感染治疗及对症治疗。由于中耳炎、乳突炎或其他感染灶继发引起者,必须针对病因及时地积极治疗。其中包括抗生素及手术治疗等,以便根治和防止感染的扩延。对有全身性感染中毒症状者,必须应用较大量抗生素,必要时还应静脉点滴地塞米松等。由于消耗性等疾病引起的非感染性或原发性静脉窦或静脉血栓形成,则应积极纠正病人的脱水及衰竭状态,降低血液粘稠度,以帮助病情不再继续发展,使其早日恢复。如伴有颅内压增高症状,同时应用脱水治疗及肾上腺皮质激素,以预防脑疝的发生。抗凝治疗及溶血栓疗法被认为可预防血栓的扩延,但由于容易引起出血,须慎重应用。外科手术治疗包括血栓清除术及减压手术等,对适合病人有肯定疗效,必要时亦可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