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yùfáng预先防备 △ ~疾病。 【同】防止 预防yùfáng〈动〉预先防备:预防针︱预防流感︱预防心理疾病。 预防yùfáng事前防备。 【组词】预防火灾︱预防措施︱预防为主 【例句】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 我们要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方针。 ❍ 各单位要消除火灾隐患,预防火灾的发生。 【近义】防备︱防止 预防yufang预先防备:我们的医疗方针是~为主|现在流行伤寒,应该采取措施~|虽然还没进入雨季,但~洪涝灾害的措施应该早作安排|提高警惕,~敌人破坏。 预防(同)防止 防范 防御 预防 预防逆防 豫备 预防和消除:防除(~鼠害) 预防作弊:防弊 事先有所防备:豫戒 事先做好防备:未雨绸缪 事后引起警戒不如事前加以预防:诫莫如豫 在错误或坏事萌芽时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防微杜渐 防微杜衅 防微虑萌 防萌杜渐 防渐杜蒙 杜渐防微 杜渐除微 杜渐防萌 慎防杜渐 要防微杜渐:毫毛斧柯 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患未然 防祸未然 防患未萌 防患未形 绝祸未萌 销患未然 弥患无形 桑土之防 枉突徙薪 未焚徙薪 防患于未然 要有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治不忘乱 谨慎地防患于未然:杜微慎防 杜绝疏漏,防患于未然:杜隙防微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桑土绸缪 绸缪桑土 桑土之谋 (预先防备:预防) ☚ 防止 戒备 ☛ 预防yù fáng预备,防备。《孟子·公孙丑》“迨天之未阴雨”朱集注:“周公以鸟之为巢如此,比君之为国亦当思患而~~之。” 预防prophylaxis采取一定措施以防止家畜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是兽医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人和家畜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 早就认识到防重于治的重要意义。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治未病”的记载。这一防重于治的医疗思想, 对后世兽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养耕集》中就载有“世之善为医者, 治病当于未病之先,不治于既病之时也”。“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 未病先防 在平时加强饲养管理, 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防止家畜患病的方法。加强饲养管理和合理使役, 是预防家畜疾病的关键。在许多中兽医古籍中均载有关于家畜饲养、管理和使役的注意事项。如《元亨疗马集》中就有较详细的论述,在饲养方面提出过饥过渴时不能暴饮暴食, 劳役前后不能饮喂过饱, 饮水和草料必须清洁, 不能混有杂物; 使役后汗未干或喂料后不能立即饮水,膘大马、休闲马在夏季要减料。在管理方面, 提出厩舍要冬暖夏凉,要勤打扫保持清洁。在使役方面, 提出要先慢步, 后快步, 快慢要交替使用; 使役后不能立即卸鞍具, 待休息后方可饮喂等。 中兽医还根据地区、气候、季节以及家畜体质等情况, 采用针刺放血和灌四季药的四时调理法, 使家畜更好地适应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减少疾病的发生。这些方法在《司牧安骥集》中就有记载。《元亨疗马集》也指出, 某些疾病的发生, 是由于“春季不抽六脉血,夏来有失灌消黄”的结果。中国北方有些地区仍给马针玉堂穴, 南方一些地区则定期给耕牛“洗口开针”、针通关穴等以预防疾病。至于“春灌茵陈与木通,消黄三伏有奇功, 理肺散宜秋季灌,茴香冬月莫教空”的四时调理药, 是根据疾病的一般规律, 运用药性的温凉润燥来调整机体,使其更好地适应外界季节气候变化,避免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如今许多中兽医已不固守四季调理的古方成药, 而是在对家畜进行全面检查的基础上,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处方用药,以提高防病效果。在古籍中记载的有些预防调理剂,是混在饲料中喂给的,可以说是古老的饲料添加剂, 近年来利用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预防畜禽疾病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在古农书中,关于预防疫疠的记载也很多。除《元亨疗马集》有“都中战马遍染瘟疫……避瘟避瘴,不可不御也”的记载外,在《三农纪》卷八中载有“人疫染人,畜疫染畜,染其形似者; 豕疫可传牛,牛疫可传豕。当知避焉。”《陈旉农书》中说:”已死之肉,经过村里,其气尚能相染也。欲病之不相染,勿令与不病者相近。”还有一些药物防疫的办法,《三农纪》中说:“倘逢天行时疫,重加利剂,宜避疫之药常熏栏中。”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 中兽医很早就对家畜传染病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根据当时的条件,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 既病防变 对于已病家畜,采取必要的措施及早进行治疗,以防疾病向深重方面发展和传变的方法。《黄帝内经·素问》说:“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说明外邪侵入机体以后,如果不作及时处理,病邪就有可能由浅入深,由表传里,进而侵犯脏腑,使病情愈来愈复杂,治疗也就愈来愈困难。 中兽医在治疗家畜疾病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对病畜的护养,以增强畜体的抗病力和康复能力。正如《三农纪》中所说:“人皆知药能治病,而不知调护,先药而治也。”《元亨疗马集》中叙述的每一症,也多设有调理一项。对此,古今民间兽医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寒病忌凉,不可寒夜外拴,宜养于暖厩之中;热病忌热,棚内不可高温,宜拴于阴凉之处:伤食者少喂,伤水者少饮,伤热者宜饮冷水,伤冷者宜饮温水;表散之病忌风,勿拴巷道檐下;四肢拘挛,步行艰难之病,宜昼夜放纵;低头难者宜用高槽,肩膊痛者宜用低槽;破伤风患畜,背上宜搭毡毯,养于安静暗黑之厩舍中,不时给以颗粒状饲料;腰瘫腿痪者,则应在卧地多垫软草,不可卧于潮湿之处;肚痛起卧者,则须专人照料,防止跌滚等等。此外,《元亨疗马集》还将各种水、草、谷料按四性五味加以区分,根据不同的疾病,选用不同的草料和饮水饮喂病畜,使之能起到治疗效果,并可增加其他治疗药物的疗效。 在防治疾病过程中,除要重视未病先防外,还应重视既病防变。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同时,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及传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及早治疗,使疾病不向深重方向发展,争取病畜早日康复。 预防预先的防备。如事故预防,疾病预防。 预防 预防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明确地指出了防重于治的重要意义。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既病防变参见“既病防变”条)。未病先防就是在未病之前,做好各方面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精神调养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是密切相关的。强烈的或持续时间较长的精神刺激,会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而发生病变,或正气内虚,受外邪入侵而诱发疾病。因此,要求人们要调摄精神形体,保持精神舒畅,胸怀开朗乐观,对于预防疾病发生和发展,促进病情的好转,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上古天真论》又说“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 “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要保持身体健康,精神充沛,益寿延年,还应该懂得自然界的变化规律,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并对饮食、起居、劳逸等有适当的节制与安排。《上古天真论》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总之,要求生活起居有一定规律,饮食劳逸有节制。反之,就必然影响身体健康,削弱抗病机能,容易发生疾病。如《上古天真论》又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在此不仅讲到了形体的调养,而且还特别指出要注意精神的调养,使之饱满充沛而不涣散。 锻炼身体 加强身体锻炼,是增强体质,减少或防止疾病发生的一项积极的重要措施。汉代医学家华陀根据“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道理创造了“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及鸟等五种动物生动活泼的姿态来锻炼身体。并指出“动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医部全录》)人体通过运动或劳动可以促使血脉流通、关节疏利、气机调畅,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后世不断演变的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气功等多种锻炼身体的方法,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而且对某些慢性病的调治,也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讲究卫生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学对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于饮食卫生方面,既注意饮食的节制,也重视饮食的清洁卫生。《金匮要略》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明确地指出应该注意饮食卫生。另外,《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生气通天论》说:“高粱之变,足生大疔。”《五脏生成篇》又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稿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强调饮食应有节制,不要贪食偏食,以免伤及内脏发生疾病。 对于个人卫生方面,隋代《诸病源候论》中早就提倡:“食毕当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又说:“鸡鸣起,常叩齿三十六下,长行之,齿不蠹虫,令人齿牢”。以防牙病。夏商时代,人们已有洗脸、洗手、洗脚、洗澡等习惯。到周代人们已知道定期沐浴,并进一步认识到“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的治疗意义。还提倡人们要经常洗澡,勤洗衣服。 对于环境卫生,我国古代人民对住宅的清洁,一向是很重视的。《礼记》有“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的记载。并对于公共卫生方面,如街道、沟渠、厕所、粪便及尘土的处理也非常注意,且认识到沟渠与传染病发生的一定关系。指出要沟渠通浚,室宇洁净、无秽气,不生瘟疫病。进一步认识到苍蝇、蚊子、老鼠与传染病产生的关系,采取了多种措施除害防病。《左传》还有“国人逐瘈狗”以预防狂犬病的记载。在对传染病流行的认识和隔离方面,《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避其毒气。”对传染病的传染特点叙述得很具体。并采取了防止传染的隔离方法。如唐代已设置“疠人坊”隔离麻风病人。晋朝有“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的制度,实际上就是预防隔离的措施。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常习不唾地”,就是要求人们养成不要随地吐痰的习惯,以保持环境卫生。 药物预防 在药物防病方面,早在《素问·刺法论》就有用“小金丹方”预防疾病传染的记载,我国早在十六世纪以前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法”,用来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人工免疫法”的先驱。还有用苍术、雄黄烟薰以消毒防病等,在预防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解放后,在“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运用中草药预防疾病,得到很大发展。如贯仲、黄芪、板蓝根或大青叶预防流感;茵陈、栀子预防肝炎;马齿苋预防菌痢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治法之研究 养生学 ☛ 预防prevent;take precautions against;guard against ~胜于治疗。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cure./贯彻以~为主的医疗方针carry out the policy of putting prevention first in medical work/采取~措施take preventive measures/~、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forestall and resolve conflicts and disputes/~火灾take precautions against fire/~为主put prevention first/~免疫接种prophylactic immunization/~天花(霍乱)接种或复种证书Certificate of Vaccination or Revaccination against Smallpox (Choler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