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预咽管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预咽管瘤 预咽管瘤颅咽管瘤起源于胚胎期颅咽管(又名Rathke囊)的残存上皮细胞,是颅内最常见的先天性肿瘤。大多发生于鞍区(图),仅少数见于其他部位。由于颅咽管上皮可向各方向发展,故肿瘤位置各异。 颅内鞍上型颅咽管瘤 瘤体小者多为实质性。大者多为囊性,单房或多房,囊内含有黄色透明或其他颜色的粘稠液体,并有大量胆固醇结晶和蛋白质。巨大的囊性肿瘤内常含有不等量的实质性瘤组织。肿瘤包膜光滑,厚薄不一。厚者呈灰白色或淡红色,薄者则随囊液颜色而异。包膜和实质性肿瘤组织中常有钙化,肿瘤属良性时,血管不多,呈扩张性生长,常与周围结构粘连。小儿颅咽管瘤的组织结构多为乳头型。 颅咽管瘤位居小儿鞍区肿瘤的首位(约占54%)。好发年龄为7~13岁,极少数曾见于新生儿。男性发病率较女性稍高。 颅咽管瘤的症状与肿瘤体积大小及对周围结构的关系密切。一般概括为: ❶垂体和丘脑下部损害症状:表现为发育缓慢或停滞、身材矮小、软弱无力、易倦、呆板、嗜睡、肥胖或消瘦等; 青春期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不发育,成为肥胖性生殖无能(Frohlich)综合征; 丘脑下部垂体束严重受损时则出现尿崩症。 ❷颅神经损害症状: 视神经或视交叉受压,视力减退和视野缺损。视神经直接受压可引起视神经原发性萎缩,但继发性视神经萎缩在颅咽管瘤病例中更为常见,此乃颅内压增高的最终表现之一,而非视神经直接受压所致。少数病例出现其他颅神经麻痹,较常见的为眼球运动神经麻痹。 ❸颅内高压症状:肿瘤压迫室间孔所致的脑内积水和肿瘤在颅内的占位作用,是引起颅内压增高的主要原因,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及体征。症状发展缓慢,易被忽视,又因小儿缺乏正确主诉,故不少病例到颅内压严重增高时始被发现。当肿瘤增大到损害周围脑部(如额叶、颞叶等)、则可产生与之相应的局部神经症状。 约70%的病例,颅骨X线片见鞍区有斑点状或弧形钙化影。断层摄片检查时,这种钙化的显示率高达90%以上。因此,根据临床症状、鞍区钙化影、颅内高压所致颅骨和蝶鞍改变,一般易于确诊。但于治疗前尚须进行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和内分泌学检查。 颅咽管瘤治疗以手术为主,按病情许可和技术可能,施行肿瘤全部切除术、部分切除术或囊液引流术; 完全不适于切除时,可施行脑脊液分流术。亦可采用放射治疗(肿瘤内或体外放射)或与手术治疗联合应用。此外,尚需补充缺少的垂体激素。 除肿瘤可全部切除和放射治疗疗效良好者外,绝大多数肿瘤仍将继续长大。因此,颅咽管瘤的病理性质虽为良性,但治疗效果尚不理想。 ☚ 大脑半球肿瘤 脉络丛肿瘤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