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顿悟学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顿悟学习insight learning动物的一种高级的学习形式。没有经过反复试验,动物能综合各种经验以解决问题,是经验的突然适应性改造或某种新适应性反应的突然产生的过程。在高级动物较为常见。例如动物在曲折的障碍中,为走近饲料而先离开饲料;黑猩猩采摘不到香蕉,就在香蕉树下堆叠箱子而后爬上去采摘;也能用两根木棒接在一起以取得一根木棒够不着的食物。在食用动物中没有明显的例子。 顿悟学习 顿悟学习dunwu xuexi德国心理学家克勒提出的一种学习观点。克勒对猩猩进行了长达7年的研究,以观察动物解决问题的过程。他认为,动物解决问题(学习)不是尝试一错误的渐进过程,而是突然顿悟的结果。这种顿悟不是对个别刺激产生反应,而是对整个情景、对对象间的整体关系理解的结果。克勒十分注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组织作用, 这种组织作用表现为旧结构(格式塔)的豁然改组和新结构的豁然形成。这个旧格式塔改组为新格式塔的过程就是顿悟。人和动物都是靠顿悟来学习的。 ☚ 模仿学习 联想学习 ☛ 顿悟学习 顿悟学习Dunwu xuexi通过学习者对情境的认知,了解情境中各线索间的关系,从而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是由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与试误学习相对。通过对黑猩猩进行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格式塔学派认为,学习过程并非尝试错误,而是在一闪念间实现的。通过对情境的观察,对要达到的目标及途径有所了解,从而在头脑内部建立起相应的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完形的认知。例如,将猩猩放入顶上挂有香蕉、地上散放着一些木箱的笼子里,猩猩竭力去拿香蕉,但跳几次仍够不到时,便打消主意,开始玩木箱。过了一会儿,它会突然再次注视头顶上的香蕉,并将散放在地上的箱子一个个叠起来,然后站到箱顶去拿挂着的香蕉。猩猩通过对箱子与香蕉间的关系的了解、认知,产生顿悟。顿悟学习的发生与否与学习者的经验水平和课题特性有关。 ☚ 试误学习 发现学习 ☛ 顿悟学习insight learning 顿悟学习 顿悟学习insight learning德国格式塔派心理学家W.苛勒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属于认知论一派。苛勒认为学习不是盲目的尝试,而是对情境认知后的顿悟。顿悟是自发地对某种情境中各刺激间的关系的豁然领会。例如,在他的一个实验中,把饥饿的苏丹(苛勒最聪明的黑猩猩)放进笼子里,笼外放置香蕉,笼内放着一粗一细两根竹竿。香蕉被放到苏丹用任何一根竹竿都不能够到的地方,但如果把两根竹竿连在一起就能够到。当苏丹经过几次失败之后,表现很失望。随后它又捡起这两根竹竿仔细观察,最后终于发现连接两根竹竿可以够到香蕉。他的理论与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的学习理论截然相反,他认为桑代克的实验动物之所以没有表现出顿悟,是由于桑代克设计的实验情境人为地使动物无法对整个情境进行全面考察的结果。因为在迷津实验中, 白鼠不能考察到整个迷津的结构,所以白鼠只能试探着走每一条小路,通过尝试来获得信息。苛勒把顿悟之前出现的错误解释为认知活动的一部分。其实,顿悟学习理论和尝试错误学习理论并非绝对冲突,它们是从不同角度来解释学习过程的,对学习理论起到了相互补充的作用。因为学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任何一种学习理论都难以完善地解释。另外,顿悟学习本身就包含着尝试错误的学习过程。在产生顿悟之前,个体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尝试错误的学习,通过反复尝试而获得信息,最后产生顿悟。 ☚ 对偶联想学习 多重反应学习 ☛ 顿悟学习 顿悟学习insight learning学习者通过对知觉情境的突发性重组,并领悟其内在关系,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苛勒等人提出的一种与“试误学习”相对的学习模式。在对黑猩猩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格式塔学派认为,顿悟不是对问题情境中个别刺激的个别反应,而是通过对整个情境的理解或认知重组而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学习就是一个“完形”重组的顿悟过程,并称其为顿悟学习。 ☚ 试误学习 认知学习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