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须弥山石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聖地石窟部 > 石窟 > 須彌山石窟 須彌山石窟 xūmíshānshíkū 座落於寧夏固原縣須彌山東麓,因地而名。約始建於北魏晚期,隋唐續有開鑿,唐稱景雲寺,明正統八年(公元1443年)英宗敕賜改稱圓光寺。原有一百三十餘窟,現存二十餘窟,分佈於大佛樓、子孫宫、圓光寺、相國寺、桃花洞等五處。以第十四號窟開鑿最早,以第二號窟最大,内雕釋迦牟尼坐像,高六丈。石窟内尚存唐宋以來題記多處。 须弥山石窟石窟艺术遗存。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北55公里处的须弥山东麓,六盘山脉北端。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5世纪末期),历经西魏、北周、隋、唐等各代,不断在此修建石窟,使已编号的石窟达132个。其中保存较完整的有20余窟,分别散布于当地群众称之为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桃花洞的五个地方,总长约2公里。在这20多窟中,属北魏形制和风格的有3窟,属北周时期的有8窟,在须弥山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唐代窟多为方形,其中大中三年(849年)题记的一窟,弥勒大坐像高达20米,雄伟庄重、生动慈祥。现存造像400余尊,是我国佛教石窟的艺术宝库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山石窟我国佛教石窟建筑之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北约50公里处的须弥山。约开凿于北朝。历经隋、唐,均有扩建。现保存有雕像或塑像的石窟有二十个, 分别座落在相邻的五座山峰上,当地分别称之为“大佛楼”、“子孙宫”、“园光寺”、“桃花洞”。洞内雕、塑像多为佛、菩萨、天王力士、乐伎飞天等。部分洞窟还留有唐、宋、西夏、金各代的题刻和明代的碑文, 是研究自北朝至明代佛教流行情况和我国造型艺术发展的重要资料。 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石窟寺。在今宁夏固原县城西北55公里处的须弥山。分布于向北延伸的八个独立山峦的东、南向崖面上。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系编《须弥山石窟》所录,今存石窟150个,分为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窑、黑石沟八个区域。有内容的洞窟约80个,由于风化、毁坏严重,保存较好的约20余个。北魏创建的洞窟较少,其中以第14、24窟保存较好。北周时洞窟多,规模大,造像精,其中以45、46、48、51、67等窟保存较好。隋代仅第70窟完整。唐代开窟最多,造像技巧娴熟,保存较好的为第1、5、54、62、67、69、72、79、105等窟。唐以后开窟造像较少,多为妆修和寺院建设。各窟大小不一,平面方形者较多,也有长方形、马蹄形等。顶有四坡顶、覆斗顶、平顶、穹窿顶和券顶等。中心柱窟较多,地位显著。造像多为石雕,有佛、弟子、菩萨、飞天、天王、力士等。也有较晚的泥塑和少数壁画。其中最大者为第5窟的弥勒坐像,高20.6米。从第45、46、51、105窟保存较好的造像可看出其具有的艺术价值。1962年公布为宁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南郑大佛洞 陇东石窟 ☛ 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石窟寺。在今宁夏固原县城西北55公里处的须弥山。分布于向北延伸的八个独立山峦的东、南向崖面上。据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系编《须弥山石窟》所录,今存石窟150个,分为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窑、黑石沟八个区域。有内容的洞窟约80个,由于风化、毁坏严重,保存较好的约20余个。北魏创建的洞窟较少,其中以第14、24窟保存较好。北周时洞窟多,规模大,造像精,其中以45、46、48、51、67等窟保存较好。隋代仅第70窟完整。唐代开窟最多,造像技巧娴熟,保存较好的为第1、5、54、62、67、69、72、79、105等窟。唐以后开窟造像较少,多为妆修和寺院建设。各窟大小不一,平面方形者较多,也有长方形、马蹄形等。顶有四坡顶、覆斗顶、平顶、穹窿顶和券顶等。中心柱窟较多,地位显著。造像多为石雕,有佛、弟子、菩萨、飞天、天王、力士等。也有较晚的泥塑和少数壁画。其中最大者为第5窟的弥勒坐像,高20.6米。从第45、46、51、105窟保存较好的造像可看出其具有的艺术价值。1962年公布为宁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南郑大佛洞 陇东石窟 ☛ 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西北60公里须弥山东麓。石窟开凿于北魏时期,至唐代为止。现保存较完整的有20余窟,主要分布在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及桃花洞五个地方。北朝石窟为方形,佛、菩萨脸部瘦削,眉眼细长,鼻梁高隆,衣纹紧贴躯体,造像保留有印度人的风貌。其中的北魏造像体态修长,褒衣博带,具有孝文帝改制后的艺术特点。北周石窟在须弥山占有重要地位,窟内装饰性雕刻琳琅满目,造像高大雄伟,为全国北周造像中少见的优秀作品。隋代洞窟形式仍保留着北朝的格局,在一佛二菩萨的配制外,增添了阿难、迦叶二弟子,有的窟顶还雕有飞天。造型风格由秀骨清相向丰满型演变。唐代窟多为方形,但中心柱已消失。造像增至一铺七身,佛大多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面相温和安详,其中大中三年(公元849年)题记的一窟,弥勒坐像高达20米,是全国最大的石窟造像之一。弥勒精神庄重,具有雄伟的气概。这个时代的菩萨像多梳高髻,戴宝冠,身着薄软的天衣,面带笑意,体态婆娑多姿,具有典型的唐代艺术风格。须弥山石窟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石窟 遗址 ☛ 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须弥山石窟在固原县西北须弥山东麓,六盘山脉北端。分布在崖壁的石窟,约开凿于477-499年(北魏太和年间),此后不少朝代都在此营建窟室。洞窟原有130多处,现尚保存较完整的石窟有20多个,分布于桃花洞、大佛楼、相国寺、圆光寺、子孙宫等处,弯弯曲曲地延伸长约2公里。其形制、造像,北魏与北周等略有不同。众窟之中,以第二窟最为宏伟,其中弥勒佛像高达20多米,双手置膝。须弥山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遗迹,它可与著名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媲美,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水洞沟遗址 玉皇阁 ☛ 须弥山石窟 277 须弥山石窟在宁夏固原西北须弥山东麓,六盘山北端。山峦叠嶂,松柏苍翠。自北朝起,历代在此均曾营造窟室。现存较完整的有20个窟,分布于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桃花沟等地方,随山势蜿蜒约达2公里。为石窟艺术重要遗存处之一。 ☚ 一百零八塔 西夏王陵 ☛ 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西北55公里须弥山东麓,亦名圆光寺石窟。须弥山,为梵文音译,意为“宝山”。石窟最初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477—499),西魏、北周、隋、唐又陆续开凿营造,宋、元、明、清各代曾作修葺。明成化十二年(1476)重修碑文载,唐代名景云寺,明代改称圆光寺。须弥山石窟现有140多个洞窟,分布于寺口子河北岸8座山峰的东南崖壁上,蜿蜒2公里,自南向北有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窑、黑石沟等八区。北魏石窟造像,额部宽广,脸部瘦削,鼻梁高隆,眉细眼长,唇薄嘴小,发型为高螺髻。洞窟形制带有较多的印度“支提”窟形特点。北周的洞窟数量多、规模大、造像精,以第45、46窟为须弥山雕饰最繁缛的洞窟。隋代石窟,承袭北朝一佛二菩萨配式,但出现了阿难和迦叶二弟子。唐代石窟,平面仍为方形,但中心塔柱已消失。须弥山以唐代开凿造像最多,佛像多端坐莲花座上,面相温和安祥。如,第5窟在22米大龛内,雕释迦牟尼坐像,高达20.6米,面相丰满、威严安祥,双手置膝,菩萨像都为一手抚胸,一手提瓶的女性形象,具有唐代艺术风格,窟内西部刻有唐大中三年(849)游人题记;第8窟中,有唐代造像十数尊,或坐或立,均为女性形象,身体裸露较多,被称为“中国的维纳斯女神”。石窟中有许多唐、宋、西夏、金、明各代的题铭、碑刻、壁画、古藏文刻记等,为研究唐宋各代佛教传播,及唐与吐蕃、宋与西夏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须弥山为六盘山北端支脉,峰峦层叠,怪石嶙峋,草深林密,壑谷深幽,自然景色亦美。须弥山是“凿仙窟以居禅”之地,山中有寺阁多处,明人郭凤翱曾有《登须弥山阁》诗。 ☚ 1. 固原县 六盘山 ☛ 须弥山石窟佛教石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的固原县城西北60千米的须弥山东麓,六盘山脉的北端。始建于北朝,历经隋、唐、宋、西夏、金诸代。现存较完整的有20个窟,分布于大佛楼、子孙宫、圆光寺、桃花沟等地方,绵延约2000米。北朝窟少,主要为中心塔柱式,塔柱分层,每层均凿佛龛,洞窟四壁按1佛2菩萨配列。隋代窟形类同北朝,中心塔柱改为单层,组合增加2弟子,雕像造形由北朝秀骨清像演变为手足丰腴,质朴拙重。唐代10多窟的形制为平面方形,中心柱消失,窟内造像组合为7尊。造像面型丰满。其中有大中三年(849年)题记的一窟,释迦坐像高20多米。另外还有唐、宋、西夏、金等各时代的题记多处。该石窟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须弥山石窟我国著名石窟寺。位于宁夏固原县西北45公里的须弥山东麓。约长二公里。计有北魏至唐二十窟,宋、金开凿的小龛若干个。北魏窟两个,风格类似云岗石窟晚期,雕像清秀刚劲。唐代是其全盛期,雕刻最多,佛像大都呈方颐,丰满有致,衣饰华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