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音乐概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音乐概述

音乐概述

壮族民间音乐丰富多彩。传统音乐有民歌、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了曲五大类。这些民间音乐,按体裁形式划分,主要有山歌、小调、多声部民歌和风俗歌曲,流行最广泛的是山歌。这些民间歌曲题材广泛,音乐形象千变万化,风格多样,无论旋律、调式、调性、音乐结构以及演唱形式和发声方法等都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壮族民间歌曲按歌词的艺术结构主要分为“欢”、“西”、“加”、“比”、“伦”等歌体。“欢”流行于北壮地区,“西”流行于南壮地区,“加”流行于壮、汉及其他少数民族杂居的左右江一带,“比”流行于东兰、巴马、凤山等县,“伦”流行于那坡、靖西县一带。壮族民间歌词普遍要求押腰部韵,押韵讲究平仄。
壮族民间歌曲曲调大都是二乐句和四乐句的乐段结构,以单一音乐形象的陈述,集中体现出一个完整的内容。常运用五声音阶调式、羽调式、宫调式和商调式,并常用2/4、3/4、5/8、6/8等节拍,不同歌类用不同的衬词。
壮族二声部民歌是较为普遍的歌类,遍及广西、云南30多个县,约有100多歌种。属于民间支声复调性质的合唱音乐,旋律形象单一。两个声部有的高音部先唱,有的由低音部先唱,但都是同起同落。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特殊歌类,主要分布在广西马山、上林县一带,壮语称之为“三顿欢”、“喜欢”、“波列衣”。这种民歌属于同声合唱的支声复调性质,旋律性是它的主要特征。主要旋律在高声部,下面两个声部是由主旋律变化派生出来的,是高音部的和声基础,音乐织体简单朴素,线条清晰。三声和谐结合,其和声功能关系体现了五声性质的特点,协和的和音是三声部民歌的和声基础。
壮族民间歌曲中,风俗性的歌种非常丰富,如《庆贺歌》、《祝寿歌》、《哭嫁歌》、《哭丧歌》、《酒歌》、《蚂𧊅歌》、《摇篮曲》等,都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
壮族民间小调有《春牛调》、《嫦娥调》、《鸿鹄调》、《蜻蜓调》等。词曲关系比较固定,音乐表现手法细致、内在;曲调婉转迂迥,叙述和抒情交融。
壮族有丰富的民间歌舞,音乐来自民歌,旋律流畅,欢快热烈;伴奏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朗。壮族歌舞音乐结构式常用的有单歌式(即用一首民歌曲调演唱多段歌词,反复地歌舞)和复歌式(把两首或两首以上性格相近的民歌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之乐器演奏引子和间奏)。
壮族民间乐器比较丰富,历史悠久。至今流行的本民族特有乐器和外界传人的乐器有50多种。铜鼓和马骨胡是壮族最具有特色的乐器。其它如吹奏乐器有木叶、嘟嘟喔、竹笛、毕等,拉奏乐器有清胡、葫芦胡、瓦琴、二弦、四弦等,打击乐器有蜂鼓、青竹鼓、八音鼓、扁担、棒棒等。
流行于壮族地区的民间说唱音乐有“末伦”、“唱天”、“甫牙”、“唐皇”等曲种。说唱艺人手抱小三弦(近年来有所发展,以马骨胡伴奏)自弹自唱。音乐的叙事性很强,旋律深沉哀怨,风格细腻缠绵,擅长于表现长篇故事。
壮剧音乐是在壮族民歌、歌舞音乐和民间说唱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吸取了一些剧种(如粤剧、邕剧)音乐的长处。
建国后,壮族音乐艺术全面地得到了发展和革新,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广西歌舞团、壮剧团,以及壮族聚居的百色、柳州、南宁、河池等地市的民族歌舞团和各县文工团相继成立。在党的文艺政策和“双百”方针的指引下,音乐工作者经常深入壮族地区挖掘、收集、整理民间音乐素材,新老音乐工作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编演较优美的声乐作品有《壮人永跟毛泽东》、《毛主席来到我广西》、《千歌万曲歌唱毛主席》、《青山里流出一条红水河》、《壮族少年在红旗下成长》、《好个日头好个天》等,器乐曲《壮乡春早》等。这些作品旋律优美动听、民族风格浓郁,深受壮族人民群众的喜爱。

☚ 布傣人长诗演唱   德保北路山歌 ☛
0000398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