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Music Education加拿大的音乐教育经历了从殖民时期到现代时期的两个发展阶段,从历史上看有私人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包括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和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三种形态。到20世纪80年代,音乐教育已成为一项涉及教育机构、专业组织、政府部门、文化团体等多方面的综合性活动。从殖民时期到1918年,教堂合唱队和乐队在这一阶段的早期是人们音乐活动的基础。在法属加拿大,音乐知识的传授大多由教会学校或其他宗教社团负责。受其影响,英语地区的情形也是如此。 法语背景和英语背景形成了加拿大音乐教育的多样化格局,如魁北克流行的视唱练习曲就是以欧洲大陆的固定唱名法C唱名为基础的,而英属加拿大地区流行的移动式唱名法则源自英国本土。1846年,声乐在安大略省的普通中小学里成为一门课程,并从此成为学校音乐的主课。音乐教师的训练和教法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一般而言,大多数教师教授单一的记谱唱法,而能力较强的老师还要进行看谱演唱练习和发声练习。到19世纪80年代末,英国移民将约翰·柯温的全音阶唱名法移植到加拿大的音乐教育中。从总体看,音乐教育在各大中城市开展较广,而在乡村学校则很少或根本就没有开展。到19世纪末,音乐已成为女子院校和女子精修学校的一门重要课程。20世纪初出现不少音乐学院。以后又有一些权威性的机构设立了全国性的音乐考试项目。 1919年~1945年,尽管各地音乐学院和机构的数量有所减少,但现有的音乐学府和机构在质量和声望上都有所提高。在E.A.C.麦克米伦爵士担任院长期间(1926~1942),多伦多音乐学院成为加拿大音乐家的“圣地”。其他一些音乐学院或学校如哈利法克斯音乐学院、蒙特阿利森音乐学校、麦吉尔音乐学院、艾伯塔学院音乐中心等成为所在地区的音乐活动中心。这一时期在美国兴起的教育心理学在普通教育方面引起了重要的变化,表现在音乐教育方面就是更加注重音乐欣赏而不是识谱记谱。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高等院校为大本营的音乐教育发展较慢。到20世纪30年代,纽约的卡内基基金会为一些院校的音乐教育发展提供资助,以推动音乐教育尤其是继续教育的进行。在卡内基基金资助下,厄内斯特·哈奇森1937年对多伦多大学高水平音乐训练的需求进行了调查研究。其研究结果1946年得到正式推广,标志着加拿大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加拿大的音乐教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一方面是高等院校的专业音乐教育,另一方面是普通中小学的普及音乐教育。各院校颁发音乐学位采用美国的模式,即实际的音乐表演技能和音乐理论知识的综合考察。此外,还开设人文学科课程。有关部门对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不少地方的中学已开始教授乐器演奏,这样就需要更多的受过良好训练的音乐教师。同时许多增设音乐专业的院校也需要更多的合格师资,于是各院校纷纷聘请美国人来校任教。在小学,音乐的乐感、节奏以及创造性因素被纳入综合性音乐课程中。60年代以来,一些学校还采用国际通用的音乐教学体系。但大多数学校的音乐教法全凭教师自己决定。在初、高中,音乐教育的内容更为广泛,包括合唱、演奏和一般音乐知识。许多学校考虑到各种节庆举行的音乐竞赛,音乐课的开设更注重表演方面。但从总体看,中学音乐教育的倾向是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而设置更为综合的课程。加拿大音乐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专业组织的努力和贡献,加拿大音乐教育者协会(1959年成立)、加拿大全国音乐教师协会(1961年成立)、加拿大高等学校音乐协会(1965年成立)、魁北克音乐教育者联合会(1966年成立)等组织为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做了工作,并于1978年与伦敦联办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世界代表大会,该大会在伦敦和安大略召开,加拿大因此得以向世界展示自己音乐教育的成就。 音乐美育/学校音乐教育/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乐记》中的音乐教育思想/梁启超的音乐教育主张/蔡元培的音乐美育思想与实践/“寓教于乐”说/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音乐教育思想/柏拉图的音乐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的音乐教育思想/席勒的美育思想/雨果及其“三把钥匙”说/苏霍姆林斯基的音乐教育思想/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乐感/音乐的感觉与知觉/音乐才能测验/音乐能力/音乐情感/音乐智力/清末民初的普通音乐教育/沈心工/李叔同/肖友梅/王光祈/陈鹤琴/周淑安/应尚能/丰子恺/黄自/贺绿汀/黎锦晖/赵元任/曾志忞/冯亚雄/吴梦非/刘质平/高寿田/张肖虎/赵沨/李凌/米黎明/彭其畹 ☚ 梅西昂 音乐美育 ☛ 000083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