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炉(反)平炉 竖炉春秋战国时期用于炼铜的土筑竖炉。目前所见数量最多、保存较好的炼铜竖炉是在大冶铜绿山发现的春秋中期前后的遗物。炉址一般选在地势比周围高的地方,基础干燥坚硬;炉体由较细腻的粘土、高岭土和铁矿粉等为原料,并掺入石英沙、铁矿石颗粒、硅化火成岩碎屑等作骨架,提高了竖炉的整体耐压强度;炉基采用分层夯筑,炉缸、炉壁采用多层捣制并有一定的厚度,可以承受较大的炉料压力。这些炼铜竖炉已不是简单的筒状,而是呈直立的腰鼓状,具有一定的炉身角和炉腹角;每座竖炉有2个鼓风口;有效容积约为0.25—0.37立方米,一炉产粗铜约43公斤。铜绿山3号炼炉的炉壁上发现有修补的痕迹,说明竖炉在使用过程中损坏时,可以修补后继续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