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韩愈《送孟东野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 鸣。其跃也,或激之①;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②。金石之无 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 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③。金、石、 丝、竹、匏、土、革、木八者④,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 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 时之相推敚⑤,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 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⑥,咎陶、禹,其善鸣者也⑦,而假以鸣。 夔弗能以文辞鸣⑧,又自假于《韶》以鸣⑨。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⑩。 伊尹鸣殷(11),周公鸣周(12)。凡载于《诗》《书》六艺(13),皆鸣之善者也。周 之衰,孔子之徒鸣之(14),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15)。” 其弗信矣乎! 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16)。楚,大国也,其亡也以 屈原鸣(17)。臧孙辰、孟轲、荀卿(18),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 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 属(19),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20)。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 雄(21),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 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22),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23),其为 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24),皆以其所 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 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25)。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26)。三子 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 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 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27),有若不释然者, 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注释】①激:阻遏水 势。《孟子·告子上》:“今 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 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后世 也用以称石堰之类的挡水 建筑物为激。②炙:烤。这 里指烧煮。③假:借助。④ 金、石、丝、竹、匏(páo)、 土、革、木:古代用这八种质 料制成的各类乐器的总称, 也称“八音”。如钟属金 类,磬属石类,瑟属丝类,箫 属竹类,笙属匏类,埙 (xūn)属土类,鼓属革类, 柷(zhù)属木类。⑤推敚 (duó):推移,变化。敚,同 “夺”。⑥唐、虞:尧帝国号 为唐,舜帝国号为虞。⑦咎陶(gāo yáo):也作咎繇、皋陶。传说为舜帝之臣,主 管刑狱之事。《尚书》有《皋陶谟》篇。禹:夏朝开国君主。传说治洪水有功,舜让 位于他。《尚书》有《大禹谟》《禹贡》篇。⑧夔(kuí):传说是舜时的乐官。⑨ 《韶》:舜时乐曲名。⑩五子:指夏代太康帝的五个弟弟。太康耽于游乐而失国, 五子曾作歌告诫。《尚书》载有《五子之歌》,系伪托。(11)伊尹:名挚,殷汤时的宰 相,曾佐汤伐夏桀,后又辅佐汤的孙太甲。《尚书》载有他所作《咸有一德》《伊训》 《太甲》等文。或说系后人伪作。(12)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辅佐武王伐纣 灭商,建立周王朝。后又辅佐幼主成王,曾代行政事,制礼作乐。《尚书》载有他 《金縢》《大诰》等多篇文章。(13)六艺:汉以后对《诗经》《尚书》《易》《礼》《乐》《春 秋》等六种儒家经典的统称。(14)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儒家学说的 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曾编订《诗经》《尚书》等文献,删修《春秋》。他的弟子记录他 的言论,编为《论语》。(15)“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ó)”:语出《论语·八佾(yì)》。 木铎,铜质木舌的铃。古代发布政策教令时,先摇木铎以引起人们注意。后遂以 木铎比喻宣扬教化的人。(16)庄周:即庄子,战国时宋国蒙(今山东省蒙阴县)人, 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荒唐:漫无边际,荒诞不经。《庄子·天下》篇说庄周文章 有“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的特色。(17)屈原:名平, 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伟大的爱国诗人。楚怀王时任左徒、三闾 大夫,主张联齐抗秦。后遭谗被贬。楚顷襄王时,国事日非。秦兵攻破郢都,屈原 投汨罗江自尽。著有《离骚》等不朽诗篇。(18)臧(zāng)孙辰:即春秋时鲁国大夫 臧文仲。《左传》《国语·鲁语》载有他的言论。孟轲(kē):即孟子。战国时邹 (今山东邹县)人,是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儒学大师。著有《孟子》。荀卿:即荀 子,名况。战国时赵人,儒家学者,著有《荀子》。(19)杨朱:字子居,战国时卫人。 其说重在“贵生”“为我”“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为”。言论散见于《孟子》《庄子》 《荀子》《韩非子》等书中。墨翟(dí):即墨子。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一说宋国) 人。墨家学说的创始者,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其言行主要见于《墨子》。管 夷吾:字仲,春秋时齐国人,辅佐齐桓公称霸。后人辑有《管子》一书。晏婴:即晏 子,字平仲,春秋时齐景公的宰相,以节俭力行,显名诸侯。其言行见于《晏子春 秋》。老聃(dān):即老子,春秋时楚国人。道家学说的始祖,五千言《老子》(又 名《道德经》)即其所作。申不害:战国时郑国人。韩昭侯时为相,十五年,国治兵 强。其说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有《申子》。韩非:战国时韩国公子,后出使入秦 为李斯所杀。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说见《韩非子》。慎到:战国时赵人,主张 “势”治。著有《慎子》。田骈(pián):战国时齐人。著《田子》二十五篇,今已佚。 邹衍:战国时齐人,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时称“谈天衍”。著《邹子》,已佚。尸佼 (jiǎo):战国时鲁人。著有《尸子》,《汉书·艺文志》列入杂家。孙武:即孙子。 春秋时齐国人。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张仪:战国时魏国人,纵横家的 代表人物。秦惠王时入秦为相,主“连横”说,游说六国单独与秦结盟,以瓦解“合 纵”战略。苏秦:战国时东周洛阳人,著名纵横家。曾游说燕、赵、韩、魏、齐、楚六 国,合纵抗秦,身佩六国相印,为纵约长。(20)李斯:战国时楚人。秦始皇时任廷尉、 丞相。他对秦统一天下起过重要作用。有《谏逐客书》。(21)司马迁:字子长。西 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著名史学家,著有《史记》。相如:司马相如,字长卿,西 汉成都人。著名辞赋家,著有《子虚赋》《上林赋》等。扬雄:字子云,西汉成都人。 辞赋家,著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等,又有《太玄》《法言》等专著。(22)节 数(shuò):节奏短促。(23)弛以肆:弛,松弛,引申为颓废。肆,放荡,放纵。(24)陈子 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著名诗人。著有《陈伯玉集》。韩愈《荐士》 诗称其“国朝文章盛,子昂始高蹈”。苏源明:字弱夫,武功(今属陕西)人,天宝进 士。诗文散见于《全唐诗》《全唐文》。元结:字次山,河南洛阳人。唐文学家。有 《元次山文集》。李白:字太白,有《李太白集》。杜甫:字子美,有《杜工部集》。李 观:字元宾,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唐文学家。贞元八年(792)与韩愈同登进士 第。擅长散文,有《李元宾文集》。(25)浸淫:逐渐渗透。此有接近意。(26)李翱:字 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韩愈的学生和侄女婿。有《李文公集》。 张籍:字文昌,韩愈门人。善作乐府诗,有《张司业集》。(27)役于江南:时孟郊任溧 阳县尉。溧阳在唐代属江南道。 【鉴赏】这是韩愈为孟郊去江南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孟郊 (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中唐著名诗人,与韩愈 并称“韩孟”;作诗以“苦吟”著称,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孟郊 年轻时怀才不遇,屡试不第,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十岁任溧阳县尉这样 的小官。韩愈写此文给孟郊,赞扬与宽慰他,并流露出对朝廷用人不当的 感慨和不满。 文章共分四段。第一段,论述“物不得其平则鸣”的道理。从草木、水 受外力的激荡而发出声音,论及人的言论、歌、哭,都是因为有所不平的缘 故。第二段,列举自然多种现象论证“不平则鸣”的观点。例如金、石、丝、 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就是善于发出声音的物体;而上天用鸟鸣、雷 鸣、虫鸣、风声来告诉人一年四季的推移。这就为下文阐述“人也亦然”打 下论证的基础。第三段,承接上文,从自然界论及人类社会,从唐、虞、夏、 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谈到隋、唐,列举了众多的历 史人物的事迹,论证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论点。第四段,从唐朝的陈子 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一直说到孟郊、李翱、张籍,认为他们都 是善于用诗文抒发情怀的人。而孟、李、张三人的优秀诗文,不知是上天 要使他们的声音和谐来歌颂国家的兴盛呢,还是要使他们穷困饥饿、心情 忧愁,而为自己的不幸悲歌呢?最终点明题旨:“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 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借以抒发对孟郊怀才不遇的同情。 全文论证的结果,似乎归结于天命。其实,这只是一种委婉其辞的含 蓄表达而已。针对孟郊“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作者表面上说是天意 所决定的,实则是指斥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用人才,切莫误认为这是 韩愈在宣扬迷信。 本文是表现韩愈文艺观点的重要论文之一。文章运用比兴手法,从 物不平则鸣,写到人不平则鸣。全文仅篇末少量笔墨直接点到孟郊,其他 内容都浮想联翩,出人意外,但又紧紧围绕孟郊其人其事而设,言在彼而 意在此,因而并不显得空疏游离,体现了布局谋篇上的匠心。语言上屡用 排比句式,抑扬顿挫,波澜层叠,气势奔放;而立论又卓异不凡,寓意深刻, 不愧是论说文中的佳作。宋代学者谢枋得《文章轨范》说:“此篇凡六百 二十余字,‘鸣’字四十,读者不觉其繁,何也?句法变化凡二十九样,有顿 挫,有升降,有起伏,有抑扬,如层峰叠峦,如惊涛怒浪,无一字懈怠,无一 字尘埃,愈读愈可喜。” 徐薇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226-230页. 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2;其趋也,或梗之3;其沸也,或炙之4。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②。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 其趋也,或梗之; 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③。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④,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⑤,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⑥,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 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⑦。伊尹鸣殷,周公鸣周⑧。凡载于《诗》、《书》六艺⑨,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⑩,其声大而远。《传》 曰: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11)。” 其弗信矣乎! 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12)。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13)。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14)。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15)。秦之兴、李斯鸣之(16)。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17),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18),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19)。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20)。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者奚以喜,其在下者奚以悲! 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21)。 【注释】 ①孟东野: 名郊,湖州武康 (今浙江德清县)人,著名诗人。一生贫寒,年五十才做了溧阳县尉,一生不得志。同韩愈交情深。作诗以 “苦吟” 著称,与贾岛齐名,有“郊寒岛瘦”之称。②挠(nao): 阻挠。③郁于中: 在心里郁结的感情。假: 借。④金、石、丝、竹、匏(pao)、土、革、木: 古代做乐器的八种材料,泛指各种乐器。金,指钟、钤; 石,指磬(qing); 丝,指琴、瑟; 竹,指箫、管;匏,指笙、竽; 土,指埙(xun); 革,指鼓等类; 木,指柷(zhu)、敔(yu)。⑤推敚: 推移变化。敚,“夺” 的本字。⑥唐、虞: 指唐尧和虞舜的时代。咎陶 (gaoyao): 又作“皋陶”、“咎繇”,相传是舜的臣,掌管刑法。禹: 即夏禹。⑦夔 (kui): 传说为舜的乐官,作《韶》乐曲,歌颂舜能继承尧的美德。五子: 传说中夏王太康的五个弟弟。太康游乐无度,不理政事,因而失国。其五个弟弟怨恨他,作《五子之歌》,陈述夏禹的警诫。⑧伊尹: 商汤时的宰相,曾辅佐商汤灭夏,后又辅佐汤的孙子太甲。传伊尹作过《伊训》、《太甲》、《咸有一德》等。周公: 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儿子,曾辅佐他的哥哥武王灭商,后辅佐年幼的成王。传说作《大诰》、《无逸》、《立政》等文。⑨《诗》、《书》六艺: 《诗》、《书》即 《诗经》、《尚书》。六艺即《诗经》、《尚书》、《易》、《礼》、《乐》、《春秋》六经。⑩孔子: 名丘,字仲尼,曾编订《诗经》、《尚书》等文献,删修《春秋》。他的弟子记录他的谈话,编为《论语》。(11)《传》: 指《论语》。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duo): 出自 《论语·八佾》。夫子即孔子。木铎,以木为舌的铃。古代施行新的政教,摇木铎召集百姓来听。这里是喻宣扬教化的人。(12)庄周: 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人。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著写 《庄子》一书,文章汪洋恣肆,极富想像力。(13)屈原: 名平,字原,战国时楚人,先任左徒,后为三闾大夫,几次遭谗言,被放逐。秦军攻破郢都,屈原不忍看到国家灭亡,投汨罗江而死。著有《离骚》、《九歌》等作品。(14)臧孙辰: 春秋时鲁国大夫,曾废关卡以利于经商。孟轲: 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思想家、政治家、孔子学说的继承人。有 《孟子》 七篇。荀卿: 名况,战国时赵国人,思想家,儒家学者。有《荀子》一书。(15)杨朱: 字子居,战国初期卫国人,哲学家、思想家,其言论散见于《孟子》、《庄子》、《列子》等书。墨翟(di): 战国初期的思想家、政治家,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著有《墨子》。管夷吾: 字仲,春秋时齐国人,政治家,辅佐齐桓公称霸,著有《管子》。晏婴: 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大夫,有《晏子春秋》。老聃 (dan): 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楚国人,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申不害: 战国时郑国人,法家,韩国的宰相,主张实行法治加强君主集权,著有《申子》。韩非: 战国时韩国人,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韩非子》五十五篇。慎到: 战国时赵国人,学黄老道德之术,著有《慎子》。田骈(pian): 战国时齐国人,哲学家,著有 《田子》二十五篇,今已佚。邹衍:战国时齐国人,哲学家,阴阳五行学派的代表人,著作皆不传。尸佼: 战国时晋国人,法家人物,曾和商鞅一起策划变法,著有 《尸子》。孙武: 春秋时齐国人,著名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张仪: 战国时魏国人,纵横家代表,曾任秦惠王的相,游说六国,以连横破苏秦的合纵。苏秦: 字季子,战国时洛阳人,纵横家代表人,曾游说六国,合纵抗秦,挂六国相印,使秦军十五年不敢攻打六国。著有 《苏子》,今已佚。术: 指政治主张、学说、军事谋略等。(16)李斯: 楚国上蔡 (今属河南) 人,秦国政治家,任丞相,在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的过程中有所贡献。著有 《谏逐客书》、《苍颉篇》 (今已佚,另有辑本)。(17)司马迁: 字子长,夏阳 (今陕西韩城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有我国第一部通史 《史记》。相如: 司马相如,字长卿,成都人,西汉辞赋家。汉武帝时为郎,曾出使西南,后为孝文园令。著有 《子虚赋》、《上林赋》等。扬雄: 字子云,成都人,西汉辞赋家,著有《法言》、《太玄》、《方言》及《扬子云集》。(18)陈子昂: 字伯玉,梓州射洪 (今四川射洪县)人,唐朝文学家,诗歌革新的先驱者,代表作有《感遇》诗三十八首,著有 《陈拾遗集》。苏源明: 字弱夫,京兆武功 (今陕西武功县) 人,善文辞,唐朝天宝年间进士,官至秘书少监。著有 《苏源明前集》 三十卷,今不存。元结: 字次山,河南 (今河南洛阳) 人,唐朝文学家,著有 《元次山集》。李白: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 (今甘肃天水),幼年随父迁居绵州,唐朝大诗人,著有 《李太白集》三十卷。杜甫: 字子美,原籍襄阳,其先代迁居巩县 (今河南巩县),唐朝大诗人,曾官校检工部员外郎,著有《杜工部集》,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李观: 字元宾,赵州 (今河北赵县)人,唐朝散文家,但文章未能完全摆脱六朝文风的影响。著有 《李元宾文集》。(19)浸淫: 逐渐渗透。汉氏: 指汉朝的诗歌。(20)李翱 (ao): 字习之,陇西成纪 (今甘肃天水)人,一说赵郡人,唐朝散文家,从韩愈学古文,有 《李文公集》。张籍: 字文昌,原籍江苏吴郡,韩愈的学生,他的乐府诗在当时影响大,著有 《张司业集》。(21)役: 服役,指孟郊赴溧阳任县尉。不释: 心放不开,苦闷。解: 排解、安慰。 【译文】 大概各种东西不能处于平静就会发出声音。草木本来是没有声响的,风吹动它,它就发出声响。水本来是没有声响的,风激荡它,它就发出声响。水浪跳跃,是有东西在阻遏水势,水流快速,是有东西阻塞了它。水沸腾了,是有东西在烧它。钟、磐一类乐器本来是没有声音的,有人敲击它就会发出声响。人在言论上也是这样,有了不可抑制的感情然后才表达出来,他们歌唱是有了思念的感情,他们痛哭是有所怀念。凡是从口中发出来成为声音的,大概都是有不平的原因吧! 音乐,是由在心里郁结的情感然后向外发泄出来的,它常常借用那些发音最好的东西来发出声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乐器,是各种器物中发音最好的。自然界对于时令的变化也是这样,选择那些发音最好的东西借以发出声音。所以用鸟声表示春天,用雷声表示夏天,用虫声表示秋天,用风声表示冬天,四季的推移变化,那必定是有不得平静的原因吧! 对于人来说也是这样。人的声音的精华是语言,文辞对于语言来说,又是其中的精华,尤其要选择善于用文辞发音的人,来借他们发音。在唐尧、虞舜时代,咎陶、夏禹是最善于用文辞发音的,就借他们来发出时代的声音。夔不能用文辞发音,自己就借着《韶》 乐来发音。夏朝时,太康的五个弟弟用他们的歌来发音。伊尹为商朝发出了声音,周公为周朝发出了声音。凡是记载在《诗经》、《尚书》等六经上的文辞,都是文辞中发音发得最好的。周朝衰落时,孔子一班人发出了声音,他们的声音宏大而且传得长远。《论语》说: “上天要让孔子成为宣扬教化的人。”难道不是真的吗? 周朝末期,庄周用他广大无边的文辞来发出声音。楚,是一个大国,到了灭亡时屈原用楚辞来发出声音。臧孙辰、孟轲、荀卿用儒道学说来发出声音。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一类人,都用他们各自的学说来发出声音。秦朝兴起时,李斯用文辞来发出声音。汉朝时,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等是最善于用文辞发出声音的。这以下到魏、晋两朝,用文辞发出声音的人都赶不上古代,但也从来没有中断过。就其中好的来说,他们用文辞发出的声音清丽而浮华,节奏频繁而急促,语言放荡而哀婉,思想松弛而放纵,他们作的文章,杂乱而没有法度。这大概是上天认为他们德行不好而不肯照顾他们吧! 为什么不让发音最好的人来发出声音呢? 唐朝得到天下以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是用他们的才能、用文辞来发出声音的。那些活在世上晚于他们的人中间,孟郊开始用他的诗来发出声音。他的诗超过魏晋的作品,其中精妙的已经赶得上古代作品,其它作品也逐渐接近汉朝作品的水平了。同我一起交游的人中,李翱和张籍是其中突出的。这三个人用文辞发出声音的确是很好的,但是不知道上天要使他们的声音和谐,而使他们为国家的兴盛发出声音呢? 还是要使他们穷困饥饿、心情悲伤愁苦,让他们为自己的不幸发出声音呢? 这三个人的命运,就决定于上天了。他们身居高位,有什么可高兴呢,身居下位,又有什么可悲哀呢! 东野这次到江南去任职,好像心里放不开似的,所以我讲了命运由上天决定的道理来安慰他。 【鉴赏】 文章从“物不得其平则鸣” 说起。从自然界的自然规律开始,信服地道出了 “鸣” 的道理。接着就纵谈历史上善作不平之鸣的众多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的不同际遇,和他们的作品都是时代精神的表现,深刻地说明了作家、作品和时代的紧密联系,也说明了作家必须有真实的情感才能写出好作品。文章暗喻了当政者不能任用人才,埋没人才的恶劣做法。整篇序是为孟郊的不得志鸣不平,可见韩愈对他的同情和推崇。 文章论点鲜明,以 “鸣” 为主线,层层深入,寓意深刻。 字数:4628 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335-338页. 韩愈《送孟东野序》韩愈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三子者之鸣信善矣,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耶?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耶?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其在上者奚以喜,其在下者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命于天者以解之。 孟郊(751—814),字东野,著名诗人,韩愈敬爱的朋友。他五十岁成进士,又四年,选为溧阳尉,即序末所说的“役于江南”;去一个小县份做一个小官,对有才能的人来说不是得意的事,故序中说他“有若不释然者”,所以韩愈作此序赠行,为他解譬。又序中与孟郊并列提到的李翱与张籍二人,都从韩愈学古文,受到韩愈的器重,后来都成为有名的学者、诗人。韩愈作此文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三十五岁。孟郊比他年长十九岁。 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一个论点:不平则鸣。这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但内涵可分解为两点: 第一点,不平是一个概念,鸣又是一个概念,它们是大概念中的两个小概念,它们的关系是表与里,互为依存。有不平方有鸣。不平是某种感受,鸣是某种表达。相对地说,不平是无声的,鸣是有声的。单有不平无法鸣,单有鸣而无不平也鸣不起来。有不平之鸣,是否尚有不不平之鸣?按本文的观点,只有不平之鸣,没有不不平之鸣。只要是鸣得起来的鸣,必是不平之鸣。因此,什么是不平,乃是首先必须弄清的问题。本文举出两条:一条是“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另一条是“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这两条概括起来,成为两句叹决词:“其皆有弗平者乎”,“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由此可知,“不得已”就是不平,“言”就是鸣;“郁于中”也是不平,“泄于外”也是鸣。合而言之,即是不平则鸣。这里讲的不平和鸣的范围较大,有政治的、学术的和文学的各个方面,但主要指文学的方面。不平是一种郁积,郁积到一定程度,即不得不喷薄而出,这就成为鸣。近代对文学创作的动力,有各种说法,有灵感说、性压抑说、苦闷的象征说等等。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说法之前,韩愈很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称之为不平说,却没有受到后人应有的重视。 第二点,鸣的主体,既是物,也是人。不平是普遍的,鸣则有物有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是指物;“人之于言也亦然”,这是指人。从自然界的现象,推及人类社会的现象。文中提到音乐,称金石丝竹等乐器为“物之善鸣者”,但在此上面说“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事实上也是指人。自然界的现象是陪衬,人类社会的现象方是本文所要论述的主题。“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这句话很重要,说明本文论述的范围,不是别的,必须是写成文字的“文辞”,亦即是文章(诗歌、散文都在其内)。因此,不论是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只要有“文辞”传世的,皆可称为“善鸣者”。善鸣者不仅“自鸣其不幸”,同时也“鸣国家之盛”。由此又可知,本文所说的“不平”,有的是作者个人的穷愁苦恼,有的也是作者对国家兴旺强盛的由衷热爱。这好像有矛盾,但在韩愈看来,二者是统一的,同样都是感受,同样都是创作的动力。因此韩愈的不平说,不构成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威胁;相反,倒是表现了对这个制度的拥护。在物与人之上,则是天。它是物与人的“不得其平则鸣”的主宰者,“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自然界的天,是浑浑噩噩的上帝;人类社会的天,则是人间帝王在天上的幻影。自然界的天,支配风雷雨电、四时运行;人间帝王则支配人的穷通蹇达、一生命运。韩愈在这篇文章中五处提到天的作用,说明他虽然看到人间的“不平”,但不含任何抗争意味,不存在与封建统治政权的对抗性矛盾,也不会有损他作为封建正统卫道士的地位。 关于这篇文章的写法,有几点可说: 一、通篇以“鸣”字为中心,围绕着“鸣”字发挥议论。六百多字的文章,用了三十九个鸣字,抑扬顿挫,起伏升降,离不开一个鸣字。文章第一句就是“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以此笼罩全篇,统领到底。中间叙物、人、声、言、文辞,重叠出现,交错历落,离奇恍忽,变化之妙,几乎使人目不暇接;但又位置秩然,章法谨严,无一句闲文。同一是鸣,各有不同的鸣法。 二、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孟郊鸣不平;但提到孟的地方,只有“始以其诗鸣”和“役于江南也”两句话。文章从咎陶、禹说起,历数历史上几十位有名的人士,称他们为“善鸣者”,最后落到孟郊身上,显示孟郊的身分,承负千钧的重量。说孟郊“始以其诗鸣”,这是抬高孟郊的诗人地位。但前面特为标出“唐之有天下”,而举出的“善鸣者”的名字,陈子昂、李白、杜甫等也都是诗人,似乎不能说孟郊“始以其诗鸣”。因此这里需要注意,文章在提到孟郊时所用的“其存而在下者”这句话。“存”,就是现在存世的人;“在下者”,就是处于下位的人。意思就是存世而处于下位的人中,孟郊是最能以诗鸣的人了。孟郊之下,又提出“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作为伴说。“尤”指“善鸣者”之尤,“从吾游者”这句话见得韩愈的自视不小。这三位“善鸣者”都在他的笼络之下。 三、韩愈的丰富的想像力,在这篇文章中得到充分的发挥,特别在描写自然界的“不平则鸣”中显示出来。如说“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接着便是描写风与水的相激、相梗与相炙。最令人惊叹的,是描写四时季节的鸣: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这些描写形象而又贴切,若用旧时评点家惯用的话,真可说“亏他如何想得出来”。写人的鸣,也极尽变化的能事,无一单调重复。说孔子之徒的鸣,是“其声大而远”;说庄周的鸣,是“以其荒唐之辞鸣”。但是对屈原,则说“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屈原鸣什么?鸣楚国之亡,还是鸣他个人的悲哀?都不直说。下面诸人或以道鸣,或以术鸣,或鸣国家之兴,或鸣时世之衰。对魏、晋、南北朝,则以浮、急、哀、肆作为这个时代“乱杂而无章”的鸣。对不同的鸣的不同的评述,事实上也是韩愈对各个时代与人物的评价,表明了他的看法与观点。为了突出孟郊的“始以其诗鸣”,而将在他之前的唐朝诗人的“诗”字隐去,只说“皆以其所能鸣”。李翱、张籍与孟郊,“三子者之鸣信善矣”,孟郊以诗鸣,李、张又以什么鸣呢?错综变化,叫人眼花缭乱,当然也给人以思考的余地。 “不平则鸣”论的提出,同儒家关于《诗经》的“怨刺”说很有关系,“怨”“刺”也是一种不平;同屈原的“发愤以抒情”说(《九章·惜诵》)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报任少卿书》)也很有关系,“发愤”即是“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即是“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但是他们都不及“不平则鸣”论说得那样透彻。一般认为,宋代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梅圣俞诗集序》)受“不平则鸣”论的影响。确实,本文说到“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强调了“穷”对于作品的催化作用。但是,这只是文章的一方面,还有一方面“鸣国家之盛”,与“穷”相反。倒是韩愈在另一篇《荆潭唱和诗序》中提出:“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说:“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同这似有更多的承传关系。 〔注〕金:指钟、镈(bó博)。石:指磬。丝:指琴、瑟。竹:指箫、管。匏(páo,跑):指笙。土:指埙(xuān宣),六孔的吹奏乐器,陶制。革:指鼓。木:指柷(zhù注)、敌(yú鱼),打击乐器。咎陶:咎,一作“皋”;陶,一作“繇”,唐虞时法官,《尚书》有《皋陶谟》篇。夔:唐虞时乐官。《韶》:乐名,相传帝舜所作。这里说夔假以鸣,似指夔所作。五子以其歌鸣:《尚书》有《五子之歌》。五子,一说是帝启的儿子兄弟五人,一说指帝启少子武观。伊尹鸣殷:殷汤宰相。《尚书》中《咸有一德》、《伊训》、《太甲》诸篇相传伊尹所作。周公鸣周:《尚书》所载《金滕》、《大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立政》诸篇为周公作。“《传》曰”二句:《传》指《论语》。“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是《论语·八佾》篇仪封人称赞孔子的话。木铎,金属制成的铃,铃舌为木制,故称。古代发布政令或教令,摇木铎召集群众。臧孙辰:即臧文仲,春秋时鲁国大夫。《左传》说他“既殁,其言立”。其言论散见于《国语》和《左传》。尸佼:战国时鲁人,著有《尸子》二十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