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辟雍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辟2雍周王朝爲貴族子弟所設的學校,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環爲名。亦作“辟廱”、“辟雝”、“璧雍”。東漢以後,僅爲祭祀之所。《藝文類聚》李尤《辟雍賦》:“辟雍巖巖,規矩圓方。”張衡《東京賦》:“春日載陽,合射辟雍。” 辟雍 辟雍bìyōng周天子所设的大学。四周以水环境,以节约观者。观者只能隔水而观。《大雅·灵台》四章:“於论鼓钟,於乐辟雍。”毛《传》: “水旋丘如璧曰辟。雍以节观者。”朱熹《集传》:“天子之学,大射行礼之处也。”《大雅·文王有声》六章: “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有不服。”毛 《传》:“武王作邑于镐京。”郑《笺》:“自,由也。武王于镐京行辟雍之礼,自四方来观者,皆感化其德,心无不归服者。” 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张氏曰: ‘灵台辟雍,文王之学也。’辟雍之在镐京者,武王之学也。辟雍至此,始为天子之学。” ☚ 溱洧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 辟雍 辟雍bìyōnɡ┃━ 西周所设的大学。《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新唐书·归崇敬传》:“古天子学曰辟雍。以制言之,壅水环缭如璧然;以谊言之,以礼乐明和天子云尔。在《礼》为泽宫,故前世或曰璧池,或曰璧沼,亦言学省。”汉·班固《辟雍诗》:“乃流辟雍,辟雍汤汤。”宋·黄庭坚《次韵冕仲考进士试卷》诗:“翟公辟雍老,薪槱茂棫朴。” ☚ 槐市 稷下 ☛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學校部 > 國家大學 > 辟雍 辟雍 bìyōng 亦作“辟廱”、“璧廱”。傳爲殷商天子之大學。四周有水,形如璧環,故稱。漢魏以後歷朝皆設辟雍,然其制多異。東漢光武帝建明堂、靈臺、辟雍、合稱“三雍”;北魏孝文帝時建明堂、辟雍。隋唐以降,辟雍亦爲太學、國子監之代稱。及至北宋,徽宗曾以辟雍爲外學,具有太學預科性質。至清乾隆時,於國子監内建辟雍,爲天子講學之所。《詩·大雅·靈臺》:“於論鼓鍾·於樂辟廱。”又《文王有聲》:“鎬京辟廱。”朱熹注:“張子曰:靈臺辟廱,文王之學也。鎬京辟廱,武王之學也,至此始爲天子之學矣。”《禮記·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後爲學。小學在公宫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廱,諸侯曰宫。”鄭玄注:“學,所以學士之宫。《尚書傳》曰:百里之國,二十里之郊;七十里之國,九里之郊;五十里之國,三里之郊。此小學大學,殷之制……辟,明也;廱,和也,所以明和天下。”孔穎達疏:“謂於此學中習學道藝,欲使天下之人悉皆明達諧和。”漢·班固《白虎通·辟雍》:“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禮樂、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圓又以法天,於雍水側,象教化流行也。”按《三輔黄圖》云周文王“辟雍”亦曰“璧廱”。參閱清·黄以周《漢太學辟雍考》、《宋史·選舉志二》、《清史稿·選舉志一》、《國子監志·辟雍志一》。 辟雍 辟雍bì yōng天子的学宫。蔡邕《独断》:“三代学校之别名;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天子曰~~,谓流水四面如璧,以节观者。”也作“璧雍”。《后汉书·崔骃传》:“临雍泮之恢儒”李注:“天子~~,诸侯宫。~~者,环之以水,圆而如璧也。” 辟雍解剖部位。名词。出《洞玄子》。指大阴唇。 辟雍商周时为天子所设大学。《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东汉以后,历代设为皇家祭祀之所。惟北宋末年设为太学的预备学校,徽宗崇宁元年(1102)于汴京城南置,亦称太学之外学。收纳各路贡士三千人,原太学外舍生也转入此学。每年进行考核,合格者升入太学。设四讲堂,分一百斋,每斋三十人。由国子监祭酒总管,另置司业、丞各一人,博士十人,学正、学录各五人。三年,置辟雍大司成一人,四年改为太学大司成。宣和三年(1121)罢,其学生归入太学为外舍生。清代又作为皇帝讲学之所。乾隆四十八年(1783),在国子监内彝伦堂之南建辟雍,以为皇帝临雍之所。参见“临雍”。 辟雍 辟雍西周天子所设的大学,参见“西周国学”。《礼记·王制》: “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辟雍“作池以环之” (象四面环水如璧玉似的房子),故名(辟与璧通用,雍即天子读书处)。 ☚ 西周国学 泮宫 ☛ 辟雍 辟雍传说西周时期天子设于王城的大学称为辟雍。《礼记·王制》云:“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东汉以后皆置,皆为祭祀之所。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为了扩大太学的规模,在京师南郊另建一所校园,作为太学的外舍,仿照传说的西周天子之学,称为“辟雍”,亦称为“外学”。辟雍作为太学的外舍,设有辟雍司成、司业、博士、学正、学录、学谕、斋长、斋谕等学官与职事。学生定额三千人。各路州府所选贡生徒,初皆入辟雍,经试补方可升入太学内舍、上舍。宣和三年 (1211年) 废。 ☚ 太学 国子学 ☛ 辟雍 辟雍古代的一种礼制建筑。这种建筑形式源于西周,《礼记·王制》中就有“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裬宫”的记载。辟雍之名,据东汉蔡邕《明堂月令论》所记,乃“取其四面周水,圜如璧”。西汉班固在《白虎通》中释曰:“辟者,璧也。象壁圆又似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后来许多朝代皆按这种规制建设辟雍,有时,皇帝也“临雍讲学”。东汉著名学者王充就曾“诣太学,观天子临辟雍作《六儒论》”(《后汉书·王充传》)。北京国子监(现已改为首都图书馆)正中的辟雍,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24年)。主体大殿形制为重檐黄瓦四角攒尖顶,平面为正方形,边长约十七米,面阔和进深皆为三间,室内没有柱子,四角用巨大的抹角梁,架在金柱抱柱之上,支承着庞大的天花板,气势庄严。殿四周有深约二点三米的围廊。殿下为一三十五点五米见方的白石包砌台基,四面环以池水,池岸四周配以白石栏板,东南西北四面各架三孔梁式平桥一座,每座长十二米,宽七米,构成所谓的“辟雍圜水”。辟雍殿前檐有乾隆御书立额“辟雍”二字,蓝质金字,鲜明醒目。殿内有横额“雅涵于乐”,两旁竖额“金无明宅于兹,天邑万年今大备;虞夏殷阙有间,周京四学古堪循”。乾隆五十年 (1785年) 二月上丁,释奠先师孔子礼成,遂亲临辟雍讲学,史称“临雍”。之后,嘉庆帝和道光帝也曾来此“临雍讲学”。在当时,圜桥倾听的满、汉、蒙族的大臣官员,皆翘企耸跃,頫首悦心。 ☚ 敬一亭 中岳汉代三阙 ☛ 辟雍 辟雍西周王室教育机关。亦作 “壁雍”。设于王城。《礼记·王制》: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蔡邕《明堂月令论》: “明堂者,……取其四面周水,圆如璧,则曰辟雍”。西周辟雍一谓学宫,王子与其近侍学射于此,王与其臣工亦时弓射于此。《韩诗说》: “辟雍者,天子之学。” 既为王室子弟学习之所,亦为养老、选士、释奠、献俘等活动要地。辟雍随 “六艺” 教育内容的分科,建筑亦有变化,发展为整齐对称的四合院式课堂,按方位与教学内容而别名,东面称东序,又叫东胶或东学; 西面称瞽宗,又叫西雍或西学; 南面称成均,又叫南学; 北面称上庠,又叫北学; 中间称太学,又叫中学,总名为辟雍。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学生按季节轮流到瞽宗学礼,到上庠读书,到成均、东序学习乐舞和射艺。东汉以后,辟雍均设,以存古制,仅为祭祀之所。 ☚ 太学 泮宫 ☛ 辟雍 辟雍位于安定门内国子监内。为国子监的中心建筑,乾隆四十九年(1784)冬建成。平面呈正方形,深广各17米余,四角攒尖重檐鎏金宝珠顶,黄色琉璃瓦覆盖,四面设门。四周圆形水池环绕,池周汉白玉栏杆围护,池岸置喷水龙头四个,池上架石桥四座通向四门。“辟雍”原是西周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名,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之意。又作“璧廱”。《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清代所建,用为清帝至国子监讲学处。 ☚ 国子监 古观象台 ☛ 辟雍西周时期(约前11世纪~前771年)由天子亲自主办的大学。《礼记·王制》 中记载:“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 西周教育发达,天子所设大学颇具规模,有五学之称,即北学上庠,东学东序,南学成均,西学瞽宗,中学辟雍。其中以辟雍地位最尊,水平最高,故西周天子大学又统称为 “辟雍” 。又因其依水而建,四面环水,初为水上习射的地方,也称“大池” 、“泽宫” 、“射庐” 。辟雍既是教育的场所,又是进行政治、祭祀活动的地方。通常贵族子弟在此学习、习射、演武、庆功、献俘,进行祭祖等活动。东汉(25年~220年)以后,历代仍有辟雍,但多为宗教祭祀之地。北宋设辟雍为太学的预备学校,清代则为临时讲学之所而设于太学之旁。 辟雍亦称“辟廱”、“辟雝”、“璧雍”。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礼记·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廱。”秦、汉时为帝王行礼的场所。东汉应劭《汉官仪》:“辟雍去明堂三百步。车驾临辟雍,从北门入。三月、九月皆于中行乡射礼。辟雍以水周其外,以节观者。”因其圜如璧,故名。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为大学的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仅有祭祀之处。 辟雍❶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辟(bi),璧也,辟雍四周有水,形如璧环,象教化流行。 辟雍官学名。(1) 西周时周王直属的大学。设立在王城的南郊,四周有水环绕;中间高地建有厅堂式的草屋,叫做明堂;附近有广大的园林。园林中有鸟兽聚居,水池中有鱼鸟集居。学生都是西周王室的子弟和贵族子弟。一般是十五岁入学,修业九年,到二十四岁时毕业。教育内容是“礼、乐、射、御、书、数”,合称“六艺”。六艺之中,又以礼、乐、射、御为主。这是因为西周的统治者所要求的统治人才必须具备统治奴隶的才能和作战的本领。西周统治者要用礼、乐来巩固内部组织和统治民众,也要用武力来镇压民众的反抗。所以课程中首要的是礼、乐,其次是射、御。因为当时使用的主要武器是箭与兵车,所以就需要训练使用战车和弓箭的甲士,这种甲士又只能由贵族充任。所以贵族子弟在大学里必须学习射箭和御车。书、数则是由于社会生产、文化的发展而增加的教育内容。西周当时是政教未分,官师合一,辟雍由负责祭祀、典礼之事的礼官——乐正负责。有师氏、保氏、乐师等担任教师之职,师氏本来是高级军官,由于射是辟雍的主要教学内容,属于军事训练性质,就得由师氏来兼任,西周后期乐官也开始称为师,正因为西周教育处在官师合一的阶段,学校不是专设的教育机构,所以辟雍同时也是贵族成员集体行礼、集会、聚餐、练武、奏乐之处,实际上就是当时贵族公共活动场所。不过在辟雍中举行的政事活动常和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周王常率领贵族在辟雍举行各各典礼,如乡饮酒礼和射礼。乡饮酒礼在于尊重老年人,乡射礼在于奖励有武功的人和练武,用以加强贵族的团结,并起到教育贵族子弟的作用。辟雍还举行献俘的庆功典礼,其目的是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和激发贵族子弟习射、习御的积极性。西周后期辟雍逐渐分为东西南北中五院:环水之处为中院,称为辟雍,举行典礼与集会都在这里;水南为南院,称为成均,为习乐之处;水北为北院,称为上庠,为习书、算之处;水东为东院,称为东序,为习射之处;水西为西院,称为瞽宗,为演礼之所。五院以辟雍居中为最尊,成均在南亦尊,故统五院可名为辟雍,亦可名为成均。(2) 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于汴京城南郊建立辟雍,外圆内方,有屋一千一百七十二楹,为太学的外学,诸路贡士先入外学,员额三千人,原属太学的外舍生也转到外学学习。其性质犹如近代大学的预科。每年进行考试,合格者升入太学。外学有四个讲堂,学生分成一百斋,每斋三十人。置辟雍司业、丞各一人,博士十人,学正、学录各五人,总领于国子监祭酒。三年(公元1104年)置辟雍大司成一人,次年改为太学大司成。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罢辟雍,学生归入太学为外舍生。 辟雍官学名。 职源与沿革西周学校有辟雍之名(《金文丛考·周彝中之传统思想考》引《麦尊》)。北宋崇宁元年八月二十七日于京师南薰门建外学,称辟雍,于三年建成,宣和三年二月二十日罢(《玉海》卷112《崇宁辟雍外学》、《宋会要·职官》28之22)。 编制辟雍外圆内方,学舍1872间,分四讲堂、一百斋,招收外舍生三千人。官属有大司成(后改为太学大司成)、司业各一员、丞一员,有辟雍博士、辟雍学正、学录,及职事学谕、直学等(《宋史·选举志》3、《宋史·职官志》5《国子监》)。 别称外学。《宋史纪事本末》卷28《学校之制》:“(蔡)京又请建外学。乃诏即京城南门外营建,赐名‘辟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