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故称贬官为左迁。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侄孙湘即韩湘,长庆三年(823)进士,是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

韩愈《论佛骨表》是一篇正气凛然的名文。文中说: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这首诗和这篇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前两联写“左迁”,一气贯注,浑灏流转。“贬”的原因是“奏”,“奏”的本意是为国“除弊”,可见“贬”非其罪。然而“朝奏”而“夕贬”,处罚何其迅急!一贬就贬到“八千”里以外,处罚又何其严厉!那么“九重天”虽高而不明,也就意在言外了。第三句理直气壮地声言“欲为圣明除弊事”,表明并未因受严谴而有丝毫悔“罪”之意。第四句更以反诘语气强调“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的决心,其刚正不屈的风骨宛然如见。“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圣明”与“衰朽”、“欲……除弊事”与“肯……惜残年”,强烈对比,高度概括,扩大和加深了诗的内涵。

后两联扣题目中的“至蓝关示侄孙湘”。作者远贬,严令启程,仓猝离家;而家人亦随之遣逐,随后赶来。当诗人行至蓝关时,侄孙韩湘赶到,妻子儿女,则不知尚在何处。作者在《女挐圹铭》中追述道: “愈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女挐年十二,病在席。既惊痛与其父诀,又舆致走道撼顿,失食饮节,死于商南层峰驿。”了解这些情况,便知“颈联纯作景语”、“境界雄阔”之类的赏析并不确当。颈联上下句各含两个子句,前面的子句写眼前景,后面的子句即景抒情。“云横秦岭”,遮天蔽日,回顾长安,不知“家何在”? “雪拥蓝关”,前路险艰,严令限期赶到贬所,怎奈“马不前”!“云横”、“雪拥”,既是实景,又不无象征意义。这一联,景阔情悲,蕴涵深广,遂成千古名句。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结,在章法上,又照应第二联,故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

全诗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而又有新创。前两联大气盘旋,“以文为诗”而诗情沉郁,开宋诗法门,影响深远。因韩湘被附会为“八仙”中的“韩湘子”,故此诗或绘为图画,或演为戏曲小说,流传更广。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诗鉴赏、诗意解析和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敢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孟县)人。贞元八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祭酒,官至吏部侍郎。他任监察御史时曾上书请宽关中民徭,结果被贬为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他随从裴度平定淮西藩镇吴元济之乱,出了不少谋策。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迎佛骨入禁中,他又上书谏阻,触怒皇帝,几乎被处死刑,后贬为潮州刺史。韩愈的思想比较复杂,他反对迷信佛教,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六朝以来淫靡的文风,反对骈体文,提倡古文运动,但他却又支持宦官俱文珍一伙的势力,反对王叔文等人的政治革新派,以维护儒家道统为己任,等等,都表明他是一个很矛盾的人物。韩愈的散文成就更大。他的诗力求新奇,印象强烈,但有时“以文为诗”,有些流于险怪。

韩愈在文艺理论上是主张不平则鸣的,他说: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送孟东野序》)他的这篇愤慨朝奏夕贬的诗,就是“不得其平则鸣”的代表作。

唐宪宗李纯在元和十四年要把一块佛骨迎入禁中,准备了十分隆重的礼仪,要工农民众和文武百官焚香顶礼,跪路迎接。一向就反对佛教迷信的韩愈,上书皇帝,直言相谏,在奏书《论佛骨表》中,大胆指斥皇帝之所好所为,是“伤风败俗,传笑四方”。唐宪宗见奏表非常恼火,下令杀掉韩愈,由于有裴度、崔群的齐力挽救,韩愈得免死罪,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从长安去贬所的途中,路经商县西北的蓝关,遇见了一场大雪,使征马难行,这时韩愈想到自己因革除弊政被贬,孤忠激愤,慷慨难平,加上贬途的阻难,更感悲伤,满腹怨情无处诉,偏巧在蓝关遇见了自己的侄孙韩湘,韩愈把过去的不平,仍有的忠直,眼前的困阻,未来的失望,都以诗的形象概括,写给了自己的亲人。

诗的首联从朝奏夕贬展开,这是写被贬之速。韩愈朝进奏章,劝阻迎接佛骨,晚上就接到了被贬潮州的上旨。这样对比因果的联系,把皇帝决断的经率,闻忠言而逆耳,以及专断寡恩的特点,都强烈地表现了出来。在君主专制制度下,臣奏君贬是常事,特别是犯颜进谏更多受贬。然而中国历史上的一些忠直耿介之士,特别有一种“临危不爱身”的品质,他们都与屈原一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里的韩愈也有这种精神。但韩愈进谏当天就得贬,这是他前所未料的。对于被贬之速,韩愈抒发了激愤不平,中心点在于因由果报的时间之速。所以两句诗虽是直接流利的事态叙述,但内里却充满了怨责之情。

韩愈在诗的第二联中写的是被贬之冤。把朝奏夕贬的不平之愤又推进了一步。诗中表明,自己谏迎佛骨的表章,动机完全是一片忠心, “欲为圣朝除弊事,敢将衰朽惜残年!”忠心为国,得到的是贬谪远州,这是无过之贬,所以是使人不能不激愤的。韩愈虽未料到朝奏夕贬之快,但对于强谏必然遭贬,却是早有准备的,那时就曾想,为了扫除朝廷里的弊事,自己不应苟且偷安,不敢因年老体衰而顾惜余生。韩愈“除弊事”有这种准备,并不意味着得此贬谪则可以心安理得,他在情绪中流露出,把一个怀有忠心、敢除弊事的老臣贬谪远方,是极度不公的,失望、愤怨,无可奈何的心情溢于诗外。

第三联写的是被贬之途。韩愈离开长安到了蓝田关,这时回望长安,眼中只见终南山上层云横遮,京城被阻断在远处,心中一片迷茫,不知“家”在何处。“家何在?”有身家无寄的渺茫感,有见逐于朝廷的失意感。而“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则是借景物以寓深情。大雪阻路,马难前行,这是自然实景,这景况出现在韩愈眼前,正好可以寄托韩愈当时的情感。诗人留恋长安,不忍离去,路上的雪拥马驻,正是人的内心意向的物态表现。所以直接看字面表现,好象是马不愿前行,实际正是人不愿前行的外化描写。这两句诗是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它在韩愈诗中是很有艺术地位的。

第四联写的是被贬之悲。韩愈在蓝关偶然遇见了侄孙韩湘。这患难途中的亲人相见,诗人认为是有意的,是韩湘对韩愈有惜老怜贬之意,但韩愈也把它看成似有天意支配,让韩湘来给他的悲剧作一个收结: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中途上就说出了人到去处才可能说下的遗嘱,生时就料到了必将如何死去,岂非人生之至悲大痛!

在韩愈的诗作中,这是一首最动感情的诗,加上作为律诗的对仗工整、韵脚音节响亮,另兼,虽然愁思浓重,然而诗的意境却开放得很远,因而诗的动情力很强。


古代诗歌之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全译、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2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3!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4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5

【注释】

1.左迁降职,贬官。古代以左为卑,右为尊,故有此说,蓝关:即蓝田关,在今陕西燕田县东南。湘:韩湘,是韩愈侄子韩老成的儿子。

2.一封:即一封奏章,指《论佛骨表》。九重天:指皇宫。潮阳:唐时为潮阳郡,郡治在今广东省潮阳县。

3.圣明:臣子颂扬君主的称呼。弊事:弊政,此处指迎佛骨事。肯:岂肯。将:因。

4.秦岭:即终南山。山脉连绵,东起今河南省陕县,西至甘肃天水县,连绵数百里,横亘关中南部。

5.瘴江:泛指岭南河流,岭南多瘴气,能使人生病。潮阳地处岭南,故称。、

今译

早上,我的《论佛骨表》呈到皇帝面前,

晚上,我已被贬到潮洲,路远八千。

本欲为圣明皇上革除弊政,

怎能怜惜自己的衰朽残年。

乌云漫漫,在逶迤的秦岭山脉横亘,

望不到我熟悉的家园。

积雪皑皑,簇拥着蓝田关,

马儿呵,也裹足不前!

你远道而来,定有深深的用意,

收拾我的尸骨,在那瘴气弥漫的江边。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3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