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革命根据地财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革命根据地财政 革命根据地财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战时财政。它们基本任务是: 保障革命战争和人民政府供给,动员更多的力量争取战争胜利; 贯彻新民主主义政策,调节各阶级收入,扶持私营经济、合作经济、公营经济的发展。在1927—1937年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初期,革命根据地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没收土豪资产和战争缴获的财富。其后在根据地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开征土地税、工商税和发行公债。在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合理筹粮筹款是根据地财政所实行的基本政策。1941年国民党政府停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经费后,根据地开展了生产自给运动,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精兵简政、厉行节约、艰苦奋斗、反对浪费、军民兼顾、公私两利等政策。在1946—1949年的第三次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地财政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战争初期,财政极端困难,各解放区继续贯彻精兵简政,酌情减轻民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并实行统一领导,分散经营,军民兼顾,公私兼顾,生产和节约并重等项原则。中国人民解放军在1947年7月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后,革命根据地财政上出现了转机。当时根据地在财政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对未进行土地改革的新解放区,农业税实行累进税制度; 对已实行土地改革的老解放区,农业税实行比例税制; 并开征了货物税、房地产税、印花税、工商所得税; 此外,国营经济上缴利润,没收敌伪汉奸和战犯的财产,也属财政收入的一种来源。财政支出则集中支援解放战争、输送物资供应前线,直至取得全国 (除台湾省外) 胜利。 ☚ 革命根据地经济 革命根据地货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