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革命文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革命文学 革命文学指以无产阶级思想为指导,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文学。1923年,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沈泽民等早期共产党人首先提出革命文学的主张。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会集在上海创造社、太阳社等文学团体的一批革命作家,突破国民党政府的重重禁令,重新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并大力加以倡导。1928年曾开展过大规模的讨论,提高了革命作家的马列主义水平,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为中国左翼文艺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 湖畔诗派 语丝派 ☛ 革命文学 五四运动后主张为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事业服务的文学。1923年后,中国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瞿秋白等,以《新青年》、《中国青年》、《觉悟》等刊物为阵地。首先提出“革命文学”口号。1924年起出现春雷社等提倡革命文学的团体,揭示“生活创造艺术,艺术是生活的反映”,提出新文学应尽情地揭露黑暗。“引起人们的不安,暗示人们的希望”。五卅运动前后,郭沫若、茅盾等大批作家纷纷投身实际革命斗争,进一步提出革命文学主张。1928年在《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太阳月刊》等刊物上展开大规模讨论,初步认识到文学有阶级性,文学应为革命服务,革命作家应确立无产阶级立场和世界观,应以工农大众为服务对象,从而推动了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标志革命文学跨入新的发展时期。 革命文学20世纪20年代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革命事业服务的文学。1923年共产党人邓中夏、恽代英等首先提出。1926年郭沫若、蒋光慈等再次提出。1928年正式倡导,并展开广泛讨论。促进了革命文学的发展,为“左联”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革命文学 革命文学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文学家提出的一种口号。1923年到1926年之间,邓中夏、恽代英、萧楚女、瞿秋白等宣传马克思主义文学主张,提出了革命文学的理论,倡导文学为民主革命服务。1926年郭沫若发表了 《革命文学》一文,提出革命文学就是 “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写实文学。” 1928年初,创造社和太阳社的郭沫若、成仿吾、蒋光慈等又分别发表《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关于革命文学》 等文,正式倡举革命文学,以摆脱资产阶级思想的羁绊,自觉地把无产阶级的文学活动和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结合起来。这一口号的提出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支持。但在革命文学阵营内部就其中一些具体问题展开了热烈的争论。通过论争,扩大了革命文学的影响,促进了文艺界对革命文学的注意,为后来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论争也存在严重不足。由于创造社、太阳社成员的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倾向,极其错误地把鲁迅当做主要批判对象,并且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社会实际和文艺问题过程中产生一些偏颇。 ☚ 乡土文学 孤岛文学 ☛ 革命文学 革命文学20年代无产阶级的文学主张。由早期共产党人如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沈泽民等于1923年提出。他们在《新青年》、《中国青年》、《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发表的文章中,要求作家投身实际斗争,获得革命感情,创作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激发国民精神、为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运动服务的文学作品。1924年开始出现专门提倡革命文学的社团,如上海的“春雷社”、杭州的“悟悟社”等。1925年“五卅”运动后,创造社等社团也积极鼓吹革命文学,并在其影响下出现了直接反映革命斗争的文学作品,如蒋光慈的诗歌《哀中国》和小说《少年漂泊者》、《鸭绿江上》等。它为1928年后兴起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奠定了基础。 ☚ 湖畔诗社 语丝社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