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 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又称丙型肝炎。是指经血清学检查排除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及其他可引起肝脏损害的病毒感染,由尚不甚清楚的病毒所致的肝炎,故以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来命名。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传播方式与乙型肝炎相似,主要是经血和血制品传播。最近研究表明,亦可经粪—口途经传播。症状表现类似乙型肝炎,症状一般轻,黄疸型病人约占1/3。其慢性肝炎发生率较乙型肝炎为高。诊断主要建立在实验室检查排除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等后确立。一般治疗同其他病毒性肝炎。目前尚缺乏满意的预防方法。对供血者进行严格的输血前检查。注射用具的消毒和使用注意事项同乙型肝炎。 ☚ 乙型病毒性肝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 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 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feijia feiyixing bingduxing ganyan又称丙型肝炎。是指经血清学检查排除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及其他可引起肝脏损害的病毒感染,由尚不甚清楚的病毒所致的肝炎,故以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来命名。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传播方式与乙型肝炎相似,主要是经血和血制品传播。最近研究表明,亦可经粪——口途径传播。症状表现类似乙型肝炎,症状一般轻,黄疸型病人约占1/3。其慢性肝炎发生率较乙型肝炎为高。诊断主要建立在实验室检查排除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等后确立。一般治疗同其他病毒性肝炎。目前尚缺乏满意的预防方法。对供血者进行严格的输血前检查,注射用具的消毒和使用注意事项同乙型肝炎。 ☚ 乙型病毒性肝炎 细菌性痢疾 ☛ 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non-A non-B; hepatitis non-A non-B virus亦称丙型肝炎。指经血清学检查排除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等引起肝脏损害的病毒感染。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但转化成慢性肝炎率较乙型肝炎为高。治疗同其他型肝炎。 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 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除甲型及乙型外,尚有一些是由另一种或一些尚不甚清楚的病毒引起,经血清学检查排除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巨细胞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及其他可引起肝脏损害的病毒感染,被命名为非甲非乙型肝炎。又称丙型肝炎,但由于此型肝炎病毒可能并非一种,故在病原尚未被分离、特性尚未完全了解以前,仍以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命名为宜。 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虽未被分离出,但可连续感染猩猩引起实验性肝炎。取自受染动物的肝活体组织检查,超薄切片在电镜下可见两种形态颗粒。一种在肝细胞核内,病毒样颗粒呈球形,集聚成簇状(H株)。第二种颗粒出现在肝细胞胞浆内,呈双膜管状(F株)。以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血感染猩猩,实验动物肝脏中仅出现上述两种形态颗粒中之一种。如将两种颗粒混合感染黑猩猩,则可在同一动物中见到两种形态。如果先感染一种后,再感染第二种也可取得成功。这说明两者之间没有交叉保护。 以来源不同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感染材料,感染和交叉攻击黑猩猩,观察到黑猩猩可于感染一次非甲非乙型肝炎并恢复后,又发生第二次非甲非乙型肝炎。肝活体组织检查显示第二次的肝炎确为又一次的急性感染。 临床上注意到有的病人先后发生两次非甲非乙型肝炎,从患病过程及肝活体组织检查看,第二次不似第一次非甲非乙型肝炎的复发。此外,非甲非乙型肝炎潜伏期变动范围大,虽多数病例为6~9周,但潜伏期短者3~5周,最短14天,潜伏期长者11~12周,最长25周,这些事实都提示存在一种以上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的可能性。 由于尚未找到特异的、普遍公认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抗原抗体系统,故流行病学调查受到很大限制。用敏感方法检测HBsAg筛选献血员以后,目前输血后肝炎,80~90%为非甲非乙型肝炎。本病的传播方式与乙型肝炎相似,主要是经血和血制品传播。血制品如凝血因子Ⅱ、Ⅷ、Ⅸ、Ⅹ,纤维蛋白原,血小板,洗或未洗过的红细胞,皆可能被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污染而具有传染性。输用职业卖血人的血,非甲非乙型肝炎发病率比采用志愿献血人血高5~10倍。输血次数越多,输血量越大,非甲非乙型肝炎发病率越高。受血者发生非甲非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与供血者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也有关。供血者血清转氨酶水平高、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也增高。 本病也可经输血以外途径传播。10~20%非甲非乙型肝炎呈散发,病人无输血历史,其传播途径尚不清楚,但针刺肯定是传播方式之一。最近研究表明,非甲非乙型肝炎可经粪-口途径传播。 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急性病人发病前约12天已有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血症,并持续至发病后。慢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的血可使猩猩受感染,故慢性病人也有传染性。猩猩急性感染后,其血清转氨酶升高持续可达18个月以上,有的于接种16个月后仍具有传染性,与人感染后的表现相符。此外,对有传染性的供血者进行回顾性调查,表明多数为无症状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至于无症状病毒携带持续的时间,目前尚无定论,但经动物试验证明至少可达6年之久。 本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尚不清楚,其实际发病率各地虽有不同,但在病毒性肝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引起人们的关注。近年有些地区发病有上升趋势。非输血后的非甲非乙型肝炎散发病例在不同国家肝炎住院病人中占13.1~54.8%。美国6个城市登记的散发性肝炎298例中,非甲非乙型占31%。我国初步调查结果也相近似。日本散发性肝炎中非甲非乙型较甲型及乙型为多。本病多见于青少年和年轻成人。 本病临床表现类似乙型肝炎。症状一般轻,但肝功能酶的异常持续较长时间,达数月至一年以上。黄疸型病人约占1/3。对急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病人随访,并定期行肝活体组织检查,发现其慢性肝炎发生率较乙型肝炎为高,尤以慢性活动性肝炎多见。 诊断主要应建立在实验室检查排除甲型肝炎、乙型肝炎、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等感染的基础上。本病无特异治疗,一般治疗同其他病毒性肝炎。 目前尚缺乏满意的预防方法。非属必要应尽量避免输血及减少输血次数。供血员应尽量采用志愿者,献血前查血谷丙转氨酶。注射用具的消毒和使用注意事项同乙型肝炎。血清免疫球蛋白预防的效果报告不一,尚待进一步研究。 ☚ 乙型病毒性肝炎 淤胆型病毒性肝炎 ☛ 000106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