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青铜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青铜器 青铜器青铜铸造的器具。青铜是红铜与锡的合金,熔点较低,硬度较大, 便于铸造, 因颜色青绿,故称。相传夏朝即开始冶铸,经过商朝、西周直到春秋时期,青铜工艺不断发展,产生了无数珍品。战国时期,逐渐为铁器所取代。种类繁多,按用途可分为容器、饰物、乐器、兵器、生产工具、货币等,容器亦常用作礼器。其特点为:质地坚韧,色泽灿烂;造型端庄,厚重华丽;纹饰大方,优美质朴。 ☚ 金属 方彝 ☛ 青铜器 中国是最早铸造青铜器的国家。考古发现表明在距今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已注意到铜的使用。西安半坡、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红铜片可说是中国最早的铜器遗存。至商周则出现了中国青铜器艺术第一个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 陕西位于商代疆域的西部,境内分布着几个重要的方国。至西周陕西则为王基所在,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陕西在中国青铜文化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概括起来陕西商周青铜器有以下六大特点:第一,数量大。据统计,解放后至1985年的36年中,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三千余件,其中有铭文者七百二十六件。同期全国出土有铭商周铜器两千三百多件(含陕),陕西约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第二,长篇铭文多。仅吴镇烽先生所编《陕西全文汇编》就收录历代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铭文1037篇,其中一百字以上的长篇巨制七十二篇,占总数的百分之七,而占全国历代出土百字以上商周铭文铜器的一半。其中周原出土的西周毛公鼎(现藏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共四百九十七字,为两周之冠,史墙盘二百八十四字,是建国以来出土西周青铜器铭文字数最多者。第三,西周宗庙重器和玉器多。如淳化大鼎、康季鼎、毛公鼎、外叔鼎、大盂鼎、多友鼎、大克鼎、天亡簋、利簋、何尊、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等。这些铜器形体高大,造型美观。多铸长篇铭文,为贵族宗庙重器。王器有历王㝬簋、王作仲姜鼎、王簋、王伯姜鬲等等。第四,西周断代标准器多。明断时代是考古研究的第一要义,也是发掘利用考古资料的前提和基础。西周金文是研究西周史的第一手珍贵资料。但对于许多有重要史料价值而本身没有明确纪年的铜器就必须通过各个王世的标准器及相关器物进行比较考察,根据器物的型制、纹饰、铭文风格,结合部分铜器出土的层位关系和器物共存关系,将一件无纪年的铜器年代基本确定。陕西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大家公认的标准器很多,几乎每一个王世都有,如武王世的利簋、天亡簋,成王世的何尊,康王世的叔鼎、叔卣、大盂鼎、小盂鼎、折尊、折觥,昭王世的𫍭鼎,穆王世的登卣、长田盉,共王世的墙盘,懿王世的即簋,孝王世的克镈、师克𪾔,夷王世的克鼎、禹鼎、多友鼎,厉王世的虢仲诸器,宣王世的兮申盘等等。第五,青铜器窖藏特别多。目前已知历代共发现七十二处,这是绝无仅有的。这又说明两个问题,首先是陕西关中系西周王朝国都所在。当时周原、丰镐一带贵族聚居,经济发达。其次说明厉王奔彘和平王东迁时,周原和镐京遭到很大破坏,周族显贵仓皇出逃后,再也没有回到故土,启出原来的窖藏。这些窖藏有一个共同特色,即它们都在当时的建筑基址旁,一个窖穴同属一个家族。如周原扶风庄白一号窖藏一次出土一百零三件铜器,其中有铭铜器七十四件,着名的多达二百八十四字的史墙盘即在其中。根据铭文可考订出微氏家族七代世系。第六,商代铜器多方国之物。陕西商代铜器遗存可分为四大区域。陕北的绥德、清涧、子长、吴堡、延长、延川一带出土的蛇头铜剑、马头刀等与山西石楼保德等地商代铜器别无二致,两地隔黄河相望。当属于鬼方、土方或𢀛方文化;陕西城固从1955年至1981年出土商代铜器十三批、共五百三十件。其礼器与中原商文化相同,兵器中三角形戈、双龙纹戣、人面纹斧、面具等则不见于中原而接近于四川新繁水观音等早期蜀文化遗物。北大考古系李伯谦教授推断此为早期蜀文化遗存。这里当是蜀族最早的活动区。到西周时期,蜀人才转徙至四川成都;西安以东出土的商代铜器与中原相同,不具自身特点,说明商代关中东部曾是商代直接统辖地区;西安以西商代铜器,如乳钉纹簋、方座簋与中原商文化不同,当为先周文化遗存,说明关中西部当时为商代周方国辖地。 陕西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总字数逾三万字,相当于两部今文《尚书》,对重建校正商周历史有重要意义。其铭文内容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方面:(1)有关政治方面的内容:如临潼出土利簋,铭文仅三十二字,记载了武王伐纣灭商的重要史实,为西周最早的青铜器。何尊记载了成王五年营建成周(洛阳)的情况。(2)有关经济方面的材料。此类内容最多,如折觥、永盂、大克鼎等记载周王赏赐土地的内容。周原歧山董家村出土裘卫四器记载共王时期土地交易的事情。卫盉记载裘卫第一次用价值八十朋贝的一件玉璋换得矩伯十田土地,第二次用价值二十个朋贝的几件玉器换得矩伯三田土地。散氏盘记载了失散两家田邑交换之事,双方有许多官员参加。在划定田界时,利用山、川、路、树等自然标志,双方宣誓信守契约。铭文说明西周中期以后土地可以转让,土地私有化已开始。全文中还常见赏赐奴隶的记载,如大盂鼎记载周王一次赏赐贵族奴隶两批一千七百二十六人。舀鼎记载五个奴隶价值仅相当一匹马和一束丝。(3)关于军事方面的内容甚多,如小盂鼎详细记载了康王时盂受命征伐鬼方的情况,多友鼎、虢季子白盘记载了周对猃狁作战的史实。另外在其他铭文中还有伐楚荆、御淮戎、克鄂国等等重要内容。诸多材料对研究周王朝与周边方国的关系、周军队的组织、战争规模与作战方式都有极高价值。(4)涉及法律方面的铜器铭文。有的记载民事契约形成过程,有的铭文本身就是一个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西周诉讼程序和审判制度。如五祀卫鼎、舀鼎等。(5)西周礼仪完备繁缛,金文记载颇多。如天亡簋记录了王室祭祀大典,何尊记载训诰仪式。(6)商周之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上自王室下至一般贵族都要祭祀自己的祖先。商周青铜器铭文特别是西周中期以前的铭文,几乎皆与祭祀祖先有关。(7)很多铜器铭文,文字精悍,层次分明,韵文散文互见,既是学术价值很高的史料,又是古典文学的佳作和书法艺术的杰作。(8)青铜器铭文还记录了西周奴隶全贵族通过联姻来巩固自己家族和宗族的权势和地位等等。(参见《陕西商周青铜器的出土与研究》,《考古与文物》1988年5、6合期) 秦青铜器总的来讲远无法与青铜器鼎盛的西周相比。秦孝公之前的秦国各时期青铜器较为集中地出现在关中地区一批等级较高的墓葬和窑藏中,数量最多的是小型兵器,如弩机、戈、矛、箭、镞、削等。其次是铜容器和其他各类生活用器、生产工具及明器等,如鼎、簋、壶、甗、盘、𠤷、敦、钫、豆、鬲、盂、蒜头壶、盆、带钩、斧、凿等。另外还有一部分铜器则出于建筑遗址和车马坑,主要是各种建筑构件、车马器和装饰品等。以上铜器都有较浓厚的西周风格,但应该说与两周铜器的差别还是很大的。西周时期铜器类型多,器型大,厚重精良,纹饰华丽,使用广泛。而秦国铜器数量少、类型少、质地大都较薄,有一部分秦国青铜器继承了西周青铜器纹饰和铭文风格,铸造精良,但大多数器表纹饰简陋而素面无纹。从王室贵族到下层平民都普遍使用西周青铜器,而秦国青铜器仅供上层统治者和平民价层的族内首领享用,一般平民使用青铜器的情况近于没有。既使用,也是青铜带钩、带扣之类的小件。之所以如此,可能是由于秦国限于关中,铜原料短缺。一直处于战争状态,限制了对青铜手工业的投入。未必是青铜制造水平很低。宝鸡县太公庙村发现的秦武公(前697—前678)钟和镈、凤翔高王寺铜器窖藏的“宴射壶”等可以为证。秦公镈为大型青铜铸器,造型精美,器身两侧的扉棱由九条夔龙及一凤鸟蟠曲而成,舞部一龙一凤回首顾尾,镈身饰有蝉纹、凤纹、窃曲纹和菱形条带纹等;秦公钟上亦饰夔龙和夔凤纹,秦公钟和秦公镈上同铸有长篇铭文。秦兼并天下之后,按说为青铜器制造业提供了各方面有利条件。但统一后青铜器的数量和使用范围反而远不及孝公之前的秦国。究其原因当是秦始皇为加强和维护中央集权,严格抑制地方青铜制造手工业的发展,防止各地利用青铜及其他金属材料制成武器,从而对中央形成威胁。如世人熟知,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刚平定天下,便“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史记·秦始皇本纪》)。 从考古发掘来看,这一时期各地方制造的铜器产品仅有为数极少的生活用器,不见礼器和冥器。更不见兵器。而中央的铜铸手工业却相当发达。秦收天下之兵,铸以为金(青铜)人十二,煌煌巨制,足见工艺水平之高。1980年,考古学家在秦陵西侧一座陪葬坑内,发现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每套车还包括四匹马、一个俑。尺寸相当于真车、真人和真马的二分之一。每辆车约包括各种形状大小的零件三千多个,采用铸接、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套接、铆接、销钉连接、镶嵌、连轴连接等多种工艺组合而成。两车冶铸精巧、通体彩绘,铜马戴金银铬头、缰索和项圈,当卢纯金,象镳纯银。整个车马工艺精湛,足见秦代青铜制造技术高超之一斑。 到了西汉,特别是西汉中期以后,素面铜器更是普遍流行,即使宫廷御用也不例外。如1961年在西安三桥镇发现一批西汉上林苑窖藏铜器,包括铜鉴十件、铜鼎五件、铜钟五件、铜钫和铜销各一件。二十二件铜器系皇家御用,皆为素面。素面铜器的流行、青铜工艺的衰落,可能是由于轻便华丽的新兴漆器在日常生活中更优越,人们的兴趣已从铜器上移开。 汉代铜器工艺简素,而铜器使用的数量则大大增加。如根据三桥镇窖藏出土八件铜鉴研究,仅上林苑宫馆所用铜鉴从阳朔元年到鸿嘉三年的八年中就造了一千二百五十八件。当时上至皇家,下到一般中小地主,普遍使用青铜器。 汉代铜器种类和器形多有变化。周代流行的簠、簋、敦、豆等食器到了汉代已不见了。鼎、钟、壶、钫是当时最主要的容器。 其他容器以𫓶、洗、鍪、樽、盘、卮、杯、𨱓斗、釜、甑等饮食器和炊事用具最为常见。汉代还出现了许多新铜器,如灯、博山炉、案、熨斗、炉、漏壶等都是前代极少或不见的。 虽说西汉中期后,素面青铜器成为主流,但鎏金铜器在上层仍颇流行。如兴平布豆马村出土的阳信家的竹节熏炉和铜马都使用高级鎏金工艺,显示出高贵的皇家气派。 青铜器qīngtóngqì❶用铜、锡等的合金制作的器物。 青铜器青铜器是指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用铜锡合金制成的器物。如青铜鼎、鬲、 青铜器青铜器是商周时青铜器物的通称。早周的青铜器受殷商影响很大,与商代青铜器大致相同。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在种类、数量和铭文上都远远超过殷商。造形和纹饰减少了商代青铜器的那种神秘色彩,凝重典雅,精美大方,形象简化抽象,趋向写意。最大特点是铸有大段铭文,长达数百字的器物为数不少。而且新器物还大量出现,如钟、戟、剑匜等乐器、兵器和用具的出现以及器壁的从厚到薄,器物从笨重到轻巧,都标志着西周青铜器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西周青铜器在陕西出土最多,尤其是周原和丰镐两地,因此这里以“青铜器之乡”而闻名遐迩。保存至今的西周青铜器大孟鼎约153公斤、毛公鼎有497字,都是著名国宝。此外1975年出土的37件青铜器、1976年出土的103件微氏家族青铜器、1980年出土的晚周青铜器多友鼎等,也是公认的国宝。总之西周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此后便渐趋衰落。 青铜器 049 青铜器含锡铜器具。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 (含锡6—10%)是迄今发现的最早青铜器物,约当公元前3千年初期。商周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出土了大批生产工具 (斧、锛、钻、刀、削、锯、锥等)、农具 (锄、铲、钁)、武器(戈、矛、钺、镞等)、礼器和生活用器,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商代早期 (前16世纪) 的二里头爵杯,河南郑州出土的商代中期的郑州方鼎,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还有如汽柱甑形器(青铜汽锅)、四羊𥢎、莲鹤方壶等。商周的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高峰。春秋战国之交(前6—前5世纪)利用泥范铸成的编钟,不仅铸造技术高超,而且融汇了声学、律学上的成就。湖北随县曾侯乙墓 (约前430年)出土的4千余件青铜器中,有64枚错金铭文的编钟,每钟两音。战国后期(前3世纪)的《考工记》,记载了铸造各类青铜器所用合金成分,即“六齐”(齐,即剂,六种配方),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关于合金成分配比的记载。 ☚ 冶铸名器 兽面乳钉纹方鼎 ☛ 青铜器 青铜器4000年前就开始利用的一种金属工具和器具。用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制成,熔点在700~900℃之间,比单一的红铜熔点低。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4.7倍。熔化的青铜在冷凝时体积略有涨大,所以铸件填充性好,气孔少,具有较高的铸造性能。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并能很快地传播。青铜器的出现,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随着青铜器的出现,同时产生了青铜艺术,在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最为繁盛,包括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度量衡器等。青铜器是在陶器制造技术发明后的又一巨大发展。青铜器不仅具有生活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陈设欣赏的艺术价值,从造型到装饰纹样,包含了绘画、图案、雕塑和工艺设计的因素,奠定了古代工艺美术的基础,影响是极为深远的,直到今天仍发挥着可贵的作用。 ☚ 铁画 博山炉 ☛ 青铜器 青铜器qingtongqi铜和锡的合金,因有青灰色的光泽,故被称为青铜。青铜器是奴隶主阶级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冶炼青铜、铸造和使用青铜器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冶铸始于夏代,发展于商代,完善于西周春秋。甘肃东乡林家出土一柄距今5000多年的青铜刀,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青铜器。进入奴隶社会,青铜器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出现许多铸工精湛的艺术珍品。二里头文化遗存中的青铜器主要为工具、兵器、礼器、乐器和装饰品。生产工具有刀、锛、凿、鱼钩等。兵器有戈、戚、镞。乐器有铃。礼器有形制较复杂的青铜容器爵和斝。商代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以盘庚迁殷为界,前期以郑州商代遗址和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为代表,在铸造技术上有较大发展,铜器种类和数量都有很大增长,已有较精细的花纹。铜器按用途大致可分为工具、兵器、礼器和车马器等,其中最主要是礼器。礼器品种增加,有鼎、鬲、簋、觚、爵、斝、卣、罍、盘等,此期铜礼器胎质一般仍较薄,花纹仍较简单,大都是单线条的花带纹。商代后期以安阳殷墟为代表。这时是商代铜器发展的极盛时期,冶铸技术日趋成熟。青铜礼器发展更快,出现很多新器类。器型也有明显的变化,如妇好墓出土的三联甗(炊具)、偶方彝(盛酒器)都是前所未有的。这时期还盛行以鸟兽形象为器形的,如四羊尊、象尊、猪尊和鸮尊等。铜礼器一般都较厚重,花纹也较繁缛,并且出现了铭文。最著名的是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大鼎。西周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重要阶段。铜器种类和数量均有较大增长,且多有长篇铭文。各诸侯国的铜器多有发现。西周早期铜器是商代铜器的继续和发展。常见的青铜礼器、食器有鼎(包括方鼎)、鬲、甗、簋、盂;酒器有觚、爵、角、斝、觥、觯、尊(包括动物形尊)、卣、方彝、罍、壶及陈器用的禁;水器有盘、盉等。少见的还有乐器铙和日用器铜镜。常见的兵器有戈、戟、短剑等。这时期铜器的花纹造型庄重典雅,仍属青铜器的鼎盛时期。西周中期的铜器有简朴的趋势,早期常见的方鼎、觚、爵、角、斝、觯、觥、卣、方彝等,已减少甚至消失。列鼎(用大小有序的一组鼎表示其主人的身份、地位,如祭祀时, 天子用九鼎, 诸侯七鼎, 大夫五鼎, 士三鼎) 和编钟开始出现,簠、盨、匜等新器型出现。晚期铜器以简朴为主。常见的炊器有鼎、鬲、簋; 酒器有尊、罍等;水器有盘、匜等。列鼎、编钟件数增多。铭文多长篇。如记述周宣王诰诫和褒赏其臣下毛公事的毛公鼎铭文等。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转向规格化和朴素的作风。主要是礼品和乐器, 也包括一些生活用具、车器、马饰、兵器及工具等。当时以各国诸侯和卿大夫的礼器数最多。这时期青铜工艺有很大发展,礼器种类有明显变化。商和西周盛行的酒器大量减少,常见的有罍、盉、壶等, 日用铜器增多, 如蒸饪器有鼎、鬲,甗;盛食器有簋、簠、豆、敦;水器有盆、鉴、盘、匜等, 鼎和簋均成组使用。最能代表当时工艺水平的是带钩和铜镜。由于冶铁术的发生和普及, 我国的青铜器时代终于被早期铁器时代所取代。秦汉时期铜器继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倾向, 铜器多为素面, 只有铜镜的花纹造型不断发展。 1、2.鼎3.4.盂5.豆6.匜7.铙 8.尊9.鬲10.簋11.斝12.爵商代的青铜器 ☚ 甲骨文 青铜器的纹饰 ☛ 青铜器 青铜器青铜是红铜加锡炼成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其质地坚硬,耐磨耐腐蚀。用青铜制成的器物则为青铜器,但通常所谓之青铜器有它特定的含义,即指古代,主要是商、周、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器物,诸如鼎、献、鬲、簋、爵、斝、觚、觯、卣、壘、觥、尊、彝之类,商代的青铜器主要用作炊、饮食器和酒器,具有宗教意义,大都直接仿制陶器,体壁较薄,多平底,足呈锥柱状,装饰花纹线条粗糙,图案简单,常见的有饕餮、夔、龙、虎以及人形纹,一般不用回纹作地纹。周代的青铜器既用作炊、饮食器,又用作礼器,因此增加了水器、乐器等品种,如匜、钟之类,并且在体表铭刻长篇铭文,或记事,或祭祖,或歌颂统治者,装饰纹样主要有窃曲纹,将动物纹抽象化而组成S形纹样。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器失去商周青铜器用作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向生活实用器物方面发展,增加许多以实用为主的用品,诸如铜镜、铜剑、带勾之类。装饰题材也逐渐摆脱宗教神秘色彩,使传统的动物纹进一步抽象化,变为几何纹,并出现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宴乐、射猎、战争。这种装饰大都采用模印方法,后期则开始采用刻划和镶嵌的工艺。艺术风格由商代的庄重、严谨,周代的韵律、秩序而趋向繁缛、清新。 ☚ 彩绘陶 玻璃器 ☛ 青铜器 青铜器Qingtongqi主要指殷、周遗址墓葬中发现的铜器。在殷商时代手工业中最发达的就是青铜器制造业。工匠们把铜、锡和铅放在一起冶炼成青铜,炼炉的温度需达1000℃左右。当时奴隶们已掌握了较高的冶炼铸造技术,能制造工具、兵器、食器、酒器、乐器等青铜器物,青铜的工具坚硬,武器锋利,远远超过石器。在许多青铜器上面,还雕饰有绚丽的花纹,最常见的是饕餮纹、夔龙纹以及一些动物纹。殷商时的司母戊大方为是商朝后期的作品,是商贵族祭祀祖先母戊用的鼎,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字样,1939年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鼎形制雄伟古朴,花纹秀丽,重875公斤,是当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西周时代的青铜冶铸技术在商代的基础之上又有所提高,而且传播很广泛,北到辽宁、河北,东到山东、江苏,南到河南南部,都曾发现过西周青铜器。西周青铜器的类别和数量超过了商代青铜器,形制更趋简朴,刻有更长的铭文,显示出青铜器制造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商司母戊大方鼎 ☚ 金文 春秋 ☛ 青铜器 青铜器Qingtongqi4000年前就已经创造出来并开始利用的一种金属工具和器具。青铜器的主要成分是用红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制成的,熔点在700—900℃之间,比单一的红铜熔点低。含锡量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4.7倍。熔化了的青铜在冷凝时体积略有涨大,所以铸件填充性好,气孔少,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所以在应用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并且很快地传播。青铜器出现后,对于提高社会生产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所以有人把以青铜器为主要器具的时代称为青铜时代。随着青铜技术的出现,同时产生了青铜工艺,在商、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最为繁盛,青铜制品中包括工具、兵器、炊器、食品、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物、铜镜、带钩、度量衡器等。青铜器是在制陶技术发明后的又一巨大发展。青铜器不仅具有生活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陈设欣赏的艺术价值. 从造型到装饰纹样包含着形式美的因素,反映了比较早的绘画、图案、雕塑和工艺设计的形式特征和创造观念,奠定了古代工艺美术的基础,对后来其它工艺美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一直到今天仍然发挥着宝贵的作用。 青铜器 ☚ 金银工艺 铁画 ☛ 青铜器 青铜器以红铜与铅、锡的合金铸造的器物,因颜色灰青称作青铜器。在红铜中加入铅、锡可以降低熔点,提高硬度。中国的青铜器起源于商代以前,经商晚期和战国两个高峰到汉代开始衰落。 ☚ 服饰 金银器 ☛ 乳钉纹爵/司母戊方鼎/人面纹方鼎/四羊方尊/妇好三联甗/妇好偶方彝/凤柱斝/堇临簋/折觥/盂鼎/刖刑奴隶守门鬲/虢季子白盘/莲鹤方壶/云纹禁/双兽三轮盘/曾侯乙编钟/龙凤鹿方案/树形灯/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错银铜牛灯/骑士贮贝器/彩绘车马人物镜/昭明透光镜/伍子胥画像镜/瑞兽鸾鸟纹镜/人物花鸟纹螺钿镜 ☚ 刺绣哈蜊图 乳钉纹爵 ☛ 青铜器 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这种合金具有可降低熔点、铸造器物不起泡、图纹清晰、光泽好、硬度高的优点。我国很早就掌握了冶炼青铜的技术。其造形、纹饰精美,为世界工艺史上所罕见。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浑铸法(整模)、分铸法(单体作模)、嵌入法、失蜡法等。每一器物都有其特殊的形状与用途。青铜器的分类:烹饪器、食器、酒器、乐器、水器、车马器、工具与武器、钱币、生活用品及杂器。青铜器的纹饰:花纹、动物纹、几何纹和植物纹。绘制于器物的颈、腹、圈足或盖上。装饰:有用细线雕刻的狩猎、攻战、宴乐等画面,或用鎏金、银、红铜、玉石等镶嵌出的图案和画像。采用平雕、浮雕、平、浮结合等技法。青铜器上的铭文随时代发展而变化。著名的青铜器有人面纹方鼎(商代后期青铜器):鼎腹四面各有一浮雕的相同人面,方脸、高鼻、大耳、宽嘴、高颧骨、情态严肃,器足上部有兽面纹,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以人面纹作为主题装饰的青铜器。鹿方鼎(商代后期青铜器礼器):长方形、柱足、二直耳、腹的主题纹饰为鹿首纹。为殷墟青铜艺术的典范。以鹿作纹饰题材的在铜器装饰中甚少见。器内有铭一字鹿,也是铭文和主题装饰相适应的少数实例之一。 ☚ 景泰蓝 木版年画 ☛ 青铜器qing tong qibronze ware 青铜器用红铜与锡、铅等其它化学元素的合金制作的器物。在中国大约出现于5 000年以前,盛行于商周时代。种类丰富,造型多样,纹饰精美,且往往带有铭文,记史纪事,为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东周楚地青铜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建筑构件、日用杂器等,几乎具备商周青铜器的所有品类,用途涉及祭祀礼仪乃至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春秋早期器物造型古朴,纹饰繁缛,多仍西周晚期中原旧制;春秋中晚期逐渐形成灵巧秀丽的独特风格;战国时代,器多轻薄精巧,礼器纹饰减少而多素面,但出现不少错金银、嵌玉石,以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来表现其精神特色的艺术造型。从总体上看,楚地青铜器与中原地区铜器属于一个大的体系,而与东南吴越地区、西南川滇地区、北方草原地区有较大区别。但因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东南、西南文化对其又有一定影响,并受当时列国纷争、划地而治政治格局的影响,其与中原铜器也有所区别而自成一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