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咏史》 - 左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咏史》 - 左思

左思

主父宦不达, 骨肉还相薄。买臣困樵采,伉俪不安宅。陈平无产业,归来翳负郭。长卿还成都,壁立何寥廓。四贤岂不伟?遗烈光篇籍。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

这首诗通过主父偃等四人早年不得意的事实,感叹历朝贤才被埋没的不幸, 以寄寓自己不得志的愤激和怨恨之情。

此诗十六句,分为两段。前八句列举历朝贤才未遇时的困顿,后八句缘史而发议论。先说前八句。这八句,每两句列举一个史实,共列举四贤史实,说明自古以来英雄多遭困厄:一是西汉时纵横家主父偃由于未做官,而受到父母兄弟的轻蔑。据《史记·主父偃》记载,主父偃曾游学四十余年,也没有得到做官的机会,父母不把他当儿子看待,兄弟也鄙弃他,以至穷困于燕赵;二是汉武帝时代的朱买臣,未做官时家里很穷,以打柴维持生计,但好读书,一边担柴,一边诵书,他的妻子引以为耻,遂改嫁而去;三是汉高祖的功臣陈平少时没有产业,以背靠着城墙的破房子蔽身;四是汉景帝与汉武帝时代的司马相如游临邛,在富人卓王孙家喝酒,卓氏女卓文君见了,心悦而好之,夜间私奔相如。相如与她同归老家成都,家徒四壁,空无所有。诗人感叹西汉主父偃等四人“宦不达”的穷困坎坷,为的是进而说明自古以来被埋没的人才很多。诗人列举四人的史实,是咏史,更是伤今,是诗人借主父偃等四人“宦不达”之酒杯浇自己怀才不遇之块垒。

后八句是议论。每两句为一层次。“四贤”两句是说主父偃四人的业绩流传后世,光照史册, 岂不伟大?后来,主父偃是纵横家,朱买臣当了汉武帝的大臣,陈平官至丞相,司马相如担任武骑常侍、孝文园令。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四士的景仰和羡慕之情。“当其”两句再议四士未遇时的遭际:当他们处于穷困之时,却有饿死填沟壑的可能。“英雄”两句由四士的坎坷生涯推而广之说到古往今来的英雄都有其艰难的成长历程。诗人由历史上的个别现象演绎推理为普遍情况,大大地增强了咏史的内涵。迍邅,即处境困难。最后两句是说每个时代都有奇才,只不过是被遗弃在草野中罢了。说的是古代奇才,其实道的是自己的心声,是自己怀才不遇、“宦不达”的由衷哀叹。

诗人是咏史,更是伤今,在诗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诗人由于自己怀才不遇而被遗弃所表现出来的怨恨愤慨的情绪。这首诗题为“咏史”,因此用典就成了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用典,或称为用事,典故,是用过去的事来说明当前的问题,既要“师其意”,还须故中出新,如此,用典方能情思隽永,耐人寻味。这首诗,开篇致慨,遥念四贤,两句一典,四典珠联。每典都同属贤才遭遇常常困顿这一中心内容,寓意相同,含蕴深厚,自然贴切。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典中所列史实,与诗人当时所感所怀所思的处境完全吻合,达到了用典与现实浑然一体。咏史与议论密切结合,是该诗的又一特点。诗,靠形象思维,而诗中的议论,靠的是逻辑推理。它们之间并不矛盾。事实说明,诗中的好的议论,不但不破坏诗情,相反还会增强艺术的完美。“咏史”一类的诗往往少不了议论。《咏史》的前八句是用典,后八句是议论,通过议论,深化了用典的内容,抒发了诗人的情怀。“英雄有迍邅,由来自古昔”是以感情出之,而“当其未遇时,忧在填沟壑”及“遗之在草泽”,则以形象出之。八句议论,感情议论与形象议论相结合,读来都不觉乏味,因为它不是径言直说的缘故。


《咏史》 - 左思 - 怨趣怪诗 - 可可诗词网

《咏史》 - 左思

左思

郁郁涧底松, 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 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 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 白首不见招。

诗人左思(250—305)生活的西晋时代,是门阀制度严重扼杀人才的时代。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曹魏延康元年(220),魏文帝曹丕废止了曹操所倡导的“唯才是举”的先进的选拔人才制度,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人士分为九品,政府按品选用,称为“九品官人法”。曹芳时,司马懿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出身的人担任,选取原则以家世决定一切。从此以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种落后的选拔制度沿用了好几个世纪。左思这首《咏史》诗所揭露的,正是这种寒门出身的知识分子和士族门阀之间的矛盾,抒写了诗人功业不就的怨恨心情。

标题虽为《咏史》,诗篇并未直接从咏史写起,而是以“涧底松”和“山上苗”的比喻开篇。山上的树苗柔弱下垂,其茎干只有寸把粗细,可是却覆盖着遮蔽着涧底下郁郁葱葱高标百尺的松树。这种奇怪的现象怎么会产生的呢?诗人作了直截的回答:“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两句诗一语双关,绾合着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 自然界的径寸小苗之所以能遮蔽那郁郁苍松,是因为径寸苗地势好,它生长在高山顶上,而百尺松则地势差,它生长在深涧底下;社会上世家子弟由于门阀高而蹑登高位,寒门英俊则由于门第低而沉没于下级官职。一高一低,一浮一沉,强者沉,弱者浮,这种反常的现象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诗人不动声色地从不合理的自然现象巧妙地引入到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诗句内蕴藏着郁勃的情思和愤愤不平的心声。

当诗篇从自然与社会两个方面进行贵贱对比以后,已经蓄足了情与势,于是在篇末便水到渠成地通过咏史来揭示主旨:汉代的金日磾和张汤两家子弟,凭借着祖先的世业,七代人都做了贵官,帽子上插上了貂尾这种华贵的装饰品;而才华横溢的奇伟之士冯唐,即使头发白了也没受到重用。由此可见,“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不合理现象确实由来已久,非止一日了,怎能不引起诗人深沉的喟叹呢?这样,也就自然地将咏史和讽今联系在一起了。

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由三组对比构成的。涧底松与径寸苗是第一组对比,这组自然形象的内涵极宽泛,能激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但诗人用“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两句,已将这一对自然形象限制为势位的对比,为第二组形象的对比作了感情上的准备。世胄蹑高位与英俊沉下僚是第二组对比,这组社会形象虽然仍是泛比,但却是诗人要说的核心问题,具有极重的份量,既跟上面松苗的势位对比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又是下面金张与冯唐等具体历史人物势位对比的高度概括。通过三组对比,又自然形成了诗篇的三个层次。从内容的范围来说,从自然现象到社会普遍现象,再到具体历史人物,范围越来越窄;从扣题的程度来说。从比喻到泛论,再到具体历史人物论,扣题越来越紧;从感情的浓度来说,从对自然现象的评论到对社会现象的深沉慨叹,再到对历史事件的愤激不平,感情越来越强烈。最后,将批判现实的意味留在篇外,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显得余味无穷。

左思的咏史诗,意气豪迈,语言简练劲健,绝少雕琢。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说:“独思之作,辞意并茂,肉骨皆隽,情固高旷不群,力亦健俊莫追。太康之际,实罕其俦。”又说:“他的《咏史诗》并非专咏一人一事者,只是借历史上的人物以抒己怀而已。‘振衣千仞岗,濯足万里流’,其雄气是足吞数十百辈小诗人于胸中,曾不芥蒂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