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青纱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青纱帐 青纱帐王统照著。1936年10月上海生活书店初版。收《青纱帐》、《平常的故事》、《湖滨之夜》等散文17篇。 ☚ 印象·感想·回忆 她们的生活 ☛ 青纱帐 青纱帐王统照作。初收于1936年10月上海生活书店《青纱帐》。青纱帐就是高梁地,是北方原野中极普通的景观。作者通过这司空见惯的景物,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注入了深刻的社会内容。本篇的新颖和深刻之处,就在于作者因小见大,喻理于物,把青纱帐与时代和社会联系起来,从青纱帐给人恐怖的印象中,看到农村生活凋敝、凄惨冷落的景象,进一步剖析了这种社会现象的原因:“多少年来帝国主义的压迫,与连年内战,捐税重重,官吏、地方的剥削,现在的农村已经成了一个待爆发的空壳”,青纱帐这一美好的自然景观也变成了可怖的“魔帐”了。人们在痛惜慨叹之余,自然会涌起对帝国主义和不合理社会的愤慨。本文语言淳朴自然,在平易之中见出深刻的功力。 ☚ 女吊 山水 ☛ 《青纱帐》稍稍熟悉北方情形的人,当然知道这三个字——青纱帐,帐子上加青纱二字,很容易令人想到那幽幽地,沉沉地,如烟如雾的趣味。其中大约是小簟轻衾吧?有个诗人在帐中低吟着“手倦抛书午梦凉”的句子,或者更宜于有个雪肤花貌的“玉人”,从淡淡地灯光下透露出横陈的丰腴的肉体美来。可是煞风景得很!现在在北方一提起青纱帐这个暗喻格的字眼,汗喘气力,光着身子的农夫,横飞的子弹,枪,杀,劫掳,火光,这一大串的人物与光景,便即刻联想得出来。 北方有的是遍野的高粱,亦即所谓秫秫,每到夏季,正是它们茂生的时季。身个儿高,叶子长大,不到晒米的日子,早已在其中可以藏住人,不比麦子豆类隐蔽不住东西。这些年来北方,凡是有乡村的地方,这个严重的青纱帐季,便是一年中顶难过而要戒严的时候。 当初给遍野的高粱赠予这个美妙的别号的,够得上是位“幽雅”的诗人吧?本来如刀的长叶,连接起来恰像一个大的帐幔,微风过处,秆叶摇拂,用青纱的色彩作比,谁能说是不对?然而高粱在北方的农产植物中是具有雄伟壮丽的姿态的,它不像黄云般的麦穗那么轻袅,也不是谷子穗垂头委琐的神气,高高独立,昂首在毒日的灼热之下,周身碧绿,满布着新鲜的生机。高粱米在东北几省中是一般家庭的普通食物,东北人在别的地方住久了,仍然还很欢喜吃高粱米煮饭。除那几省之外,在北方也是农民的主要食物,可以糊成饼子,摊作煎饼,而最大的用处是制造白干酒的原料,所以白干酒也叫做高粱酒,中国的酒类性烈易醉的莫过于高粱酒。可见这类农产物中所含精液之纯,与北方的土壤气候都有关系。但高粱的特性也由此可以看出。 为什么北方农家有地不全种能产小米的谷类,非种高粱不可?据农人讲起来自有他们的理由。不错,高粱的价值不要说不及麦,豆,连小米也不如。然而每亩的产量多,而尤其需要的是燃料。我们的都会地方现在是用煤,也有用电与瓦斯的,可是在北方的乡间因为交通不便与价值高贵的关系,主要的燃料是高粱秸。如果一年地里不种高粱,那末农民的燃料便自然发生恐慌。除去为作粗糙的食品外,这便是在北方夏季到处能看见一片片高秆红穗的高粱地的缘故。 高粱的收获期约在夏末秋初。从前有我的一位族侄,——他死去十几年了,一位旧典型的诗人——他曾有过一首旧诗,是极好的一段高粱赞: “高粱高似竹,遍野参差绿。粒粒珊瑚珠,节节琅玕玉。” 农人对于高粱的红米与长秆子的爱惜,的确也与珊瑚琅玕相等。或者因为这等农产物品格过于低下的缘故,自来少见诸诗人的歌咏,不如稻,麦,豆类常在中国的田园诗人的句子中读得到。 但这若干年来,高粱地是特别的为人所憎恶畏惧!常常可以听见说:“青纱帐起来,如何,如何……”“今年的青纱帐季怎么过法?”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季,乡村中到处遍布着恐怖,隐藏着杀机。通常在黄河以北的土匪头目,叫做“秆子头”,望文思义,便可知道与青纱帐是有关系的。高粱秆子在热天中既遍地皆是,容易藏身,比起“占山为王”还要便利。 青纱帐,现今不复是诗人,色情狂者所想象的清幽与挑拨肉感的所在,而变成乡村间所恐怖的“魔帐”了! 多少年来帝国主义的压迫,与连年内战,捐税重重,官吏,地主的剥削,现在的农村已经成了一个待爆发的空壳。许多人想着回到纯洁的乡村,以及想尽方法要改造乡村,不能不说他们的“用心良苦”,然而事实告诉我们,这样枝枝节节,一手一足的办法,何时才有成效! 青纱帐季的恐怖不过是一点表面上的情形,其所以有散布恐惶的原因多得很呢。 “青纱帐”这三个字徒然留下了极淡漠的,如烟如雾的一个表象在人人的心中,而内里面却藏有炸药的引子! 一九三三,七月四日 (1936年生活书店《青纱帐》) 赏析这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并茂的美文。在对北方人熟悉的“青纱帐”的赞美之中,注入了社会生活的内容,表现了作者对30年代中国社会人生的深切关注和强烈的反帝、反封建思想。 读过这篇小品,首先感受到的是它鲜明的对比意识,那就是“青纱帐”与“魔帐”之比。 开篇,作者以简约有致、脉脉含情的文字,把“青纱帐”渲染得幽幽沉沉、如烟如雾,情趣盎然。“可是煞风景得很”,现在的北方一提起“青纱帐”,人们就与“横飞的子弹,枪,杀,劫掳,火光”联系起来,顿时毛骨悚然。这种自然景观与现实感受的巨大反差,振聋发聩,深印在读者的脑海里。 接着,作者用较多的篇幅,把这一反差具体化。首先集中笔墨,饱蘸深情,为北方遍地的高粱大唱赞歌,还拿高粱与轻袅的麦穗和垂头委琐的谷穗相比,更突出了高粱昂首独立于北方大地上那“雄伟壮丽的姿态”。高粱的价值高贵。在北方乡间,高粱秆是主要燃料,高粱米是主要食物,还是酿酒的最好原料。“所以白干酒也叫做高粱酒”。高粱秆貌挺拔,本性纯烈,用途广泛,是北方农民不可或缺的,这便是在北方夏季到处看见一片片高秆红穗的高粱地——“青纱帐”的缘故。而后,笔锋一转,“但这若干年来,高粱地是特别的为人所憎恶畏惧!”因为每年这个季节,遍地皆是的高粱秆子成了“土匪头目”隐蔽藏身、“占山为王”的好去处,“青纱帐”“变成乡村问所恐怖的‘魔帐’”了。 那么,造成这一反差的原因何在呢?作者直面现实人生,发出了一语中的议论:“多少年来帝国主义的压迫,与连年内战,捐税重重,官吏、地主的剥削,现在的农村已经成了一个待爆发的空壳。”紧接着又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收束了全篇:“青纱帐季的恐怖不过是一点表面上的情形”,“而内里面却藏有炸药的引子”!是的,灾难深重,民不聊生,“青纱帐”里隐藏着农村暴动的“炸药的引子”,一场革命正在酝酿,大有一触即发之势。作者叙述、描写的落脚点,正是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王统照诅咒黑暗、追求光明的感情,是炽烈而深刻的。 《青纱帐》仅以一千五百字左右的篇幅,采用对比的手法,熔叙述、描写、议论于一炉,从描述自然景观入手,到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收到了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的艺术效果,确是一篇难得的优美小品文。 青纱帐qīngshāzhàng比喻长得又高又密的大面积绿色庄稼(如玉米、高粱等) 青纱帐qīngshāzhàng指夏秋间长得又高又密的大面积高粱、玉米等庄稼。刘绍棠《烟村四五家》:“回到大杂院,他就打听蔡椿井;一听蔡椿井在河滩蹚地,就大声呼喊着向河滩~跑去。”|浩然《弯弯的月亮河》:“于是,小个子王丙蹲在不露天不透风的~里,津津有味地给柳顺叙述起他的奇遇。” 青纱帐 青纱帐指高粱、玉米等农作物,夏秋之间,这些作物长得既高且绿,如同青纱制成的帐幕。 ☚ 千里眼 入眼货 ☛ 青纱帐 青纱帐杂文、寓言集。王统照著。上海文学出版社1936年10月初版。列为“小型文库”(9)。该集收杂文、寓言等13篇:《青纱帐》、《平常的故事》、《乡村偶记》、《青岛素描》、《黄昏阵》、《蜀黍》、《读书纪感》、《旧诗新话》、《〈运河〉序》、《却鼠刀》、《对台戏与狭小的笼》、《火星》。 ☚ 青春辞 青岛文艺 ☛ 青纱帐green curtain of tall crops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