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菱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基源 为菱科菱属植物刺菱的果实。 菱属植物全世界约30种;中国产约5种,多可入药。 原植物 刺菱Trapa incisa Sieb et Zucc var quadricaudata Gluck,又名野菱(《纲目》)。 历史 野菱之名初见于《纲目》,云:“野菱自生湖中,叶实俱小,其角硬直刺入,其色嫩青老黑……。”刺菱之名始见于《纲目拾遗》,云:“刺菱,乃小菱也……以其四角尖如针芒刺手,故名。”所指即为本种。 形态 一年生水生草本,茎细长。 浮生叶生于茎项,成莲座状,通常斜方形或三角状菱形,长2~5cm,宽2~7cm,上面光滑,下面的主脉上略有长绒毛,上部边缘有锯齿,下部广楔形,全缘;叶柄长5~10cm,近顶部膨大成海绵状气囊。花单生于叶腋,萼管短,裂片4;花瓣4,白色。果较小,有4角,上方二角斜向上开展,下方二角向下伸长,角尖成长刺。花期7~8月,果期10月。(图见《江苏植物志》.下册.543页.图1625) 生境与分布 生于水塘或田沟内。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 。【药性】: 性味 甘,平。 功效 《纲目拾遗》:“生食补脾健胃,止渴生津,平肝气,通肾水,益血消食;老者煮食,健脾,止泄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