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古汉字通解500例︱重要術語解釋 重要術語解釋 “初文”是指一個字最早或早期的字形,通常也是指表示本義或基本義的詞形。 “象形” 或稱 “象某某之形”,一般説是象形字,其中也包括合體象形字。 “指事字”一般是指加指示性符號的字。 “會意”一般是指會合二形或多形表示字義,有時也説成 “會某某之意”。 “假借”一般是從文字學用字角度而言。 “通某”、“通假”、“讀如某”一般是就文獻用字角度而言。 “从甲,乙聲” 説的是形聲字,就是説甲爲意符,乙爲聲符。文中此類解説皆依《説文》用 “从”。我們説意符、聲符,實際已經説明它們的本質就是 “符號”,與作爲或代表意符、聲符的那個獨立的 “文字”是有本質區别的。所以,意符衹能作爲我們在探討構形意義時的參考因素。由於上古音的真實情况至今難以明瞭,説“某聲” 或 “某爲聲符” 主要還是説明是形聲結構。對一般讀者而言,想通過聲符弄清古音,甚至想弄清今音或古今音變是不可能的。 “从甲从乙,乙亦聲”,一般是説該字合甲乙而會意,乙兼聲符。 “从甲从乙省,乙亦聲”,一般是説該字从甲,从乙形而有所省略,乙兼聲符。有時也叫 “省聲”,即省去聲符字的一部分。 凡是説 “兼聲符”,一般都是説這個聲符字在構形中兼有表示意義的作用,即學者通常説的 “聲中有義”。其實,“六書” 或 “四書” 理論并不能完全適用於古文字字形分析,但如果完全抛開這些術語又難以解説構形意義。好在本書有本書的寫作宗旨,自當以“從衆” 爲宜。 “本義”通常應該就是作爲造字對象的詞在當時的常用意義或基本意義。 “孳乳”一般是指分化字、區别字或同源字。 “變易”一般是指字形上的細微變化。 “隸變”是指解散篆體以後,字形走向古隸的變化過程。一般認爲,古隸是小篆的俗體。所謂 “俗體”是相對官方正體而言的,是簡便快捷的實用性書寫。古隸多出自下層掌管文書官員之手,也叫 “佐書” 或 “左書”,“佐” “左” 都有輔助的意思。“佐書” 就是説它是一種能彌補篆書不足的書體,實際是篆書 “草化” 的産物。這些事實也説明,漢字字體轉變是由群衆書寫推動的。“隸變” 在漢字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因爲漢字從此結束了古漢字的歷史,走上了今漢字 (廣義的現代漢字)的歷史新階段。 “隸定” 是指把古文字字形楷化,就是用今文字的結體方法寫出古文字,而不是描摹古文字字形。 “訛變”,是指文字使用過程中出現的、與原字形不同的筆劃增減或變形,甚至是違背當初構形原理的變化,但這種不規範和帶有隨意性的書寫變化,後來又往往通過約定俗成和優存劣汰的原則,而進入 “正統” 的文字體系。 “類化”,是指構形部件或部件形態整體同化的現象,它可以發生在某個具體字的内部,也可以發生在特定文字系統中眾多文字中間。 “區别符號” 一般是指用在分化字上以區别於 “母體” 的符號。 “飾筆”也叫裝飾符號,没有表意功能,有時也表現爲新體的訛變或書寫的隨意性。 本書稱 “甲骨文” “金文”,一般是從文字角度而言。稱 “卜辭” “銘文”,一般是從文獻角度而言。稱 “卜辭”,實含少量占卜刻辭外其他甲骨刻辭,文中不再區别。 本書所稱 “文獻”,一般是指習慣意義上的傳世文獻。 古代的姓、氏、族等關係複雜,卜辭、銘文用作姓氏名或氏族名的,我們一律稱爲 “氏族名”,若細分或有不同。國名與地名、姓氏之間有明顯淵源關係,我們則根據具體情况分稱 “方國名” “氏族名”或 “地名”。 |
☚ 古汉字通解500例︱漢字筆畫檢字表 古汉语常用词词典 ☛ 000107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