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足传书典源出处 《汉书·苏武传》:“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长安豪民郭行先,有女子绍兰,适巨商任宗,为贾于湘中,数年不归,复音信不达。绍兰目睹堂中有双燕戏于梁间,兰长吁而语于燕曰:‘我闻燕子自海东来,往复必径由于湘中。我婿离家不归数岁,蔑有音耗,生死存亡,弗可知也,欲凭尔附书投于我婿。’言讫泪下。燕子飞鸣上下,似有所诺。兰复问曰:‘尔若相允,当洎我怀中。’燕遂飞于膝上。兰遂吟诗一首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兰遂小书其字系于足上,燕遂飞鸣而去。任宗时在荆州,忽见一燕飞鸣于头上,宗讶视之,燕遂洎于肩上,见有一小封书系在足上,宗解而视之,乃妻所寄之诗。宗感而泣下,燕复飞鸣而去。宗次年归,首出诗示兰。” 释义用法 汉苏武 (字子卿) 出使匈奴,被困十余年,后汉使又出使匈奴,苏武随使常惠设法见到汉使,告知真情,汉使于是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中射雁,雁足上有帛书,写明苏武在某地泽中。唐又有长安女子绍兰托燕寄书事。后以此典指书信或信使,多用以抒发离愁别绪。 用典形式 【书鸿】 宋·贺铸:“但频占镜鹊,悔分钗燕,长望书鸿。” 【传帛】 清·秋瑾:“传帛解怜苏武节,挥弦应忆洞庭游。” 【传雁】 清·吴兆骞:“客同属国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 【帛书】 明·陈子龙:“帛书望断黄榆塞,锦字空裁白玉堂。” 【信鸿】 宋·陈允平:“待月重楼谁共倚? 信鸿断续两三声。” 【雁书】 南朝梁·刘孝威:“雁书犹未返,角马无归年。”唐·孟郊:“马迹绕川水,雁书还闺闱。”宋· 张炎:“几番问竹平安,雁书不尽相思字。” 【雁字】 清·吴伟业:“望断龙堆无雁字,黑河秋雨弄琵琶。” 【雁足】 南朝梁·王僧孺:“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唐·李商隐:“几时逢雁足,著处断猿肠。”宋·史达祖:“应难禁,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宋·舒雅:“君心似松柏,雁足寄珠玑。” 【雁使】 唐·乔知之:“宛转结蚕书,寂寥无雁使。” 【雁帛】 清·丘逢甲:“故国音书迟雁帛,残军屯落满虫沙。” 【雁封】 南朝陈·王磋:“雁封归飞断,鲤素还流绝。” 【上林书】 南朝陈·后主:“上林书不归,回文徒自织。” 【上林雁】 北魏·祖叔辨:“无因上林雁,但见边城芜。”北周·王褒:“试为来看上林雁,必有遥寄陇头书。” 【归鸿书】 宋·张楫:“听尽归鸿书怎托?相思天一角。” 【传书雁】 唐·李商隐:“传书两行雁,取酒一封驼。”宋·刘骘:“缄情谩托传书雁,换笑空余取酒金。” 【传雁足】 唐·王维:“不见乡书传雁足,惟看新月吐蛾眉。” 【系边书】 唐·李益:“中州有辽雁,好为系边书。” 【系雁书】 明·郑真:“系雁书成霜满地,饭牛歌罢月临关。” 【空中书】 唐·杜甫:“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 【信凭鸿】 唐·杜牧:“信已凭鸿去,归唯与燕期。” 【送书雁】 唐·杜甫:“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濑船。” 【借片鸿】 清·卢綋:“欲借片鸿聊问讯,家园杞菊近如何。” 【望飞燕】 唐·刘禹锡:“殷勤望飞燕,新自塞垣来。” 【断鸿书】 宋·汪元量:“人在塞边头,断鸿书寄不? 记当年一片闲愁。” 【鸿雁书】 明·李攀龙:“春来鸿雁书千里,夜色楼台雪万家。” 【寄锦书】 宋·李清照:“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雁传书】 宋·秦观:“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上苑传书】 唐·卢照邻:“先过上苑传书信,暂下中洲戏稻梁。” 【上林过雁】 元·萨都拉:“海北牧羊无梦到,上林过雁有书传。” 【上林消息】 宋·张元干:“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 【上林鸿雁】 宋·苏轼:“春草池塘惠连梦,上林鸿雁子卿归。”明·何景明:“上林鸿雁书中恨,北地关山笛里悲。” 【飞燕归信】 宋·赵令畤:“飞燕又将归信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子卿归信】 宋·陆游:“越石壮心鸡喔喔,子卿归信雁悠悠。” 【乡书雁少】 明·区大相:“乡书同雁少,官舍共猿吟。” 【天涯芳信】 宋·史达祖:“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 【书无去鸿】 宋·陈与义:“禅师瓶贮几多空,欲问以书无去鸿。” 【书无过雁】 唐·杜甫:“书成无过雁,衣故有悬鹑。”宋·辛弃疾:“只道书来无过雁,不道柔肠,近日无肠断。” 【书托过鸿】 宋·杨亿:“怨泪连疏竹,私书托过鸿。” 【书凭燕翼】 宋·吕渭老:“向宝帕裁书凭燕翼,望翠阁烟林似织。” 【北海雁书】 唐·王勃:“不惜南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 【北雁连书】 宋·叶梦得:“北雁连书断,新霜点鬓斑。” 【归鸿无信】宋·晏几道:“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归鸿谁寄】 宋·柳永:“纵写得离愁万种,奈归鸿谁寄!” 【过鸿来燕】 宋·赵长卿:“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 【赤书凭雁】 唐·刘沧:“对酒不能伤此别,赤书凭雁往来通。” 【苏武逢雁】 宋·陈与义:“苏武初逢雁,王乔欲借凫。” 【空回春雁】 宋·吴文英:“寄新吟,莫空回五湖春雁。” 【诗凭燕翼】 唐·元淳:“题诗凭燕翼,望月想蛾眉。” 【秋鸿春燕】 宋·黄机:“秋鸿春燕往还时,莫忘了锦笺分付。” 【独雁征书】 唐·薛仙姬:“孤灯客梦惊空馆,独雁征书寄远乡。” 【朔燕传书】 唐·李商隐:“朔燕传书绝,湘篁染泪多。” 【难觅征鸿】 宋·吴儆:“欲写相思寄与,云天阔难觅征鸿。” 【断鸿难倩】 宋·李玉:“遍天涯寻消问息,断鸿难倩。” 【鸿羽芳信】 宋·卢祖皋:“鸿羽难凭芳信短,长安犹近归期远。” 【鸿来雁度】 唐·骆宾王:“莺啭蝉吟有悲望,鸿来雁度无音息。” 【寄双飞燕】 南朝梁·江淹:“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 【寄书鸿雁】 金·吴激:“听出塞琵琶,风沙淅沥; 寄书鸿雁,烟月微茫。” 【寄书雁翼】 宋·曾揆:“明日到家应记得,寄书回雁翼。” 【寄南飞鸿】 唐·骆宾王:“惟余北叟意,欲寄南飞鸿。” 【寄南飞翼】 清·黄景仁:“相忆,倘有句裁成,寄南飞翼。” 【寄情无雁】 宋·毛滂:“西风吹面立苍茫,欲寄此情无雁去。” 【雁来音信】 五代·李煜:“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雁足传书】 明·于谦:“马蹄就道归乡国,雁足传书到上林。” 【雁鸿附书】 明·黄褧:“雁鸿附书远莫致,乌鹊绕树还惊飞。” 【塞雁音书】 宋·王观:“关山魂梦长,塞雁音书少。” 【漫写羊裙】 宋·姜夔:“漫写羊裙,等新雁来时系著。” 【燕去鸿归】 宋·朱敦儒:“燕去鸿归音信绝,问黄花又共谁折?” 【燕翎寄笺】 宋·王沂孙:“朝朝准拟清明近,料燕翎须寄银笺。” 【云间一纸书】 唐·包融:“情知海上三年别,不寄云间一纸书。” 【见雁思乡信】 唐·岑参:“见雁思乡信,闻猿积泪痕。” 【书因北雁稀】 唐·崔湜:“路向南庭远,书因北雁稀。” 【书到雁应还】 唐·吕温:“鹤兮琴久罢,书到雁应还。” 【白羽赚苏卿】 清·王夫之:“自学春莺穿柳絮,不知白羽赚苏卿。” 【南雁传尺素】 宋·黄庭坚:“南雁传尺素,飞来卧龙城。” 【南雁惠佳音】 宋·苏辙:“草圣诗豪并神速,数因南雁惠佳音。” 【音书凭过雁】 宋·李清照:“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音信绝南鸿】 唐·李如璧:“胡人琵琶弹北风,汉家音信绝南鸿。” 【衔来相思字】 宋·汤恢:“燕子衔来相思字,道玉瘦不禁春病。” 【寄书雁来时】 宋·刘过:“寄书除是雁来时,又只恐书成雁去。” 【裂帛附双燕】 唐·徐彦伯:“裂帛附双燕,为余向辽东。” 【裂帛待燕鸿】 唐·李商隐:“营巢怜越燕,裂帛待燕鸿。” 【锦书寄飞翼】 宋·秦观:“锦书难寄西飞翼,无言只是空相忆。” 【愁怀逐归鸿】 宋·陈师道:“春兴多多高纸价,愁怀一一逐归鸿。” 【微辞寄归雁】 宋·刘筠:“欲写微辞寄归雁,风高岭阔又经年。” 【题诗倩归鸿】 宋·谢逸:“故人零落西东,题诗待倩归鸿。” 雁足传书 见“鸿雁传书”。 雁足传书 雁足传书《汉书·苏武传》:“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后以此典指书信或信使,多用以表现离愁别绪、思亲之情等。袁去华《宴清都》:“人言雁足传书,待尽写,相思寄与。” ☚ 雁书 燕窦 ☛ 雁足传书❶指苏武雁书事。明于谦《题苏武忠节图》诗: “马蹄就道归乡国,雁足传书到上林。” ❷借指书信。宋袁去华《宴清都》词: “人言雁足传书,待尽写,相思寄与。” ○ 雁书 雁足传书【出处】 《汉书·苏武传》:“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释义】 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在北海牧羊十余年。汉昭帝时又派使臣至匈奴,苏武下属常惠设法见到汉使,教汉使对单于讲,汉天子在上林射猎得雁,雁足上有帛书,说苏武仍在。后以此典指书信或信使,多用以表现思亲、离愁等。 【例词】 北海雁书 传帛 传书雁鸿雁书 传雁足 鸿来雁度裂帛系书 凭鸿 倩归鸿 上林鸿雁 上林书 上林雁 书鸿书凭雁 送书雁 系雁书 雁帛雁传书 雁封 雁使 雁书雁足 雁足传书 寄飞翼 寄书鸿雁 雁鸿附书 书托雁 裂帛雁 【用例】 〔传书雁〕 唐·李商隐《镜槛》:“传书两行雁,取酒一封驼。” 〔传雁足〕 唐·王维《赠远》:“不见乡书传雁足,惟看新月吐蛾眉。” 〔鸿雁书〕 明·李攀龙《怀子相》:“春来鸿雁书千里,夜色楼台雪万家。” 〔寄书鸿雁〕 金·吴激《风流子》:“听出塞琵琶,风沙淅沥;寄书鸿雁,烟月微茫。” 〔裂帛雁〕 南朝陈·张正见《有所思》:“徒思裂帛雁,空上望归楼。” 〔凭雁〕 唐·范尧佐《一七令》:“书,凭雁,寄鱼。出王屋,入匡庐。” 〔上林书〕 南朝陈·陈叔宝《长相思》:“上林书不归,回纹徒自织。” 〔书鸿〕 宋·贺铸《采桑子》:“自怜楚客悲秋思,难写丝桐,目断书鸿。” 〔雁书〕 唐·王勃《九日怀封元寂》:“今日龙山外,当忆雁书归。” 〔雁足传书〕 唐·鲍溶《赠远》:“莫劳雁足传书信,愿向凌烟阁上看。” 雁足传书yànzú-chuánshū见“鸿雁传书”。 雁足传书古代传说大雁传送书信的故事。《汉书·苏武传》载,汉武帝时苏武率众出使匈奴,因事牵连被拘。单于欲使武招其罪状,武不屈,被徙往北海 (一说今贝加尔湖) 上。武于北海持汉节牧羊十数年。及昭帝时匈奴与汉复通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诈言武已死,不遣。后汉使再至匈奴,武属吏常惠夜见使者,教其诡言汉天子尝于上林苑射得北来之雁,雁足系有帛书,言武等尚在某泽之中。使者如惠语以责单于,单于惊,因谢使者,言武等实在,遂遣武等还汉。 雁足传书(同)鱼雁不绝 (反)杳无音信 往来 往来交易 交涉 交通 交关 过从 经营 陟降 书信往来:雁去鱼来 鸿雁传书 雁足传书 雁足留书 走动,来往:走拢 互相往来:相过 过从 交往 亲友之间彼此来往:走动 友好往来:报投 投桃报李 投珠报玉报李报桃 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累世通好 与海外往来:通番 相处来往:混(一起~大) 交际往来:通酬 来往 交流 社会上的交际往来:社交 交际 结交,社交:处交 酬应往来:聘接 相互间你来我去平等交往:有来有往 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礼尚往来 公开或暗地里来往:明来暗往 明来暗去夜去明来 来往频繁:掷梭 来往迅速而频繁:拔来报往 跋来报往速来速往 报往拔来 报往跋来 关系密切,来往频繁(多含贬意):明来暗往 (交往,交际:往来)
另见:互相 联系2 接触3 ☚ 交往 应酬 ☛ 雁足传书汉武帝时,苏武受命出使匈奴。后被匈奴的单于借故强留于匈奴的北海(即贝加尔湖)。苏武坚贞不屈,就被秘密送去牧羊。单于对他说:“等到公羊生小羊的时候,你就可以回汉朝去了。”言下之意是苏武永远也回不去了。 到汉昭帝时,匈奴和汉朝和亲,汉朝提出要求放回苏武。匈奴的单于向汉朝的使臣诡称苏武已经死了,无法放回。有个与苏武一道出使匈奴的汉使者名叫常惠,他设法找到汉朝使臣并告之苏武在北海牧羊的事。常惠教汉使也撒一个谎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到一只从北方飞到南方的大雁,它的脚上缚着一封信,是苏武亲笔写的信,说他现在北海牧羊。 汉朝使者听了常惠的计策后,很是高兴,并照此向单于说了。单于不得不承认,就把苏武送回汉朝。 后来,“雁足传书”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传递书信。 雁足传书yànzú-chuánshū〔主谓〕 指书信投寄。雁足传书的典故,语本《汉书·苏武传》,苏武出使匈奴,被拘北海,嘱吏夜见汉使,教他诡言汉帝射雁得书,书中说苏武等在泽中。使者以此言责备单于,单于知事已泄漏,乃让苏武归汉。宋·袁去华《宴清都》词:“人言~,待写尽,相思寄与。又怎生,说得愁肠,千丝万缕。”明·于谦《题苏武忠节图》诗:“马蹄就道归乡国,~到上林。” 【近义】鱼传尺素 鸿雁传书 〖反义〗雁杳鱼沉。 也作“雁足留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