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刺三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刺三甲 【概况】: 异名 白簕根(《生草药性备要》),五加皮(《滇南本草》),白茨根、山五甲(《草木便方》),三甲皮(《四川中药志》),三加皮(湖南、浙江),鹅掌簕、禾掌簕(广东)。 基源 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白簕的根及根皮、叶或全株。 原植物 白簕Acanthopanax trifoliatus(L.)Merr.,又名三叶五加(《广西植物名录》)。 形态 灌木,高1~7m。 枝柔弱铺散,常依持他物上升,老枝灰白色,幼枝黄棕色,疏生下向刺,刺基部扁平,先端钩曲。 掌状复叶具3小叶,稀4~5小叶;叶柄长2~6cm,有刺或无刺,无毛;小叶片纸质,椭圆状卵形至椭圆状长圆形,长4~10cm,宽3~6.5cm,先端尖,基部楔形,两侧小叶片基部歪斜,两面无毛或上面脉上疏生刚毛,边缘有锯齿;小叶柄长2~8mm或近无柄。伞形花序3~10(~20)个组成顶生复伞形花序或圆锥花序,直径1.5~3.5cm,有花多数;总花梗长2~7cm;花柄长1~2cm,无毛;花黄绿色;萼长约1.5mm,无毛,具5个三角形小齿;花瓣5,三角状卵形,开放时反曲;雄蕊5;子房2室,花柱2,基部或中部以下合生。 果实扁球形,直径约5mm,黑色。花期7~8月,果期9~12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037页.图380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村边、山坡路旁或林缘灌丛中。产中国中部和南部,秦岭南坡和长江中下游北纬31℃以南地区均有分布。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但适于半阴而潮湿土地栽培。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3~4月播种,按沟心距25cm开条沟,深3cm,将种子撒入沟里,每亩用种量2kg。播后盖上腐熟堆肥或草木灰,再盖草。出苗后揭草,结合松土除草进行匀苗,注意保持田间湿润,第2年春季即可移栽。 也可在早春挖取母株基部的蘖苗,按行株距1×0.6m开穴,进行分株繁殖。每穴栽苗3株,覆土压紧,并盖上草木灰或堆肥,培堆成龟背形,生长中勤除杂草,用人畜粪水追肥1~2次,冬季可结合培土,施有机肥料。 采集 9~10月采挖,鲜用,或鲜时剥取根皮晒干。。 【化学】: 叶含蒲公英赛醇及其乙酸脂、β-谷甾醇、三十一烷、三十醇、三十二醇等[1]。 茎含谷甾醇、豆甾醇及其甙。尚含正十五烷酸、十七烷酸、棕榈酸、花生酸、二十九烷、三十一烷和硝酸钾[2]。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13 [2]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724 。【药性】: 性味 苦、辛,凉。 ❶ 《滇南本草》:“温,苦、辛。” 归经 ❶ 《滇南本草》:“入肺、肾。”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舒筋活血。 主治 感冒高热,咳痰带血,风湿性关节炎,黄疸,白带,尿路结石,跌打损伤,疖肿疮疡。 ❶ 《滇南本草》:“治腰膝酸疼,疝气,筋骨拘挛,小儿脚软。”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外用:煎水洗,研末调敷或捣敷。 使用注意 《闽东本草》:“孕妇忌用。”。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滇南本草》:“治男女手足麻木,腰膝痿软,筋骨疼痛,四肢无力,痰火湿气:炒黑豆(童便浸露9次,蒸透更佳)、秦归、陈皮、五加皮各等份。谷子烧酒泡服。” ” ” 单方应用 ❶ 《贵州民间药物》:“治劳伤风湿:刺三加根皮12~24g。水煎服。” ” 食疗 ❶ 《福建中草药》:“治关节湿热肿痛:干三加皮根30~90g,或加墨鱼干2只,酒水炖服。手关节痛加长叶紫珠鲜根60g;足关节痛加土牛膝鲜根30g;腰痛加南蛇藤鲜根30g。 ❷ 《福建民间草药》:“治腰痛:白竻根90g,乌贼干2只。酒水各半炖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