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把草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 基源 为柳叶菜科柳叶菜属植物喜马拉雅柳叶菜的全草。 原植物 喜马拉雅柳叶菜Epilobum himalayense Hausskn. 形态 直立草本,高可达60cm,有分枝。主根粗短,须根细。茎圆柱形,中空,有2槽,槽中生柔毛。单叶对生;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2~6cm,宽0.5~1.5cm,先端渐尖,边缘具细锯齿,茎部渐狭,无柄或近于无柄。花单生叶腋;具长梗;花萼深4裂,裂片披针形,花瓣4枚,倒卵形,先端凹;雄蕊8,不等长,花药藏于花冠之内;子房下位,4室,柱头4裂。蒴果细长,长可达6cm,宽约0.15cm;种子多数;顶端具一束白色丝状毛。花期夏季。(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473页.3096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于坡地向阳处或半阴处。分布于中国西南及西藏。 。【药性】: 性味 淡,平。 《四川中药志》:“平,淡。”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喉头肿痛,咳嗽声嘶,风热头昏。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❶ 《新华本草纲要》:“治外伤出血,脓肿,溃疡:刷把草适量,捣烂外敷患处。” ❷ 新医药学(重庆医学院)1970;(1):“治腹泻:刷把草全草90g,切碎,加水1000ml,煎成500ml。每日3次分服,连服2~3日,小儿酌减。” |